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Google 突然上线了一个云端游戏服务 Project Stream。
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硅星人感觉仿佛亲眼目睹一座游戏史上的新里程碑诞生了!
朋友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硅星人这么激动,首先我们得解释一下什么是所谓的“云端游戏”。
简单来说,就是把 AAA 大作变成“页游”……
大家知道,玩大型游戏得有足够的硬件支持,你得有一台主机,PS4、Xbox One 或者 Switch,或者一台显卡、CPU 和内存及格的 PC——否则最新的游戏不可能跑得动的。
这并不意味着咱们 MacBook 小白领和 Linux 程序员,就和这些主流游戏无缘了。技术上简单来说,云端游戏就是在远程服务器里开一个虚拟机, 在这个 VM 里跑游戏,然后玩家在自己的设备上可以访问 VM。
目前,索尼和英伟达都推出了自己的云端游戏服务,PlayStation Now (PSNow)
和 GeForce Now (GFN)。
这两者各有优劣势,PSNow 在庞大的 PlayStation 游戏库里尽情畅游,但是要求玩家有 Windows 10 PC 或者 PS4 主机(早年内测需要电视跟机顶盒);GFN 是 PC 端,支持 Steam 和育碧 Uplay 上不少游戏,缺点是客户端很难用,单次连接限时四小时,而且5分钟闲置就自动断线。
点击这里阅读我们的 GeForce Now 评测
。
而在 Project Stream 上玩了两周《刺客信条:奥德赛》之后,我可以负责任地说,
这是我玩过的所有云端游戏当中最优秀,体验最棒的一个。
Project Stream 极其轻量,
有 Chrome 浏览器就行了,不用安装任何客户端;
你可以在任何安装 Chrome 浏览器的桌面平台上游戏——
包括且不限于 Windows PC、Mac、Chromebook 和 Linux 电脑;
它几乎不要求硬件配置,本质上只对网速/带宽有所依赖。
非要找出 Project Stream 的缺点,就是目前仅支持新《刺客信条》一款游戏,而且公测到明年1月就结束了,届时玩家的角色、存档都会丢失。
但我并不在乎这一点:因为首先,游戏45小时左右就能主线通关,回档了重玩便是(游戏有多种结局,值得尝试);而且在目前,
玩家根本不需要付费购买这款游戏就可以玩,这才是最实惠的……
游戏体验:轻量、敏捷,无负担
Project Stream 是这样一款服务,它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你的电脑上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
在注册参加公测短短3天之后,我就在邮箱里收到了激活码。打开 Project Stream 的网站,登录我的 Gmail 账号,输入激活码,绑定 Uplay 账号——注册就完成了,就这么简单。
如前述,Project Stream 的入口就是它的网站。登陆进去,它没有广告也没有任何多余的内容,只做一件事:帮你检查一下当前网络状况。
Google 的建议带宽是 25Mbps,实际要求 15Mbps、和服务器 40ms 以下延迟,以及不到5%的丢包率。
我用的是下面 Comcast 这个最便宜的渣服务,号称 55Mbps,实际常年 15Mbps 左右。用 Wi-Fi,玩的同时别人还在同一个网络下看 YouTube,基本不翻车。
检查完网络状况,同样没有任何废话,就可以直接进入游戏了!启动速度之快,确实让我惊讶,看动图:
一般20-30秒怎么也进菜单了,运气好10秒钟进主画面。
相比之下,登陆 GFN 排队就得排个两三分钟,虚拟机出来了,还得再登陆 Steam/Uplay,而且 VM 的记忆力不好,经常得重新验证。而 Project Stream 因为浏览器和 Google 账号绑定了,一次登录之后,直接进游戏。
因为 Google 跟育碧这次有专门的合作,在游戏里的设置选单看不到服务器里用的是什么
显卡、显存有多少,也调不了画面质量和
