专栏名称: 上海华略智库
10w+青年思考者集聚的新型智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赋能有赋能心的人。十年来专注于中国本土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持续挖掘优秀发展案例,梳理标杆项目经验,传播新理念新思维,解构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迭代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ADYMAX  ·  ​CK 和 Tommy Hilfiger ... ·  昨天  
一条  ·  用它,素颜出门,光彩照人! ·  昨天  
氧叔本叔  ·  大S,一个勇字贯穿一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华略智库

向“新”求“质”,抄不抄新能源之都常州的“作业”?(上)

上海华略智库  · 公众号  ·  · 2024-12-24 06:28

正文



作者 李守辉 华略智库开发区研究院院长

来源: 上海华略智库 (ID:HUALUETT)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乘势而上,跑出发展“加速度”。地处 长三角腹地、江苏省南部的常州, “变”破局, 在新能源领域率先构建起“发储送用网” 深度融合的 产业闭环,成功打造了 “中国新能源之都”的城市名片。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崛起逻辑,能为同类型城市的发展带来哪些经验借鉴?
全文3262字,阅读约6分钟

根据今年9月份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新能源再次晋位至第三名,仅次于上海和深圳,其中新能源投资热度连续三年蝉联第一,新能源优质企业最聚集排名全国第五,高端人才最聚集排名全国第六,创造了名不见经传的二线城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的奇迹,成为名符其实的“新能源之都”。深究常州新能源产业“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再到“优中做强”的历程和脉络,有不少可供其他二三线城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抄写”的作业。


图源: 胡润百富


志存高远:常州从“学民”到“学神”的升级打怪史


作为全国内卷异常严重的苏锡常三市之一,常州既没有特殊的风、光资源和地下矿产,又处于沪宁经济走廊最薄弱的中部,再加上地小人少,在苏南五市区域竞争的“学堂”中长期处于不利位置,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学民”。但常州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通过产业能级跃升,成功晋升为全国新能源之都,实现了城市能级晋位、区域竞争力整体上升。


80年代支农工业阶段。 依靠早期扎实的工业基础和浓厚的工业情怀,常州以发展支农工业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完善“两机一药一肥”(手扶拖拉机、柴油机、农药、化肥)工业体系,走出了荷花牌灯芯绒、常柴牌柴油机、东风牌手扶拖拉机、红梅牌照相机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产品,成为被誉为“农字当头滚雪球”“桌子上唱大戏”的工业明星城市。


90年代私营经济阶段。 伴随乡镇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常州乡镇企业摆脱集体所有制的“束缚”,民营经济开始繁荣,以横林木地板、湖塘纺织、西夏墅刀具、邹区灯具、孟河汽摩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逐渐成型。


21世纪创新驱动阶段。 进入新世纪之后,面对地小人少、没有强县市以及城市能级不高等因素,常州审时度势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主动推动原来机电和轻纺为主的产业先转向装备制造产业(三大产业基地),再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等),再次成为新时代的“工业明星城市”。


特别是常州引以为傲的新能源产业。2023年全市新能源整车产量67.8万辆,实现产值1400亿元,以一市之力独占江苏七成,全国每出口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产自常州。目前全市已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3400余家,基本形成产业闭环;“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新能源之都”,实现由“学民”到“学神”的蝶变。


图: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的工人在加紧生产(2023年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时移势易:常州的“作业”也不是那么好抄得


事实上,常州“新能源之都”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现在最引人乐道的是常州一以贯之的产业招商策略和“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创新文化。


(一)没有政府十多年“种树”的长期主义,是培育不出新兴的主导产业的


从发展历程看,常州能建成如今与北上广比肩的“新能源之都”,是与其十多年紧盯新能源发展潜力、长远布局育苗种树造林、最终潜力释放化为优势胜势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


2009年,常州认准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主动加入全国“十城千辆” 节能 新能源 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项目,出台《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


2010年,常州关注到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对接波士顿电池公司计划引入新能源电池。


2011年,为推动科技转化应用,常州在钟楼区成立(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并迅速注入11个新能源项目。


2013年,常州将新能源产业上升为全市战略,将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纳入全市十大产业链,从此拉开常州新能源加速腾飞的序幕。


