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从月薪5w到日结200,大厂逃离者的魔幻再就业 ·  12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资讯|线上“薅羊毛”不灵了,线下消费更香? ·  12 小时前  
新周刊  ·  网红萌宠,消失在商场里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三刷《哪吒2》:三流的父母望子成龙,二流的父母全力托举,一流的父母最厉害……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18 18:25

正文



文/ 怡可兰心



在成为父母之前,人们应该先确定自己达到了那个标准,别在家里做试验。


——“言论”,《读者》2021年第16期



根据网络平台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2月17日,《哪吒2》总票房(含海外)突破120亿,将冲击全球动画票房榜TOP1纪录。

电影爆火,让我看到的,不仅是一部视觉与情感的盛宴,更是一面教育的镜子。


电影中三类父母的不同教育方式,映照出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


申公豹的父亲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让申公豹一度误入歧途;


敖丙的父亲对孩子的放手,让敖丙最终选择忠于内心做自己;


哪吒父母的接纳与爱,让原本是魔丸转世的哪吒变得正义有担当。


家庭教育,于每位父母而言,就像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修行。


每个家庭,都在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而这些教育方式,就像是孩子人生画卷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申公豹的自我迷失:

父母过高的期望,是枷锁不是翅膀


申公豹的父亲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他希望申公豹出人头地,成为十二金仙之一,成为家族的骄傲。


然而,这种过高的期望,成了压在申公豹身上的一座大山。


电影中,申公豹始终活在“不能让父亲和家人失望”的信念下,最后甚至不惜背叛师门,偷出灵珠。


他修仙百年,始终勤奋用功,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深爱家人,百年修行炼得的仙丹,为了留给家人,自己不舍得吃一颗。


他所做的一切,只是想在家人面前证明自己,不让家人的殷切希望落空。


申公豹的悲剧,正是家长过高期望下的自我迷失。


现实中,许多父母也像申公豹的父亲一样,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中国青年报》调查数据显示:七成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期待,六成家长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可以理解,但过高的期待,往往会让孩子感到窒息。


《凉子访谈录》中,记录了一个女孩的故事。


这个女孩从小成绩很好,但妈妈很少表扬她。


有一次,数学考试特别难,女孩得了97分,是全班第一名。


但是女孩的妈妈,非但没有一丝高兴,反而严厉地质问女孩:“试卷上剩下的那3分,是怎么丢的?”


就这样,在妈妈的长期高压下,女孩最后得了抑郁症。


这个母亲,不断拔高对孩子的要求,希望她能不停地向上突破。


但她不明白:一个孩子的内心,犹如一根橡皮筋,只知扯却不会松,孩子终有一天会变形甚至断裂。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


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的平凡,对孩子抱有恰当的期待并顺其自然,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成全。




敖丙的自我突破:

父辈的经验不能永远为孩子铺路,放手也是一种成全


敖丙的父亲敖光,最初试图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铺路。


他希望敖丙灵珠转世后成为真仙,让龙族改变命运,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敖光逐渐意识到:自己想让孩子成为真仙,但这不是孩子想要的。


于是敖光最终选择放手,让敖丙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敖丙选择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父亲的这种“放手”,也让敖丙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个体。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养父母,也是遵循“放手是爱”的教育典范。


史蒂夫·乔布斯出生于1955年,出生后不久便被生母遗弃。


幸运的是,后来他被保罗·乔布斯夫妇收养,给予了他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成长环境。


养父母虽然家境普通,但始终尊重乔布斯的兴趣和选择。


高中时期,乔布斯对电子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养父母支持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夏令营,还为他购买了第一台电脑。


后来乔布斯决定从大学退学,这一决定,在当时看来非常冒险,但最终养父母没有阻拦,选择相信他。


这种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教育方式,让乔布斯一路大胆创新,最终也改变了世界。


有时候,父母的“放手”并不是放弃,而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正如电影中敖光对敖丙说的:“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要你去闯!”


让孩子在自由选择的成长过程中,学会负责,学会抗挫成长,这本身也是一种好的教育。



哪吒从“魔童”逆袭为英雄:

父母的爱与接纳,可以改造一切


哪吒的父母李靖和殷夫人,是对孩子“完全接纳式教育”的典范。


哪吒是魔丸转世,天生带着“魔王”标签,性格急躁暴戾,但李靖夫妇,却从未因此对他失望或放弃。


他们聘请最好的老师教授哪吒知识与本领,还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陪哪吒踢毽子。


当陈塘关的老百姓个个误会哪吒劫持幼女要讨伐哪吒时,急忙赶来的父亲李靖,没有听信一面之词,而是通过哪吒手上的母夜叉黏液,证实了儿子是见义勇为。


陈塘关老百姓人人害怕哪吒,不敢参加哪吒的三岁生辰宴。


身为陈塘关总督的父亲李靖,就每家每户上门请。


殷夫人那句“娘从没在乎过,你是魔是仙,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让多少观众泪崩。


《心理营养》的作者林文采博士说:“每个生命的最底层,都有对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的渴求。”


父母对哪吒的信任和无条件接纳,让原本顽劣、性情暴躁的哪吒,拥有了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从一个叛逆的“魔童”逆袭为拯救陈塘关的英雄。


电影中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休想搬动。”


但是哪吒的父母,却用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帮助孩子搬动了心中的那座大山。


现实生活中,导演饺子的成长经历,与哪吒有着相似之处。


饺子原本是一名高校的医学生,因为内心热爱动漫,最终选择弃医做动漫。


母亲对他的选择虽不解,但还是选择了全力支持。


就这样,母亲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默默地支持了饺子多年。


饺子后来回忆道:“做动画的前几年,我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周围的人都觉得我不务正业。”


邻人冷言冷语,说他脑子有问题;昔日的朋友来探望,叫他“好自为之”。


饺子说:“父母的支持是我坚持梦想的最大动力。换作自己是父母的话,都做不到这样。”


母亲无条件的接纳,让饺子全身心投入动画创作,最终制作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最伟大的父母,用无私的爱,帮助孩子点燃心中那把成人成事的熊熊烈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