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澳洲妇幼Dr韩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妇产科医学博士,妇幼健康博士后;临床营养学硕士;临床医学学士。 与你分享专业、可靠、实用的喂养、睡眠、养育和孕产科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澳洲妇幼Dr韩

妈妈一生气就不管婴儿了,会给婴儿造成什么影响?

澳洲妇幼Dr韩  · 公众号  ·  · 2024-04-10 23:4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看到网上有妈妈留言,说自己一生气,就把宝宝交给其他家人代为照顾,自己就不抱宝宝了,等心情好了再抱;如果实在旁边没人,那也会抱着宝宝,但也不会给宝宝“好脸色”。


这位妈妈说,自己意识到这样做“不好”,但是具体不知道对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所以,这篇来聊聊:


1. 这样做,到底好不好?

2. 忽略,对孩子有什么害处?

3. 哪些情况下,其实需要“忽略”孩子?


01

这样做

到底好不好?


我想说,这位妈妈其实做得挺好的。因为:


01


任何人都会有烦躁、生气、失去耐性的时候。在照顾宝宝过程生气了是很正常的。不用因为自己对宝宝会生气,而感到愧疚,或者觉得这样就不是好妈妈了。

02


当发现自己生气了,选择先回避一下,让其他家人代为照顾宝宝,等自己情绪平复了,再回来照顾(再抱)宝宝。我认为这样做是非常对的,因为既避免把自己的“坏”情绪传递给孩子,也可以避免在坏情绪的状态下,出现失常的行为。

03


生气了,实在旁边没人,那仍然会抱着(照顾和安抚宝宝),这真的很不容易,因为这与情绪管理和控制有关。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爆发,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努力安抚和满足宝宝需求。


当然,这里要提一句,如果旁边没有人可以搭把手,自己又觉得实在控制不住情绪了,那也可以先把宝宝放在一个安全的环境,然后妈妈可以先暂时脱离一下生气的氛围,让自己单独安静一下,比如把宝宝放在婴儿床里,确保床里安全,然后妈妈在隔壁房间缓一缓情绪,过10分钟了,再回来继续安抚和照顾宝宝。


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妈妈在情绪失控状态下,可能会出现失控行为伤害到婴儿,比如摇晃婴儿综合征,就是家长在极端情绪下造成的伤害。



04


偶尔对孩子“没有好脸色”,我觉得没必要过于纠结。


虽说我们对着宝宝微笑、语气温和、轻柔,这是最好的,哪怕宝宝不会说话,也能体会到这份温馨的爱意。但是,偶尔生气情况下,做不到这样的面部表情,其实也没必要纠结,一则没必要要求自己100%完美、100%按照理论要求做妈妈,二则偶尔的“没有好脸色”,其实也不至于造成婴儿重大或者长远的不良影响。

图源:Unsplash


总的来讲 ,没必要因为自己偶尔生气情况下,要暂时“脱离”一下宝宝,或者无法做到100%而过度纠结或自责,也没必要担心因此而伤害到宝宝。


只要总体情况下,我们对宝宝的需求积极响应、多陪伴、多互动,就很好。


如何尽可能地保持情绪稳定、如何“高情商”地发脾气、如何避免频繁发脾气,具体可以参见:


《好妈妈,是怎么样的?这1个特质,至关重要》

《情商高的妈妈,是怎么发脾气的?》

《易怒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02

“忽略”

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与刚才这位妈妈描述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忽略”,比如日常对宝宝的需求无响应,与宝宝之间无互动无交流等,是会对宝宝带来不利影响的,而且是长远的影响。


在出生的头三年,虽然宝宝的语言、理解、逻辑能力都还十分有限,但是他们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慢慢理解周围的世界和社会是如何运转的,而这些理解会“编码”进入孩子的大脑。


在这个时期,如果宝宝和父母之间是积极互动、彼此回应的状态,比如宝宝的各种需求,家长努力读懂并积极回应;与宝宝积极互动,多交流(比如通过眼神、表情、语调等于宝宝沟通交流),有利于孩子早期大脑发育,从而促进孩子的情绪、行为、社交等各方面能力。而在生命最早期获得的这些有利因素,也会促进孩子长远的发展。


反之,平时对宝宝需求视而不见,与宝宝无互动、无响应,日常育儿过程中的这种忽略,则会给宝宝的社交、行为、情绪等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


因此,偶尔的情绪不好、偶尔的与宝宝分离,其实并不是我们需要担心的事情。真正需要担心的是育儿过程中习惯性地“忽略”。

图源:Unsplash


03

哪些情况下,

其实需要“忽略”孩子?


但有时候我们又需要通过“忽略”来帮助孩子减少不好的行为。比如,当孩子故意做出一些不符合规矩的行为来吸引家长注意力时,我们需要“忽略”。


比如,孩子并没有受伤、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乱发脾气、哭闹、踢人、打人,家长对孩子大吼大叫或妥协退让,这种反应对孩子来讲可能是一种奖励,因为孩子获得了家长的响应和妥协。而这种奖励可能进一步强化孩子的不好行为。


年长的孩子更加懂得因果关系,如果孩子每次情绪爆发时表达的诉求都得到满足,则可能让孩子错误的以为这样做就能达到目的。所以,孩子发脾气,有时候需要用“不在意”、“忽略”,假装自己忙自己的方式来应对,这一点对大孩子尤为重要。


更多关于孩子哭闹撒泼,请见:


《孩子哭闹撒泼,打了骂了道理讲了都没用?试试这6招》

图源:Pixabay



最后


养娃过程,我们不需要追求完美、也不需要因为偶尔的“小问题”而愧疚不已。把握好科学的大方向,小细节更多是与孩子一起不断磨合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以上便是今天的分享,希望有帮助,也请分享给更多家长一起阅读和了解。


- 部分参考来源 -

1.Schore, A.N. (1996). The experience-dependent maturation of a regulatory system in the orbit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the origin of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8, 59–87.

2.https://www.cdc.gov/parents/essentials/consequences/ignoring.html

3.Sanchez, M.M., Ladd, C.O., & Plotsky, P.M. (2001). Early adverse experience as a developmental risk factor for later psychopatholog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3(3), 419-449.


-END-

如果觉得有用

分享给更多人阅读


孩子或家人的个体化健康问题,包括儿科、皮肤科、妇产科、临床营养、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欢迎关注公众号: 祐苗 ,自“ 咨询 ”菜单,向祐苗的靠谱医生咨询;

在祐苗上线的医生至少有5年国内三甲医院或者海外同等级医院工作经验、有循证理念和服务意识。


往期回顾


设置星标,不再错过我的推送:

1. 点击 文章标题下方 蓝色“ 澳洲妇幼Dr韩

2. 点击右上角“ ...

3. 点击“ 设为星标


长按关注,阅读喂养|睡眠|养育|孕产科普


让更多父母看到

让更多孩子受益

分享 点赞 在看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