2015年,常州引入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型动力电池企业。


2016年,理想和北汽新能源整车项目落户常州,同年 宁德时代 在常州布局首个动力电池项目。


2019年,比亚迪40万辆新能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落户常州高新区。


2021年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总部迁入,使常州成为长三角新能源电池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2023年,常州成立新能源集团,全方位布局分布式光伏、充换电设施、氢能、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和综合能源服务等六大应用领域;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直投母基金,聚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材料等延伸投资,抢占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至此,常州新能源产业“四梁八柱”的总体布局基本成型,下一步将要进入提功能、扩效益的繁荣阶段。


发展成效

截至2023年底,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产值已超过768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4600亿元,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光伏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接近全国十分之一。


借鉴启示

从2009年算起,常州培育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成为支柱产业)差不多用了14年时间。在此期间,常州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引进中创新航、宁德时代、理想、比亚迪等龙头企业,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如引进波士顿电池的失败等。同时,还经历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寒冬期(2018-2020年),不少与常州同步发展的城市和企业都未能跨过寒冬期迎来新能源行业的春天。


作为“新能源之都”的新贵,常州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从发现、关注、布局、发展到最后将其升级为主导产业,并不是一年半载、一届政府决策引导就能成长壮大起来的,而是要依靠持续不断的人才、资本、技术、政策的强势浇灌聚焦,才能“破茧方成蝶、涅槃才成凰”。


图: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溧阳市合作成立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致力于先进储能技术产业化,这是研究中心的外景(2023年2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二)没有深厚产业基础和开拓精神,是不能蹚出一条最符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的


从大尺度的因果导向看,常州能建成如今与北上广比肩的“新能源之都”,是与其长期的实业立市理念、深厚的产业基底以及本地企业的开拓创新精神等综合优势分不开的。


——雄厚发展根基。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常州始终坚持实业立市,持续闯出“小桌子上唱大戏”“双手舞出八条龙”“中小城市学常州”的发展奇迹,不断刷新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形象。


就产业来说,在新能源产业转型启动谋划的2009年,常州全市就已初步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如支柱产业制造业拥有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基础装备等细分产业门类,新兴产业拥有新能源(光伏、风电设备等)、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这些产业基础都为常州独立自主探索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提供了丰厚的产业家底和试错底气。


——深厚创业氛围。 从1906年常州第一家纺织企业—晋裕织布局、1916年第一家机器制造企业—厚生制造机器厂、1920年第一家电机制造企业—震华电气厂等算起,常州不仅在解放前走出一批“产业救国”的企业家,还在解放后制造出了全国闻名的红梅牌照相机、星球牌收录机、幸福牌电视机、金狮牌自行车等工业名牌,以及第一代变压器、S195常柴牌柴油机、东风牌手扶拖拉机、激光测距仪、汉字印字机等一流创新产品。


到了新世纪,常州企业家代代薪火相传,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领军人才层出不穷,如开创全国光伏玻璃先河的常州亚玛顿、号称“车载三峡”的星星充电、无钴电池“一骑绝尘”的蜂巢能源等一批成功企业,以及高纪凡(天合光能)、孙丽丽(普正精密)、唐骏(亿晶光电)等一批引领新能源发展的产业精英和领军人才。


发展成效

长期以来,常州创新创业活力始终处于全国前列。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常州排名17,在非省会地级市中位列第3位(苏州、无锡排名靠前),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3.4%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5.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截至2023年底,常州共有有效高企数达472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1家,培育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61家。


借鉴启示

常州培育发新能源与其浓厚的产业基础是离不开的。 在百年产业变迁中,与新能源紧密相关的是常州念念不忘的机械制造、动力母机、整车制造工业梦,如具有百年工业历史的 常州戚墅堰机厂 (解放后 制造 铁路牵引火车头)、常州柴油机厂和拖拉机厂、长江客车等。


从历史溯源看,全力抢跑新能源汽车赛道既依赖常州各界高瞻远瞩的谋划和强有力的产业执行力(招商),更依仗常州长期历史产业的沉淀和良好产业生态等综合禀赋。对于打算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区,不仅要充分衡量自身产业基础和实力,还要关注与本地产业的契合度和不确定风险,更要与当地企业家创业氛围和敢为人先的行业领军人才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最优发展成效。


*题图:在江苏常州理想汽车智能制造基地总装车间,工作人员在检查车辆外饰(2024年5月31日)。新华社记者 柳文惠 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