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学习的五个故事(上)
学习2.0:穿透知识,拿到结果
作者:方军
在想这一次可以分享什么的时候我意识到,有很多的故事对我的学习影响很深,你接下来看到的就是这些故事。
1,管理大师德鲁克讲述的故事: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2,科学天才费曼的警告:别做“草包族”
3,《小王子》作者的绘画作品:向孩子学习
4,IT巨人格鲁夫的学习:为自己负责
5,王元化读黑格尔的读书故事:读透了
另外透露一下,记得看中篇、下篇,在下篇刊出时,当你回复“穿透式学习”会有惊喜。
前方预警:本文超长,增加资料后达到万字。但有了故事后,我想是比较容易读的。欢迎留言讨论影响你的学习故事。
01
穿透式学习
学习是我们最重要的能力。曾经有人说,如果把20世纪初的人穿越到一百年后的21世纪初,他将完全完全懵圈,办公室的电脑、家里的家电他完全看不懂。
世界变化还在加速,2010年的人如果穿越到十年后的现在,他肯定搞不懂手机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中心。
在我写《穿透式学习》的几年里,我想的是把学习一路上获得思维、方法和工具分享出来,学习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为了实用的目的快速学透一个领域,把知识和实干结合起来,我们自己遇到了很多坑,也因此有了许多的心得。
在这篇文章,我不想重复书中的思维与方法(书中我讨论了3大穿透式思维和给出16个实用工具)。
在想这一次可以分享什么的时候我意识到,有很多的故事对我的学习影响很深,你接下来看到的就是这些故事。
管理大师德鲁克讲述的故事: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02
写下来,做对照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学习经历,他有一个自我更新与学习的方法是,每三年学习一个新的学科知识,比如经济学、日本艺术、中世纪历史等。
在1945年前后,他选择了学习15-16世纪的欧洲史作为这次三年一换的自学课程。
在这次学习中,他发现了欧洲的两个教会组织南欧的耶稣会和北欧的加尔文会的一个学习纪律。这两个教会都创始于1536年,教士在当时算是有学识的,他们采取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学习纪律:
每当教士做任何重要的决策时,他们都被要求把预期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9个月后,他们要进行对照分析,看看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有什么差别。
德鲁克把这个故事叫“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我们可以迅速看到自己的长处、需要改进的事以及没能力做的事。
实际上,这个故事中蕴含的书面记录、对照分析,是现代社会中个人成长、组织运行的基础。
03
撰写「个人知识指南」
把什么故事放在第一个,我斟酌了半天,最后我选了这个故事。这是因为,我从这个故事中获得最多。
在做事的时候,我们直接照着他描述的方法做——记录和对照。
在学习的时候,当我以书面的形式把学到的记下来,变成文章、有时候也出版成书之后,我对照这些书面记录下来的资料进行反思、迭代、改进,这是我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穿透式学习》的最后一章,我讨论的最后一个也可能最重要的实用工具——撰写“个人知识指南”——就是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的思路扩展出来的。
我建议:
每个人在在一个领域学习和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撰写一个列表式的关于这一领域的“个人知识指南”,记录所学的知识与操作指南,并持续迭代升级。
《穿透式学习》这本书就是我对于学习的一个大记录。
在其中,我又记录了我个人的关于学习的「个人知识指南」,如下。
我关于学习的个人知识指南
1. 奉行成果主义,关注产出。
追问:什么是我造出来的?什么又是我创造出来的?即便是讨论学习,我也要以产出为主轴。
2. 深度复制框架,形成知识的架子。
先借鉴、掌握和复刻一个已有的框架,作为自己的可填充的知识架子。
比如,英雄之旅是我复制而来的关于学习的框架,在这次回顾时发现,我最初接触时并没有想到它会那么深地影响我对学习历程的理解。
3. 要关注未知,知识的架子可留白,也应留白。
留白,就是那些标记为我们不知道的部分。
