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光明日报
他,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2009年放弃海外高薪,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到祖国;他,选择了母校吉林大学做全职教授,成为东北第一个引进的“千人”专家;他,没日没夜地工作,7年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他叫黄大年,一个听到《我爱你,中国》就会热泪盈眶的海归赤子。
黄大年(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2017年1月8日,科学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中国长春,吉林大学,地质宫。同事们再也寻不到那熟悉的急火火的身影,学生们再也听不到那和风细雨的教诲,值夜的老大爷再也看不到507室窗下那盏长明灯……
黄大年留学期间(资料照片)
7年前的那个冬日,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大步流星走进这里的时候,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7年中,在这座科学的宫殿里,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58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
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斯人已逝,追思犹存——
我们来到地质宫前。红柱白栏,石狮华表,诉说着共和国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66年前,新中国第一所地质学校——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在此诞生,突破层层阻力刚从英国回国不久的李四光担任第一任校长。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李四光是怀着切肤之痛回国的;
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黄大年选择回国并为此而献身,又是为了什么?是冥冥中一种历史的轮回?还是中华民族魂魄中绵延不息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大门前拍照留念(资料照片)
在无限思念与崇敬中,我们走进他短暂却精彩的人生。
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
“跟我们谈谈黄老师吧。”我们一开口,黄大年生前的秘书王郁涵眼圈立刻红了。
黄老师似乎没有离开,上次随老师在北京开会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投影幕布前,黄大年正如醉如痴地为在场的专家演示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PPT。靠近他的人嗅到他身上一丝丝冰片的清凉味道——黄教授吃了速效救心丸。
2011年4月10日,黄大年在为学生们授课(资料照片)
2016年6月底,在赴京参加这个会的前一天,黄大年突然晕倒在办公室。
“不许跟别人说。”这是黄大年醒来后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王郁涵黑着眼圈,瞥了一眼老师带领他们熬了三个晚上整出来的小山一样的材料,没敢吭气儿。
准备项目验收会的时间很紧,黄大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着熬了三个晚上,查遗补漏。直至开会前,胸口仍很憋闷。他习惯性地打开随身带的黑书包,拿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往手里一倒,一仰头扔在嘴里使劲嚼着,走进会场……
“项目成果已处在国际领先水平。”黄大年和他的团队欣喜不已。
可谁又能想到,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想起这件事,王郁涵恨自己:“早知如此,说什么都要劝阻他。”
可谁又能劝阻得了呢?
翻看他生前的微信朋友圈,2016年2月14日情人节,他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真正从事科学的人,往往看重与事业发展攸关的情谊群体,面对‘知音’常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发展的是与众不同的情……”
在他心里,科学是他梦中的“情人”。
2010年11月22日,黄大年带领团队成员研究学术问题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印象深刻:“当时我们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想在‘十二五’时期取得突破,缺一个领军人物。正在着急,有人推荐了刚回国不久的黄大年。”
“我去长春找了他,第二次见才敢开口求他。因为这个上亿元的项目黄大年分不到一分钱……”
“没问题。”黄大年如此痛快的回答让对方愣住了……
大家并不知道,黄大年看中的是这个项目瞄准的尖端技术——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千里眼”,看穿地下每一个角落。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英等国已使用这项技术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
大家更不知道,几年前,黄大年的父母相继离世时,他在国外忍痛未归,攻关的正是这个技术。
2010年6月1日,黄大年在办公室
一天都没有等。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他提出“从移动平台、探测设备两条路线加速推进”;他向吉林大学打报告,创设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启动“重载荷智能化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研制”课题。
没有样机,一连数月,一有空他就跑到无人机模型销售的店铺,看看这个、试试那个。店铺要打烊了,他还赖着不走,最后索性自己掏钱,直接把模型抱回办公室。
没有机库,他在地质宫门前寻了块儿空地,拉着团队挥汗如雨忙活个把月。
机库建成第二天,出事了。
“这是违章建筑,必须得拆!”有人开着卡车来就要动手。
原来,他们不清楚审批程序,只给学校打了报告,没有履行相关手续。
