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创造,世界变得更美;因为热情,从此与众不同。2017 开智大会即将开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刻报名!
你眼中的科学家什么样?聪明、理性、严肃?在北大心理学系魏坤琳教授眼中,科学家是一群自以为理性的人做出了最不理性的职业选择,从事了最需要理性的工作。何解?来看看 Dr.魏眼中的科学家吧!
科学家是什么?
我曾经很疯狂,不怕死,喜欢冒险的运动。但有一天,我在佛罗里达潜水,险情出现时,我一下子怕死了,因为我有了孩子,我想我得赶紧浮出水面去,结束这次旅行。我个人是个疯狂的人,今天我则要讲一个疯狂的群体:科学家。我的演讲题目叫《科学家是奇葩》,*Scientists Are Outliners*。
为什么想取这个题目呢?我觉得好多人都不理解我。他们老是问我,哎,Dr.魏你怎么不出来参加出席商业活动呢,可以赚很多钱,还可以看到很多明星。我说我是做科研的,真的没时间。他们说你不就是在北大教书嘛,教书又花不了多少时间。
我说,不对,我们不光是教书。
科学家是什么,科学家做什么?我反省了一下。我想知道在老百姓的眼中科学家是什么样子,就百度了一下,如果你搜「科学家」,就会出现这些人名:爱因斯坦、袁隆平、居里夫人……
科学家的严格定义是靠科研来吃饭的人。电视台说我是科学家时,我被被骂惨了。有人说,你又不是什么科学大家,你又没拿什么奖,你又不是袁隆平,你好意思称自己是科学家吗?我现在定义一下,我说的科学家是以科研吃饭的人,当然,今天我讲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家。
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科学家好多是穿着白大褂的人拿着各种试管的人。科学家到底是什么呢?
成为科学家有哪些门槛与成本?
在说什么是科学家之前,我先来说一下科学家的门槛。
首先,科学家的智力得过关。按照智力最通用的、比较流行的CHC模型来看,如果你想成为科学家,你的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加工速度、感知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得高。
流体智力高简单来说就是记忆能力要好;晶体智力高意味着你的读写能力、理解能力、数学能力和特定领域的知识好;加工速度高就是你的人脑运算的速度要快;感知运动能力高是说不要以为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们智力在某个维度上能轻松把你超越;最后,想要成为科学家,你语言能力必须非常好,要将科学发现写成论文,就必须掌握语言技巧;要将科学成果演讲展示,必须要懂些演讲技巧。
科研还需要哪些能力?
第一、你必须要有很好的压力处理能力。干我们这行,每天都在挤自己的大脑,你要知道你在跟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竞争,如果你要超过他们,你就得把你的创新主意更快更好地实践出来。除了这种同侪压力,你在职称、工作上还有很大压力。科学家往往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第二、你的视野要宽广。好多人以为我们只是生活在实验室的动物,事实上,做科研必须视野宽广,望得高见得远,你才是个好科学家。
第三、你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好。别人觉得我们科学家情商低,好像我们跟人交往就不行,这是片面的,科学家其实常常与人打交道,跟学生打交道、跟同行打交道……如果情商不高,你也会有很大的压力。
综合以上,科学家的素质要求其实非常全面。对了,我还想补充一点,科学家必须会打架。
科学家是如何打架的呢?科学家往往需要发表论文申请研究经费,那你就要写东西,写出的东西需要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一群跟你一样的专家给你挑刺儿。他们挑刺儿非常非常严厉,跟打架没什么区别。面对同行评议,你不仅需要智商高,还得接受各种智商的碾压。
另外,我们做科学探索,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推翻什么。你知道,当你推翻前人理论甚至前人数据的时候,你还是得受碾压,今天你做出新的东西,非常骄傲,但可能十年后,你的结论就会被其他聪明人推翻。所以,科学家需要素质好,心理承受能力好,这是科学家门槛的第一步。
科学家的成本有多大?
科学家的时间成本有多大呢?如果你要成为一个科学家,本科读完已经 22 岁,本科大学起码是个好一点的大学,一般的大学不是研究型大学;22 岁到 29 岁,你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读硕士;然后继续读博士,博士读到 29 岁,你以前的同学早就开始挣钱了,你这时的选择是选个好一点的大学,必须是做研究的,实验室也必须得好,运气好的话,你要发好的文章;29 岁到 32 岁,你开始读博士后。
博士后不是读的,博士后实际上是个工作,是在你去做教授之前,必须完成的学徒生涯;32 岁到 38 岁这个阶段,你得去做助理教授。这个职位实际上就是新来的教授,职位是不稳定的,在这五六年之间,你必须证明你能够做好科研。38 岁到 39 岁的时候,学校要考验你,是给你终身教职呢,还是把你踢出去?你想想,在你 40 岁的时候,你已经追求科学梦想差不多一辈子了,学校万一说,你不合格。You are out!你可能会失业。
看完以上科学家的时间成本,你还觉得科学家是个好职业吗?
