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近年来,一批“小而美”的小剧场演出以沉浸式体验为卖点,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演艺市场站稳了脚跟。这些星罗棋布、形态各异的小剧场(演艺新空间)置身上海的街头巷尾、商场、办公楼和创意园区,它们聚少成多,连点成线,形成城市文化生活中的毛细血管。当下,上海许多年轻白领或大学生习惯下班或下课后,到繁华商圈看一场音乐剧,还有不少“音乐剧女孩”拖着行李来“入沪连打”——到上海专程连刷若干场小剧场演出,在社交媒体上兴起了“上海必看”“热剧打卡”等晒剧风潮。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上海100家演艺新空间完成演出活动9927场,吸引观众168.3万人次,演出收入共计1.47亿元。上海小剧场戏剧的热潮,走出了不同于伦敦西区、百老汇的道路,提供了更具体验感的沉浸式演艺模式。近几年,这种沉浸式小剧场模式开始由上海扩散至其他城市,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而上海演艺市场由于发展较早、模式相对成熟,因此,在普通观众眼中,这类小剧场,也逐渐成为了新的“上海特产”。上海小剧场戏剧不仅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选择,还让沪上多个演艺新空间成为新型热门文旅地标,带动周边文商旅消费“溢出效应”,从而成为激活文化旅游消费的新动力、城市文化空间更新的新手段、演艺产业改革创新的“上海样本”。作为国内小剧场业态的源头和代表,位于汉口路上的亚洲大厦,无疑是一大精神地标。四年前,大厦内的驻场剧《阿波罗尼亚》火热出圈,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剧场。如今,在这栋有些老旧的写字楼里,有很多小而美的剧场,它们享有同样的名字“星空间”,不同的场馆上演不同的剧目。每逢演出,大厦门口常常排起长队,年轻的剧迷们排队取票、拍照打卡,形成新的风景线。据演艺大世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品牌效应外溢,“星空间”不断拓展,与周边构成沉浸式戏剧观演“黄金三角”。除了亚洲大厦,近些年来“星空间”还蔓延至了上海大世界、南京东路步行街第一百货以及世茂广场,目前拥有市级授牌和区级备案的“演艺新空间”50余个,剧目类型有音乐剧、话剧、舞剧等,演出内容从改编到原创,逐步形成了从经典剧目、成熟剧目到孵化剧目的梯队方阵。今年1-9月,“星空间”旗下场馆合计演出超过2500场,成为上海文商旅深度融合及“夜间经济”的成功范本。相较于大剧场作品的大制作和豪华班底,小剧场演出更追求个性与特色,环境式、沉浸式演出成为新的热点,演出形式也更加灵活。扎根在“星空间”的剧目,采用的都是open run(即无限期驻演)的演出形式,票价在一两百元到三四百元不等。每一部戏都有自己的专属剧场,所有陈设都为剧中场景专门打造,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在小剧场“身临其境”的魅力。在长期驻演过程中,演员们不断变化组合,细节各有不同;又因为小剧场的座位距离表演区域很近,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还能收获不同的观剧体验,这些因素让“复刷”“多刷”在剧迷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剧,越来越多的小剧场带着多样化的演出形式悄悄在年轻人之间走红。脱口秀、小型音乐会、话剧、 戏曲、livehouse等多种娱乐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生活的共鸣。到今天,小剧场演出已然超越了传统的观演观念,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娱乐需求和消费需求,成为当代年轻人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剧场已经不单是演出场所,还是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剧场戏剧新模式的兴起,也使上海众多演艺IP和演艺人才形成汇集,塑造了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演艺消费为动力的城市演艺品牌。这种集聚效应如同一个文艺新窗口,把戏剧与年轻一代拉到史无前例的近距离。作为沪上最年轻的剧场,YOUNG剧场堪称青年戏剧人和年轻观众的集聚地。剧院中有一个168座的小剧场“绿匣子”,以具有年轻、前沿、当代气质的小剧场作品著称。据YOUNG剧场节目总监包含介绍,YOUNG剧场开幕两年来,在绿匣子推出了200多场演出,其中80%都是戏剧作品。许多青年创作者的戏剧作品,或在这里诞生,或完成上海首演。这些作品大都关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契合他们的所思所想,让戏剧成为反映现实的镜子。“有一种观演关系是我们小剧场特有的,就是观众和表演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包含说道。他见证了许多青年创作者通过看剧对戏剧产生兴趣,建立起自己的学生剧团,继而成为绿匣子的舞台新一员。绿匣子近日还成为第三届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主战场”。