“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黄大年急了,一边喊一边往卡车前一躺。阳光正强,他眯着眼睛,就这样躺着。他的几个学生马上也在他身边躺下,所有人都惊呆了,这可是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呀……
事情传开了,有人说黄大年就是个“疯子”。他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不疯不成魔。
就在这种“疯魔”中,我国在这一项目的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研发速度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就在这样的“疯魔”中,7年间他打造出充满魔幻的“大年童话”——
搞交叉、搞融合。这是黄大年回国后提出的一项新的科研理念。
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部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
在碰撞中寻求突破,在差异中做大增量。交叉、融合中带来的“化学反应”“裂变反应”,释放出无尽的想象空间。
2013年1月20日,黄大年(左二)及团队成员在极寒天气下进行固定翼无人机试飞
作为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虽拿到了新一轮世界科技竞赛的入场券,但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弯道超车”的机遇,才能追赶历史的潮流。
科学是严谨的,但也需要奇思妙想来成就。巴尔扎克说:“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
黄大年就是这样的“幻想家”。
回国仅仅半年多,黄大年就统筹各方力量,绘就一幅宏大的吉林大学交叉学部蓝图。
“大年的这个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讯、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流、机器人研发等领域的科研,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衍生出的新方向,有望带动上千亿元的产业项目。”现任吉林大学交叉学部副部长的“千人计划”专家马芳武说。
2014年3月27日,黄大年团队成员接受美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培训并获取资质证书
有人说,当很多人还在2.0时代徘徊的时候,黄大年已站在了4.0时代,甚至更远。
黄大年的“疯魔”就这样成就了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多处“弯道超车”——
7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以他所负责的第九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的结题为标志,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国际学界发出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在这个跨越的背后,站着的就是黄大年这样的“科研疯子”。
不少人不理解在国外已功成名就的黄大年的选择。他们在问,如果黄大年还活着,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选择回国吗?
“我想会的!” 黄大年的弟弟黄大文肯定地说,“父亲生前总和大年说,他是有祖国的人,要做个忠于国家的地质人。”
黄大年(右)与其父母、女儿在英国的合影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后悔过。”记者在黄大年留在母校的一份工作自述中找到了他自己的回答——“父辈们的祖国情结,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这就是祖国高于一切!”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2017年1月1日,新年元旦,手术后第18天。
病房里,黄大年手臂上插满了管子。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焦健的帮助下,黄大年认真收听着习主席的新年贺词: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
讲话中,习主席提到科技攻关,黄大年显得有些激动,他猛地深吸一口气,用沙哑的声音对焦健说:“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有了国家的决心……我们的技术马上就要到了派上用场的时候……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啦……”
说完,一阵剧烈的咳嗽。
焦健忍着泪,直到出了病房的门他才哭出来。他看见了黄老师眼角含着泪光,他知道这个人没有一时一刻不想着赶超前沿、不想着超越极限!
可他哪里知道,这是黄老师去世前给他的最后一次教诲。
1月8日13时38分。正午的阳光照进重症监护室的窗棂,黄大年永远地休息了。
不说再见,黄大年没有走,学生们耳边响起他熟悉的声音:
“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
不说再见,黄大年没有走,这片他热爱的故土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熟悉的身影。
地质宫,507室。
于平、王郁涵,常常静坐在黄大年的办公室里,仿佛在等待着出差回来的老师。
总有办公室电话和手机铃声打扰这宁静。在每一次来电点亮屏幕的时候,她们一次次地接起电话,告诉对方黄老师离去的消息……
黄大年:生命,为祖国澎湃
铁血军事近期好文,关注“铁血军事”回复“数字”即可查看
▼
【1】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会出兵?普京的回应语惊四座
【19】继南海种岛之后,中国布在这里的一手暗棋终于要动了!
【3】美国发布世界强国排名 中国名次太令人震惊!
【8】世界上有六个国家:一旦离开中国就会立马完蛋
【14】1996年中国差点收复台湾 让三个内鬼搅黄了
【7】几年前中国一次秘密军事试验 令美军至今胆寒
【2】别被中国的外交部"抗议"蒙了,其实背后下手狠着呢!
【5】台海之战一旦打响,这七个变数将让整个西方为之一震!
【26】美国再三挑衅,中国迟迟不应战,这背后酝酿的竟是这个......
【18】毁三观!那些年,嫁给黑人的中国女孩,下场怎样了
【31】76年前,日本人在四川偷偷拍下这段录像,看完泪流满面!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铁血军事
辛辣视角解读这些深度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