你知道的,可能不重要(你知道、且大家都知道的,通常不重要)。
你不知道的,尤其你不知道的异常事件,重要得多。你以为知道、却错的,是最危险的。
4. 学透关键知识点,把自己知道的聚成大块,并写下来。
这是三个连贯的部分:
真的学透,才是脚踩在坚实的地方。
聚成大块,会促使自己深入理解,也便于之后再取用。
写下来的,方可继续更正更新、修改迭代。
读书笔记、入门指南、课程课件、操作标准、个人知识指南,都是可行的形式。
5. 学,要舍得花呆功夫;做,要克服困难与诱惑,坚持在一处深挖。
这两者里都蕴含着所谓的“扎死寨、打硬仗”的湘军精神。
做事时,除了坚持外,可采用711创始人铃木敏文的做法,脑子里要磨砺针对此事的
锋利的问题钩子
——让它钩起好想法、结出好成果。
科学天才费曼的警告:别做“草包族”
04
草包族错在哪儿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是著名的科学顽童,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他讲了很多自己的故事,在原子弹研发基地里撬开装有机密文件的锁,看着扔飞盘想出来让他获得诺奖的费曼图。
我还读过好几本别人写他的传记,对他的数学天才、对他用形象化思考微观量子世界的能力羡慕不已。
不过,在学习这件事上,我学到的最主要的却不是他的那种充满好奇心的“发现的乐趣”,而是他用一个故事做的警告:
别做草包族。
二战期间,南太平洋的小岛,住着许多的土著。战争期间,小岛有一个美军军事基地,建了机场、飞行控制塔、军事雷达天线。
因此这些土著们看到,有飞机不停地降落下来,飞机上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其中有一些会送给他们的。
这些土著就认为,飞机来了,就有这些好东西。他们形成了一种对
货物的崇拜(Cargo Cult)
。
战争结束,军事基地撤走了,这些载着货物的飞机再也不来了。
但土著们希望战时的好事继续发生。他们在同样的地方铺设了像飞机跑道的路,在跑道两边儿点了火堆。
他们造了一个小木屋子,让人坐在里头,头上戴着两块儿类似耳机的东西,这是土著们的机场控制塔。
这些土著用草做了雷达天线一样的东西。
他们以为飞机像鸟儿一样,地上有鸟儿就会吸引天上的鸟儿下来。
他们用木材和草扎了飞机放在跑道上。土著们坐在自己的飞机前等着天上来的飞机和货物。
他们每件事儿做得都不错,一切都十分神似,形式上很完美。但是,装载着货物的飞机再也没有来。
这个故事被称为“货物崇拜”,但更形象的说法是,他们是“草包族”。
这是我自己学习路上总会想起来的警告:
我有没有掌握真正的知识、做到把知识投入使用拿到结果?
抑或,在一个学习中,我也是一个费曼嘲笑的“草包族”,头脑里只有多了很多虚假的知识?
05
费曼学习法的精髓
我认为,费曼学习法的精髓正隐藏在这个草包族的故事里:
第一,别记住一堆名词,用自己的话把原理讲一遍、讲N遍直到完全讲清楚。
费曼自己的做法则是进阶的做法,他自己几乎把物理学的原理从0到1重新演算一遍。
第二,牢记“科学的品德”是诚实。
其实,任何学习的关键品德都是诚实,用费曼的话说:
“(你写一个实验的报告)你必须交代清楚任何你知道、可能会使人怀疑的细致末节。如果你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或可能会出问题,你必须要尽力解释清楚。”
第三,更具体地,学习费曼是如何做的:参与实践与形象化工具。
在传记中,我们看到,他被吸引去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发,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他坦承拒绝不了这样的实践诱惑。当然,在之后的岁月中他也被自己参与的这个原子弹怪物搞得很抑郁。
费曼是数学天才,但让他获得诺尔贝奖的却是一个用图解的方法(费曼图)提出来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
他的竞争对手施温格的报告中,方程式出奇地多,而费曼却用一张形象化的图解解决了难题。
一开始,施温格的公式占了上风,但后来在物理学界费曼方法取而代之,甚至在施温格在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学生中也是如此。
有个在施温格家里住过的物理学家总讲这样的故事:他在施温格家里翻遍了,就是没找到任何费曼图,不过有一个房间上锁了……
(稍稍剧透一下这个“徒劳的寻找”PPT,在讲读书的故事时会提及)
在中篇、下篇,你将看到后三个故事:
3,《小王子》作者的绘画作品:向孩子学习
4,IT巨人格鲁夫的学习:为自己负责
5,王元化读黑格尔的读书故事:读透了
现在加入,可获赠新书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