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11月14日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国文化传媒网端融媒体记者 章恒
近年来,研学旅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掀起一股热潮。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从政策层面对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提出了要求;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8年3月,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
对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出明确意见。
在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下,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今年9月,武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武汉市教育局公布
《服务机构评定与服务规范》、《研学基地评定与服务规范》、《研学导师评定与服务规范》
3个考评标准,对武汉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标准作出了详细规定。此后,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
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游。
虽然有国家政策利好,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此前,因没有具体的规范,提供研学旅行服务的准入门槛较为模糊,中小学研学旅行市场也充斥着各类资质不全的机构。除正规旅游机构外,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及拓展企业参与其中。这些机构并无组织研学游的能力,却善于钻研学游管理的空子,组织低质量、无保障的研学项目;专业性、安全性等方面皆良莠不齐。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游本应是一项寓教于乐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真实的社会中去锻炼,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以及学会团队合作等。但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游学产品过多侧重在“游”,而不是以“研学”为第一目的,大多数是走马观花、游而不学。
当下,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游活动的学生也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却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此外,研学旅行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市场上众多企业和机构都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学发展模式,这其中既有挑战又蕴含机遇。尽管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
但目前研学旅行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地教育部门、研学旅游机构如何解决行业标准、课程设计、安全问题等诸多业内痛点和难题,都亟待破解。
从游学到研学,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要想做出真正赢得市场的“研学旅游”产品,还需在教育层面把课本活动化、活动教育化,尤其是让涉及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任课教师参与其中;只有真正从教育的视角出发,才能打造出符合青少年核心素质发展和学校、家长需要的体验式教育产品。
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大力支持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在课程设计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费用,教育主管部门多做课程指引,让学生研学游的研学主题和教育意义更为广泛;同时,也应该多请专家学者做指导,规范活动操作流程,减少或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版权说明: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配图由编者李志轩编配,图片来自于网络。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
若来源标注错误、
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烦请告知,我将立即删除。
谢谢!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