我刚刚说 40 岁的时候你要接受科学家的人生大考是有理论依据的。这个图表是美国最大的研究基金发布组织,美国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简称 NIH。
它掌控了绝大多数生物、化学、包括心理、认知、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基金。这个图表显示的是每一年,拿到他们基金的人的平均年龄,请看绿色那条,是第一次拿到这个基金的平均年龄。你看是多少岁?41 岁至 42 岁左右。这个基金对你的认可非常重要,它基本上可证明你是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还会给你一定的安全感,这个基金能够扶持你干 N 年。那你到 41 岁、42 岁的时候才得到认可,这就是时间成本。在那之前,你的心必须得惴惴的。
第三、接着讲一讲科学家的机会成本,左边那个图的黄色区域,是 1969 年所有科学家的比例。1969 年还有百分之七十几,到了 2009 年,就只有 1/3 的机会。即使你是大学里边教书的,你也只有 1/3 的机会成为做科研的教授。从概率上来说,你的概率又降低了很多,你培养自己 N 年,却是这样一个结果。更糟糕的是,所有助理教授只有 50% 概率可得到终身教职。另外 50% 的人干什么去了?我不知道他们干什么去了,他们可能失业了,可能继续去做博士后。这就是做科研的机会成本。
接着说科学家的经济成本,用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话来说,造原子弹的还不如卖茶叶蛋的,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话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改观,我都不好意思晒我的工资单。在美国有什么不同呢,美国人会不会多挣一点呢?其实美国也差不多。如果比较一下美国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同学——不干科学的那帮人。
首先,科学家晚就业十年,他们受教育的时间比较长,晚就业十年意味着工作经历和金钱代价很大;第二个,科学家很聪明,有能力,工作态度好,工作强度大,美国研究型教授年薪的中位数只是 7.3 万,而同样聪明的人以同样的工作态度去干投行、去干医生、去做律师会更挣钱。例如美国做医生年薪的中位数是 3.7 到 32.2 万,医生还分不同的专业,差别特别大。
最后,讲一下家庭成本。科学家的压力比较大,结婚晚,生育晚。女科学家生育率比较低,比如我的博士导师就一直没有孩子。为什么?原因非常简单,你在最应该生育的年龄,30 岁到 40 岁之间,恰恰是你科学发展的黄金期,你的创造力最好的时候,你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你就没法去生育。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科学家就是个反人类的工作。反进化——我都没有机会把自己的基因给传下去。反脑科学——因为我们知道,人脑有一个这样的特点:人脑其实只要能偷懒,它就偷懒,我们叫它 cognitive miser,我们是脑力的吝啬者,人就是这样的特点。科学家,恰恰这个工作需要非常碾压自己的大脑,恨不得挤出最好的东西,这也是反人类的。从两个方向来说,我们就是反人类。
科学家受到认可了吗?
经济回报低、工作累、晚生育、没时间顾及家庭……你会觉得,至少社会认可科学家的工作吧?事实怎样呢?
第一是同行认可。你以为你做出来的东西,同行至少会赞赏,哇、做得好、你太牛了、你太聪明了……其实不是,你试试把你的文章的引用数目,把世界上所有的文章做一个引用数的分布,你发现,众数是零。这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绝大多数文章根本就没人看,没有被自己的同行给引用过,所以同行并没有认可你。
第二是社会认可。在中国,现在专家早就被污名化了,专家就是砖家。最近有一位遗传科学家,被一个学传媒的教授,指责他在科学上不合格,然后下面一片喝彩。这种奇葩事件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也证明科学家或专家,在中国多么地被污名化,多么地不被认可。
第三个是家庭认可,当然了,你希望,哎那我在家里能不能牛一点。我要说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如果你挣的少,你在家里有什么话语权啊,所以这就不用说了。
科学家的画像
你看,科学家是个好的职业吗?门槛高,竞争激烈,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成本、家庭成本又极其高,也没有人认可……
那么,年轻人为什么要做科学?我先刻画一下科学家的形象。
科学家到底是什么人?我先下个结论:科学家是一群自以为很理性的人,做了一个最不理性的职业选择,选择了一个最需要理性的工作。如此矛盾,所以成为了奇葩。
科学家首先以男性为主。比如美国的物理教授只有 14% 是女性,但其实男女之间的能力是没有差别的。你读本科的时候,你会发现男性女性的比例差不多。我当过班主任,发现班上成绩好的女生比例比男生还高,那么,女生都去哪儿了,她们为什么不当科学家了?
