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明贵州  ·  “年味”年俗丨正月初五 ·  4 天前  
文明贵州  ·  “年味”年俗丨正月初五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时隔六年,朱德庸带来最新力作《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2-01 08:50

正文




  • 世界有点太危险,敎你面对未知的每一天
  • 躺平不是不想努力,而是被这个世界无情辗平
  • 大家都有病,大家都有情绪,大家都渴望不再被人生困住
  • 写给容易内耗的你我,一步步拆解情绪郁结的未爆弹
  • 手绘⻛格细腻强烈,读完每⻚你都会想收藏



今年11月,享誉华语世界三十余载的漫画⼤师朱德庸,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携⼿,推出个⼈全新作品《⼀个人的人生未爆弹》。距离朱德庸上次出书已经过去六年,这部诚意之作献给⽣活在这个多变时代的不同年龄层的⼈,带你摆脱情绪包围,找回未受污染的⾃⼰。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
朱德庸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
2024年11月

在这部新作之中,朱德庸采⽤兼具⿊⽩、淡彩的强烈⻛格,完全⼿绘、⼿写了180则普通⼈⾯对⾃我困境的故事,或幽默,或⾃嘲,或讽刺,或治愈,展现出朱德庸对⼈内⼼世界的深⼊洞察,以及对时代困境的温柔解剖。



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

来源 | 北贝




《⼀个人的人生未爆弹》的创作始于2020年,彼时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全世界按下了暂停键,世界停止运转,从喧嚣变为寂静,给了朱德庸重新观察与审视这个时代⼀次新的机会。他再次拿起画笔。“我在画的时候,并不是冲着要出版的目的,我只是把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张张画出来。”朱德庸说。


经过疫情这几年,朱德庸敏锐地捕捉到,情绪价值对⼈愈发重要,我们需要正视情绪的作⽤。在他看来,我们每天都是“⼀个⼈⾯对⼀个世界”,我们都要经历上班、升职、恋爱、结婚、⽣育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每⼀件都可能是⼀颗未爆弹,聚积在我们的内心里,蕴藏在我们的情绪中。只有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才能妥善⾯对这些⼈⽣未爆弹,不⾄于在爆炸时被炸伤,或是⼀蹶不振。


眼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已经压得⼈们喘不过气,朱德庸这部深度反映内心世界的新作品,相信会给疲惫不堪的读者带来⼼灵上的慰藉。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直面当代人的精神内耗

拆除人生未爆弹


《⼀个⼈的人生未爆弹》首先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纵观朱德庸漫长的创作生涯,这本书是继《什么事都在发生》之后,再⼀次打破“四格漫画”的限制,用更加随性、自由的手绘风格,表达朱德庸对人的自我困境的理解。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精⼼编排与设计,每⼀页都是⼀则短故事,⽤富有诗意与想象力的图⽂,剖析⼀团乱麻、意外频出的人生,时不时令读者会心⼀笑。


现代⼈的困境,⼀直是朱德庸很重要的创作主题之⼀。此前他有多部作品,从不同维度与视⾓,诠释现代⽣活给⼈造成的困境。在⼀次媒体采访中,朱德庸如此解释现代⼈的困境:“今天很多⼈以为⾃⼰在跟着时代走,但实际上很多⼈是在跟着钱的速度跑。现在⼈之所以不快乐,产⽣这么多的困境,就是因为我们都在⽤别⼈的速度要求⾃⼰。”


在新作中,朱德庸将笔锋向内,对准我们的自我困境。如果用今天流⾏的MBTI来说,这本书堪称是 “I人” 的内心世界⼤放送。这类⼈内敛、敏感⼜⼼思细腻,似乎每天都会有巨⼤的精神内耗需要独⾃处理。朱德庸在全书开篇写下⼀句话,“遇见⼀只戴潜水帽的章鱼,他告诉我:这个世界越来越危险了”,⽣动地展现出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反复拉扯。

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朱德庸细致地描绘了年轻⼈在⽇常⽣活中可能会产⽣的各种精神内耗⸺失眠、做噩梦、孤独地坐在美术馆发呆;⼀次次分⼿,默默地想念旧恋⼈;寄出第⼗四份求职信,为找不到⼯作而⾃我怀疑;不小⼼睡过头,挤在摇摇晃晃的班⻋去公司;发现⾃⼰越来越难交到朋友;⽣活没波动,感觉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去参加朋友的葬礼;给⾃⼰办⼀场⽣前告别式,给⾃⼰写临终遗⾔,“第⼀次来⼈间表现不佳,有失礼之处,请多包涵。”


在展⽰朱⽒幽默的同时,朱德庸还坚持⼀贯的讽刺⻛格。他认为,“幽默跟讽刺的关系,也跟电线杆与狗的关系是⼀样的”,因此在这本新作中,他毫不留情地讽刺了这个社会的病症⸺“现在的科技真的拉近了⼈与⼈的距离,我和所有的⼈都只有⼀只⼿机之隔”。朱德庸坦⾔⾃⼰⼀直是“反⽹络、反科技的⼈”,⾄今仍然很少使⽤⼿机,也从来不接听陌⽣来电。他还关注到,如今的⼈“都喜欢廉价情绪的东西”,他有些⽆奈地说,“可能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没有真正值得落泪的事”。


不难看出,朱德庸对当下这个时代,是带着⼀丝悲观的。商业化、科技化愈发成熟的同时,⽆限压缩了当代⼈的空间和时间。尤其是20-45岁的年轻⼈,很难不成为社会这台⾼速运转机器中的⼀环。


