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浪了大半个月回到家,突然发现小区发生了很大变化:楼下的垃圾桶不见了,所有垃圾要定点投放在小区垃圾站,朋友圈也都在讨论干垃圾湿垃圾。沸沸扬扬说了几年的垃圾分类,终于要开始了。
之前在日本生活时接受过严苛的垃圾分类“训练”,我并不觉得这是件多麻烦的事情,只不过需要适应一个新的系统罢了。但垃圾分类这件事,其实会涉及整个国家的商品产业链,真不是给居民做做分类的普及教育就可以的事。
说说我在日本有关垃圾的一些体会。
1,日本的垃圾分类之所以能做到那么细致,主要是因为每件商品上都会注明自己所属的垃圾类型,这一点对消费者来说省心很多,也提前规避了分错的风险。
比如一个叫做“プラ”大类,简而言之是塑料制品,像酱油瓶、矿泉水瓶身都会注明,瓶盖和包装纸属于“プラ”,而瓶体属于“ボトル”(瓶子)或“ガラス”(玻璃瓶),瓶子上的标签属于“纸”。入住时收到厚厚一本垃圾分类手册,有不确定的可以直接查找。
牛奶盒身上也有具体操作流程,比如喝完后要洗干净,剪成怎样的形状之类。其实分类的时候不用操太多心,跟着商品上的注释去做就行。导致每次回国后随身带来的一些东西,因为没有注释,反而不知道在日本如何分类。
2,垃圾投放不仅有时间规定,还分日期,比如每周三丢可燃垃圾,每周五是可回收垃圾等等。
扔垃圾的确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每个城市、甚至每栋楼的规定也不一样,要看具体从属的垃圾处理公司,垃圾袋也需要去超市购买专门相对应的种类。
3,很多垃圾不敢丢是真的,尤其是什么家具、电器、自行车之类的大件,因为要额外收费,还不如免费送给朋友。
4,因为垃圾分类而产生的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日剧中常出现的主妇斗争,会去破坏对方家的垃圾分类,让人难堪。可想而知,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病态的个人道德评判标准。
5,也是因为垃圾分类的缘故,日本街上很少有公共垃圾桶,经常得随身带个小塑料袋,垃圾一路带着带回家才能扔掉。
外面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告示,
“乱扔垃圾是犯罪行为”
,别想着偷偷把垃圾扔到其他地方去,这可是到处都有摄像头的时代啊。
6,虽然垃圾分类做得那么好,但
日本一次性用品和免费塑料袋的使用率惊人地高。
带爸妈来日本旅行的时候,他们就感叹,国内买东西很多人自己带环保袋,反而日本的便利店和超市用塑料袋和包装袋超大方,随便买盒小菜,收银员还要给外面再套一层保鲜袋,高级超市买瓶酱油也要给包上一层防震膜。
服务是真的贴心,但塑料袋用得也真是多,我自己在711工作的时候,只要不是客人主动说不要,人家买一块口香糖都得给用塑料袋装上。
7,当年住在京都的时候,夏天去了一趟非洲,感受到许多差异。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上买东西,给都是纸袋子,更别说严格禁塑的卢旺达,带塑料袋入境可能还会被罚款。所以说,
垃圾分类是不是间接导致心安理得地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也值得探讨。
以上。
猜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