我提出第一个理论(假设):男性有炫耀的需要。就像孔雀开屏一样,开屏的都是雄孔雀,它在炫耀自己的健康,健康才能长个大尾巴。如何理解男性爱炫耀就当上了科学家呢?譬如一个男生从小就是班上最聪明的学生,进好的大学,然后老师、家长都告诉你:你长大后可以成为科学家!他们这么一点,把这个男生点向一个不归路。男生就觉得,哎,反正我聪明嘛,也可以炫耀一下,就继续吧,于是就当科学家。当他后悔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第二,为什么女科学家比较少。《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The Confidence Gap》分析了为什么女性在高层次职位上的比例比较低,所有结果都在这一句话里面:
男性永远都高估自己的能力,从平均行为上来说,男性高估自己的能力,女性低估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高估、为什么低估?其实他们的能力和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工作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自信心上的差别在哪儿呢,它的源头在哪儿?源头就在于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很多女生都知道,高中时,老师会说,高中时候女生成绩都会往下滑,高考之前男生就会开始往上蹿,这个说法都听过,有科学依据么?它恰恰属于社会的刻板印象,这种偏见会造成女性真的往那个方向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女性会缺少自信。做科学太需要自信心了,我后面会讲,这也是女性科学家比较少的原因。
科学家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有人做过研究,什么样的人格会让你热爱科学。
第一、责任心。科学家需要是非常专注、专心、尽责的人,很多科学家不愿意上媒体,不愿意乱讲,是因为他有责任在心里,他怕说错。所以责任心是做科学的第一要素。
第二、自信心。科学的进展要打破前面的理论,树立自己的理论。你要不自信,你干得出这样的事情么?你要不自信,你会好好保护自己的领域吗?
第三、稍微内向。我要向大家承认,我自己是个内向的人,老是上媒体就被视为外向了。
什么人格会跟更好的科学成就相关?三点。
第一、要有开放的心态。在认知层面上,你必须非常开放,有开放的心态,容易接受别人的说法,而不是相反。如果你的理论被证明是错的,你就要接受,这叫开放性。所以你在认知上必须更开放,更灵活。
第二、要有内在驱动。做科学是很苦逼的,如果你能够花很多时间来做科学探索,那证明你有内在驱动力,你完全是为了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而去提高自己,这种内驱力会让你保持科研的热情。
第三、要有一点点自傲。有时候你看见科学家在吵架,你会觉得有敌意,但在他们看来,其实没关系。在中国的话,博士意味着面子、镀金,很多人以为,博士只是不想去工作找个地方呆一呆的选择,没准以后就都可以叫我 Dr 。博士学位意味着你是一个有独立思考精神、创新的人,是个科研工作者,这是博士培养的方向。在美国,聪明的年轻人都去做一些更挣钱的职业,去投行、做律师、医生,一辈子无忧。所以,美国的博士靠第三世界的人来拯救,特别是中国人和印度人,留过学的人都知道,中国人占的比例非常大,和美国人完全不成比例。
科学的魅力在哪里?
前面吐槽了这么多,最后来一点正能量,科学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人如此痴迷?
第一、做科学意味着永远要探索新的东西。永远都有未知的东西,永远都有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很让人痴迷。如果你是个好奇宝宝,特别喜欢某一个领域,特别喜欢问为什么,这个内驱力始终在那儿,那你就适合做科研。
第二、做科学就像站在边缘。科学家就是站在边缘的人,他们互相看不起、互相吵架;他们有时候互相交流、也非常开心,如果你喜欢站在边缘,那么这职业也适合你。
做科学非常有意思的是可以跟同类生活在一起,比如,你和三、五万人一起参加神经科学大会,这种头脑的碰撞,非常值得享受。
最后,我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来总结科学的魅力,Science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one does not have to earn one’s living at it。如果你不拿科学来糊口的话,太美妙了。我们都不信科学家的定义就是拿来糊口,对不对?
最后我要替科学家这个团体发一下声:我们能力不差,我们完全拿得出手,我们可以搞掂一切,但我们选择在实验室呆着,仰望星空,探索未知,选择做人类的奇葩,选择忍受自己苦逼的生活,是为了产生新的知识。
所以下次你们再见到我们这些反人类科学家,这些理想主义者的时候,希望你给我们一些喝彩,如果有机会的话,给我们一个拥抱。谢谢大家!■
——- 参加 2017 开智大会 -——
因为创造,世界变得更美
因为热情,从此与众不同
「异类」遇见「异类」
追求内在动机的人
在此相遇
戳原文,报名 2017 开智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