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故事:
“佗孙胡为南越王。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胡使人上书曰:两越俱为藩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之。”
赵佗的孙子赵胡当了南越王。这时闽越王郢发动战争,攻打南越边境城镇,赵胡派人向汉天子写信说:“南越和闽越都是汉朝的藩臣,不能擅自发兵相互攻击。如今闽越发兵侵犯臣,臣不敢发兵抗击,希望天子下诏书处理这事。”
南越王画像
赵佗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越武王。在当时南海郡尉任嚣病危之时,赵佗接管了南海,在这之后不久赵佗便开始起兵,隔绝了五岭通向中原的要塞,在大秦灭亡之时凭借着储备多年的军力攻下了岭南其他两部,建立了南越国,割据一方。
文章里记载的赵佗的孙子是赵胡,一千多年以来,史学界也是这样认为的,一直说赵胡如何如何,但1983年
6
月
8
日的一次考古挖掘,彻底给赵胡洗了白!
那一年
,广东省政府基建部门正在风景秀美的越秀山西侧名为象岗的小山岗上作业,原本近
50
米高的山体经过
3
年的施工已经削掉了
17
米。突然,挖墙基的工人们发现了一块块平整的石板,从石板之间的缝隙窥探下去似乎是一座地下建筑。闻讯赶来的专家经过三天的勘察并冒险探墓之后,初步得出结论:这是一座西汉南越国时期的王侯级大墓。
7
月
4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组成庞大的
“
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
”
,麦英豪任队长,
8
月
25
日,发掘正式开始。
10
月
6
日上午,最后一批南越遗珍运出墓室,历时
43
天的发掘圆满结束,共出土
1000
多件(套)珍贵文物,震惊世人。
东耳室出土情形
考古界评价此次挖掘
的
南越墓为考古史上最为辉煌的发现之一,出土的奇珍异宝不可胜数,虽历经千年却仍然遮掩不住它们的独特魅力,这个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文明再一次重返世间。
这座墓地里还发现了15名殉人。
据考证这些殉人有守卫保驾的、有歌舞助兴的、有伺候起居的、有煮饭烧菜的,后宫管事的,甚至还有四位赵胡的妃嫔。
很显然,赵胡死后也要把自己生前的生活带到地下。
起初大家对这座陪葬品极其丰富是否是赵胡产生怀疑,不过很快一枚金印的出现让大家的疑虑烟消云散,这就是“文帝行玺”。
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
出土时,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
和碰撞的痕迹,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
墓中还发现了
“
帝印
”
玉印、
“
泰子
”
玉印、
“
赵眜
”
玉印等印章。
它们
的发现
,成为后来
打开
“墓主人是谁”
这一谜题的关键钥匙。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当时的广州属于南越国,南越国的第一代国王自尊号武帝,也就是赵佗,第二代国王自尊号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