分辨率,VM 会根据用户设备的全屏尺寸自动分配分辨率,长宽比暂时只有 16:9,某些太宽或者太“生产力”的屏幕会出现黑边。
其他选项倒是应有尽有,除了键鼠之外也支持 Xbox 和 PS4 手柄。根据论坛里其他用户的反馈,
Project Stream 对手柄的热插拔支持特别好
,直接开游戏是键盘:
插上手柄就直接变成手柄了:
虽然大家一直以来开玩笑说 Chrome 吃内存太厉害,是个很卡的浏览器,但在 Project Stream 的实际体验当中,画面还是很精美的
:
视野最大,粒子全开,物理光影、水体柔和;
游戏也是比较顺滑的,
帧率 30fps 左右。
以下几张截图来自 Project Stream 实际游戏,设备是 Pixelbook。微信压缩的比较厉害,高清图请访问网盘
https://goo.gl/JiPTBY
用 Wi-Fi 有时候画面会比插网线模糊一丁点,但差别是细微的,无论有线无线,《刺客信条:奥德赛》丰富多样的画面都可以相对准确地呈现在屏幕上。后台服务器的性能似乎相当不错,迷雾、体积云、环境遮挡和阴影贴图等等设置都全开了,精美程度上弥补了只有 30fps 流畅度问题。
另外,这是一款实时渲染无 CG 的游戏,在过场动画/对话时经常在全景、场面和人物特写之间切换,此时后台服务器的性能就体现出来了,切换迅速且没有瑕疵
延迟可以忽略不计,画面上看到敌人出刀,按下格挡就能实现完美防御/一闪。
为什么说在 Project Stream 上玩《刺客信条:奥德赛》是无负担的?因为这项服务对于玩家的各种意外情况是有所照顾的,游戏闲置超过20分钟才会自动断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20分钟足够处理一些突发的 AFK(离开键盘)状况了(相比之下 GFN 闲置5分钟就断线。)
这还没完。如果你在游戏过程中遭遇了突发状况,比如说断网,或者电脑死机,
也是在20分钟之内,重新登陆 Project Stream 是可以找回之前的游戏状态的
——注意是状态,不是存档。就算你之前正在一关任务中,正在攻打堡垒或大战场作战(无法存档),都不会丢失进度。
当然,作为一款开放世界游戏,《刺客信条:奥德赛》本身也较前代优化了存档机制,只要不在作战/高威胁区域,游戏都会 autosave。
无需客户端,端游变页游;启动速度快,节约玩家时间;闲置不断线,断线不回档,这就是我评价 Project Stream 轻量、敏捷、无负担的理由。
跨设备高可行性:秒切设备、全平台支持
Project Stream 真正的厉害之处还在后面。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正在台式 PC 或者 iMac 上玩游戏,突然临时需要在这台电脑上完成一些工作。
你掏出了笔记本电脑——任何一台笔记本电脑都行。登录 Project Stream。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刚才的游戏自动切换到了笔记本上!
不信看视频(前面加载有点长,可以快进到1分钟左右):
换台电脑,续写你的古希腊传奇!
其实云端游戏完全没有必要有这样的设定。
讲真,我这种没有主机也没有专门游戏 PC 的人,能玩上游戏,分辨率视觉效果 OK,延迟不高,已经很欣慰了,我没有任何额外的要求。
而且我相信这个跨设备接管,并不是个随便加进去的功能。
索尼没有这个功能,英伟达也没有,这可是两家成天跟游戏和玩家打交道的公司啊,它们都没做——甚至连 Google 旗下的
YouTube 都没做这种跨设备播放进度同步的功能,为什么 Project Stream 就实现了呢?
这是想要表达对玩家的体贴吗?还是纯粹的炫技,为了做而做,证明自己可以的?不管是哪一种,我都想要对 Project Stream 的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同学们说一声:佩服。
得益于这个功能,办公桌前用
Windows PC,回了家换 MacBook,沙发上一躺再换 Pixelbook,甚至程序员朋友爱用的 Linux 都能玩——反正都是“页游”,开个浏览器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