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腾讯科技
”,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作者 / 刘飞
微信公众号 / 刘言飞语
一个月前我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个问题:
支付宝玩红包能玩得过微信吗?如果你是阿里的产品经理,你会怎么做?
以下是我的回答:
匹配场景和利用优势是正确方向
从最基本的产品场景上来说,支付宝原本就是跟支付、消费更接近的,而微信是跟社交、生活场景更接近的。和菜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支付宝就不能老老实实做钱包吗,是一个道理。
好好做钱包不意味着就不做别的,而是要做相关的延伸。一方面在场景上要适配原有的逻辑,或者至少让过渡的成本降到最低(比如从微信转投支付宝聊天的成本就太高);另一方面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够与阿里体系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无缝衔接,而不是用自己的软肋去打敌人(比如用户功能和交互层面的体验感知,远不如微信团队)。
红包在微信上做成轻便简洁、场景广泛的形式,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原本就会用微信来联络感情、讨论问题、组织聚会、拜年和祝贺、拓展人脉等等,这每一项都有发红包的强需求,比起单薄的问候寒暄,红包会显得更加有诚意。
反观支付宝,则严重缺乏这样的场景。我们使用支付宝,会是在购物、打车、吃饭、娱乐、理财这样的消费场景,在这些时候,我们显然没有给卖家、司机、餐厅、游乐场或者基金互发红包的需求。
支付宝现在的方式,确实是在努力往已覆盖的场景下发红包,但只是单向的大厂和商家给消费者的红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均摊分出去,仍然是补贴的思路,可谓是「硬发」的红包。这种红包既无法良好地流转、形成良性循环,也没有给支付包带来多实际的收益(即使短期内可能会提升活跃度和品牌认知)。
如果我是支付宝的产品经理的话,我可能会考虑这两个方向的改变。
赋予红包意义,而非单纯的钱
红包如果有了一层所谓年货的意义,那么就比钱更有价值了。就好像过年送出的红包,不仅仅是提供红包本身的价值,还带有祝福、喜庆的内涵。如果把红包变成附加了更多意义的东西,那么是不是爱玩的人也多了?
其实早在支付宝去年玩五福的时候,我就觉得奇怪。这几个摘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福,离我们生活实在太远。倒不是说价值观不对,而是谁大过年的会去思考这些东西啊?几次集福下来,大家除了知道要「敬业」特别难之外,没有别的感触。首先这些曝光在亿万百姓面前的福的名字就浪费了。
有意义的福字可以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这个钱是有特殊用途的。比如我送的是年货,那就只能兑换年货。
我觉得可以结合日本常见的福袋,再增加一点不确定感,也就有了更多趣味性。
比如,我们想要集福,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我们可以扫福,也可以直接花钱充值福,也可以通过分享兑换福,都可以。(当然扫出来的福价值非常低。)
同时,这些福代表着不同类型的福袋,你把这个福袋送给了别人,别人就可以攒下来,去兑换相应的福袋,或者转送给别人。
这样我们发福字(福袋)就完全有场景了。
回到家,外甥正在读中学,直接发红包有点不靠谱,但是我可以送给你俩文具福,你去兑了文具,好好学习。
女朋友特别爱吃,就送几个零食福。每过一阵子就可以兑很多吃不完的零食,作为随机的福袋也许会有很多没吃过的惊喜,也比送红包有意思多了。
福袋的兑现规则也有很多玩法。如果做简单粗暴点,就是直接给对应类别的随机商店的折现券。做得更有趣一点,就是整合知名的厂家,提供大量的随机福袋商品。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集福既觉得有趣,又能送给别人表示祝福,会比单纯地交换几个福字来分钱有意思多了。从商家的视角来说也很有意义,顺便可以推广新产品、做各种优惠、清理库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