“别⼈说,我们的⼈⽣,只是从这个世界路过。我说,我们的⼈⽣,还会被这个世界辗过。”朱德庸感慨道,没想到疫情解封后,世界运转得⽐之前还要快,每个⼈都被时代推着向前跑,没办法选择⾃⼰的⽅向,渐渐变成了没有成就、没有希望、没有梦想的新“三⽆”⼀族。因此,有时候我们并⾮⾃愿躺平,更多的是⽆奈之举。



⼈⽣未爆弹”,是这位漫画⼤师创造出的新概念。他解释道,“未爆弹不是真正的炸药,其实它是⼀种⼼理状态,是你情绪⾥⾯的TNT炸药,也是你脑⼦⾥的⼀根神经。每个⼈的⼀⽣可能都要经历未爆弹爆了,那就是崩溃,你的灵魂含着泪冲出了你的⾁体。”


在这部新作中,朱德庸认为,⽣活⾥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会引爆我们的⼈⽣未爆弹⸺“中午11:47开完第四个会议”“半夜1:34饥肠辘辘吃泡⾯时”“把和恋⼈在⼀起的三年⼀股脑打包从两⼈记忆中丢出”……诸多精彩、有趣的表述,直接道出了许多⼈曾经亲历过的崩溃瞬间,迅速引起读者共鸣与深思。


“我希望告诉读者,在你的未爆弹还没有爆之前,要想办法弄清楚你的未爆弹是什么。如果你清楚了,即便它爆了,会是灿烂的烟花,照亮你未来的路;如果你跟你的内⼼距离⾮常遥远,那爆了可能会是世界末⽇。”朱德庸说。


每个⼈的情况都不⼀样,朱德庸无法给出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可能仅有的秘诀便是,多花⼀点时间关心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可以想想人生碰到的问题是什么,困扰我的是什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用行走的速度缓慢手绘

一笔一画揭露时代病症


尽管笔耕不辍,但朱德庸⼀直保持着缓慢的创作速度,每部作品的筹备期都在5-10年。在创作的过程中,朱德庸坚持不请助⼿,从铅笔到墨线,再到上⾊,每个环节都是他⼀个⼈独⽴完成。新作《⼀个⼈的⼈⽣未爆弹》也是他⼀笔⼀画的成果。“最早画的线条跟最后画的线条不太⼀样,因为历经两年多,⼈的情绪和感受会不⼀样。”朱德庸说,“我相信这么慢是对的,因为在慢的过程中,你会不停反思,重新感受,逐渐接近内⼼。”

这些年来,朱德庸过着简单、朴实的⽣活。除了创作之外,他与太太冯曼伦深居简出,养猫、散步、读书、听⾳乐,几乎很少与外⼈打交道。疫情刚开始,朱德庸发现⼤多数⼈“被突如其来的状况困锁起来,世界如同断裂的汽车齿轮皮带,我们只能坐在车里,等待道路救援”。他原先以为,世界静⽌了,⼈们会重新省思过去的⽣活,却没想到⼤家陷⼊了更严重的情绪困境,哪怕疫情结束,也在更加内卷的社会⾥筋疲⼒竭。


朱德庸认为,我们应该更多思考“我”与“自己”的关系。他戏称自己常常打开能接收旁⼈信息的天线,默默地观察周遭⼈的情绪、打扮、⾏为举⽌和谈话⽅式。这些讯息都储存在他的⼤脑⾥,继而变成新作的灵感。


如今,朱德庸对⼈在这个时代中的困境有了新的解读:“我们⾯临的是没有余⼒往前走,没有勇⽓往后退,原地踏步⼜会让我们焦虑不安。我们被卡在那⼉,⼜没有跟内⼼、灵魂连上线,所以我们的导航系统已经失效,不知道接下去的⼈⽣该怎么走。”


⾯对这种情绪之谜的时代困局,朱德庸思索数年,以他内⼼住的那个单纯小孩的视角,将谜底全部写进《⼀个⼈的人生未爆弹》⸺


“这本书是献给人生还没开始的人;人生刚开始但还很迷茫的人;以及人生已经开始很久,却不知道如何继续走下去的⼈”。




关于朱德庸这个人


今年64岁的朱德庸是华人世界最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幽默大师,他拥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创作生涯。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望,以稳定的节奏相继出版了许多畅销作品。早期的四格漫画作品,如《涩女郎》《双响炮》《醋溜族》等,已经是80后、90后的经典童年记忆。根据《涩女郎》系列改编的电视剧《粉红女郎》,一经播出便大获成功,让朱德庸这个名字被更多人知晓。



回过头看,成为漫画家是偶然中的必然。朱德庸从小就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天⻢行空的想象力,在很小的时候他便意识到自己不爱与别人玩在一起。他与自己玩,“在心里面玩”,而画画是他观察、记录这个世界的方式。大学毕业后朱德庸在报社有一份符合世俗标准的稳定工作,可是上班无法让他快乐,因为那不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他厌倦上班,经常拖延时间不去单位。


通过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朱德庸发现漫画才是自己热爱的事情。起初他对以画画为职业选择有些不安,毕竟在当时的台湾社会,画画并不挣钱,但是在太太的鼓励下,他最终决定辞职,开始做一名专职漫画家。没人能料到,这个名字引领两岸流行文化三十余年,并以“朱氏幽默”著称。


中后期作品《关于上班这件事》《绝对小孩》《大家都有病》,每本漫画出版后,都能形成现象级讨论,正版销量早逾两千万册。2009年获颁“新世纪10年阅读最受读者关注十大作家”,2016年获颁金漫奖特别贡献奖。作品多次改编为电视剧、舞台剧,画作更在名家拍卖场上屡创纪录。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