一个月的时间里推出了包括戏剧演出、剧读表演、讲座论坛、展览等丰富的戏剧活动,吸引大批年轻观众。“我们看中的不仅是戏剧,更是青年戏剧人的未来。”包含表示,“小剧场不在于要赚多少钱,而在于给人们一些灵感上的启发,能够打开一扇窗,打开一扇门,点燃一盏灯。”借助小剧场的推动,上海还促成了小剧场演艺IP的首度“出海”——目前,已有《翻国王棋》《蝶变》等小剧场剧目输出至韩国,成为中国音乐剧国际交流的重要代表,与海内外年轻潮流共振。剧场和观众的“双向奔赴”,背后是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与助力。2019年,上海首推《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满足演出场次每年不低于50场等指标,便可将写字楼、商场、园区的非标准剧场转换为演艺新空间。受政策推动,“星空间”之类的演艺新空间品牌应运而生。2023年3月20日,以小剧场模式、新消费为亮点的大世界演艺消费集聚区揭幕。20余个精心打磨的小剧场等演艺新空间为观众呈现音乐剧、话剧、脱口秀、音乐现场等各类演出,此外还引入老字号、音乐吧等特色餐饮,构成演艺消费相融的文旅新业态。小剧场火了,随之而来的是演出数量多、剧目更新快,如何保证演出供给的健康有序发展?对此,处于演艺大世界核心承载区的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做出了先行一步的文艺体制改革创新,努力为优质文化供给提供保障。据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演艺大世界在全国首创驻场新剧目演出联排审核服务,现场审看音乐剧、话剧和现代舞表演新剧目联排,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督促主办方在正式演出前完成修改;首创的“剧本库”审核模式也受到演出团队的欢迎,通过高效的审核方法,大大缩短审批周期。这样的审核服务在尽量不限制和影响剧目演出销售周期的前提下,实现了审核与剧目打磨的动态平衡。很多小剧场剧目,还通过演艺大世界的固定宣传渠道“出圈”:演艺大世界不仅通过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为场馆和演出进行宣传,还定期发布节目预告、演出亮点和观众互动活动。通过“演艺大世界走进剧场”探班活动,观众可以走进后台。演艺大世界《观剧手账》每季度以中英文版发布演出排期及海报,让观众记录和分享观演体验。演艺大世界还为场馆、演出方推荐其他优质媒体平台,并争取长期优惠合作价格。此外,自2020年为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提供补贴票以来,演艺大世界以补贴票方式为优质驻场演出保驾护航,为观众提供观演的高性价比选择。不少起步之初的驻场剧目,正是通过补贴票政策得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宣传渠道和观众流量。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服务效能持续提高,申城小剧场戏剧的舞台将会开启更多文旅新场景、艺术新空间。小剧场的融合性还为城市文化消费带来了新的契机,围绕小剧场形成的“演艺+吃住游购娱”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周边配套设施的发展,形成以演艺为中心,涵盖演艺创意、文化服务、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的全产业链模式。
越来越多的小剧场与上海的商业综合体融为一体,直面广泛的消费群体。以知名演出品牌“开心麻花”为例,2021年,开心麻花首个环境式剧场“疯狂理发店”在上海虹口区的瑞虹天地·月亮湾开业,观众如逛街般轻松观剧。此后,上海开心麻花又相继在长宁区的龙之梦城市生活中心和杨浦区五角场合生汇开设了剧场空间。“星空间”另一驻扎地上海大世界则反其道而行之,演艺街区里分布着十多家餐馆酒吧,剧迷通常是“吃完饭上楼看剧,看完戏下来喝杯咖啡”,演艺与消费高度集聚,看剧与社交融为一体。
今年9月启动的演艺大世界Show Dinner项目,通过与场馆周边老字号餐饮企业和国际品牌合作,为“特种兵刷剧”的市民游客提供便捷、丰富的餐饮选择,大幅提升了剧场周边的文化消费体验,并推出“美味有戏抽奖季”活动,观众在合作门店用餐并观剧后,还可以参与抽奖。据数据显示,在今年国庆黄金周中,麦当劳参与Show Dinner项目的餐厅,套餐消费比区域内其他门店高出23个百分点;而参与Show Dinner项目的七家7-ELEVEn门店,对比去年同期套餐销售数据,平均增长了26%。这也从侧面佐证了Show Dinner项目对文商旅跨界合作的推动意义。
“小而美”的多样性演出与日常消费紧密结合,不仅延长了观众的驻留时间,也丰富观众多元文化体验。
文化是上海的软实力,而文化产业更是拉动城市文化经济的硬实力。近年来,上海积极打造多样化演艺新空间,以“演艺+公共空间”方式唤活城市空间,助力建设演绎国内外一流作品的“名作首演地”文化地标,亚洲演艺之都。这些新型演出空间,不仅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剧体验,而且为城市文旅提供了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推动文商旅融合,为上海注入新的活力。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作者:张敏蕾
图片:演艺大世界、王犁、阿那亚戏剧节
责编:张丽佳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