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底线思维  ·  美国客机和军机相撞,很难说“只是偶然” ·  20 小时前  
长安街知事  ·  “80后”占雅静,任县委书记 ·  2 天前  
半月谈  ·  王星案重要犯罪嫌疑人颜某磊到案! ·  5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2025年北京市春节团拜会举行,尹力向大家致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品读】用强悍的浪漫抵挡残酷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2-23 20:38

正文

点 击 “ 半 月 谈 ” 即 可 订 阅!

品味四季,读懂人生



  十几岁在日本读书的时候,我喜欢去表参道的一家蕾丝店,小小的木门,窗台布置得像童话小屋,打开门花草的香气扑鼻。


  拥有这间店的,是一位78岁的老婆婆,穿了一身的蕾丝,染了紫色头发。


  那些细致的蕾丝,对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说太昂贵,虽然喜欢,也只能东摸摸西摸摸,而后空手回家。


  与其说我喜欢蕾丝,不如说我喜欢78岁却依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的老婆婆。


  有一次,她看着摸来摸去的我,忽然说,蕾丝是不是很美?


  我瞪大眼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她打开身后的大柜子,拿出了一片奶白色蕾丝,走到我身边说,摸摸看,这个触感,这是古董,百年以上英国的纯手工蕾丝。


  她把蕾丝放我手上,那蕾丝花华丽而细致,举高看时,窗外的阳光穿过蕾丝细碎的缝儿,落在我的脸颊上,我脸颊上于是爬满了美丽的花纹。


  老婆婆说:“你每周都来,肯定很爱这些美丽的东西吧?对学生来说,这里多数都是你无法负担的,既然如此,老婆婆就送你一条蕾丝手帕吧,算是遇到同好的礼物。”


  就这样,14岁的我和78岁的她成了知音。



  老婆婆非常有个性,也很爱美,客人很少时,她会用英式的银壶盛热水,陶瓷花杯倒满大吉岭茶,她用刻有家纹的汤勺搅拌方糖,说这些银器本来是贵族拥有的,但后来没落了只好拍卖。


  她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但影响我最多的,是她78岁依然保持着少女的内核。


  丈夫离世后,儿子在国外娶妻成家,她从不哭诉儿子不孝,还说儿子把他自己照顾好就是最大的孝顺。


  老婆婆说时云淡风轻:“我生他的时候就没想过要他跟我一辈子,他应该有自己的人生。”


  老婆婆没有放弃过自己,让自己腐臭,她让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是因为她也在做自己。


  她握着我的手感叹:“要这样一个人坚强地活下来,是需要非常强悍的呀!而能让自己强悍的,是一颗浪漫的心。”


  这句话被我简化,写成了,以强悍的浪漫,抵抗现实的残酷。



  我在那个年龄时,现实的各种冷漠都早早看过:年少端盘子、为温饱看脸色、收到钱就快快寄回家里。也有动摇过,遇到靠别人过好日子的诱惑。


  可是,总是在要丢掉自己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声音,对自己说,我是想改变生活,而不是变得荣华富贵。当我有能力时,我才能保持自我。我别无所求,只是想完成一切后做自己。


  我从事这个行业,能看到、听到的暴力比一般人多,要保持对生命的好奇和信任,需要更大的能量,正是因为知道冷,所以才努力保持温暖。


  谁不会感情受伤后天天挂嘴上,说男人不可靠?


  谁不会看人脸色后就恨世界势利?


  谁不会看到另一个女人幸福时,就说都是装的?


  谁不会看到别人富有时骂,那都是脏钱?


  要当一个满心恶念的人太容易了,骂人太容易了。


  可是我们用汗和泪走过一生,难道就是为了学会充满怒气?


  每个人的过去都涵盖了一段苦涩的历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那慈悲是自己给自己的慈悲,不怨前生,不恨今世。


  长大应该更有能力单纯,我们不用再为生活卑微,不用再迁就他人,少女时若因为现实生活而苍老,白发时就应该比少女还少女,那是我们一生最有能力单纯、别无所求、充满善意、感恩世界的花季年岁。




  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紫色头发身穿全白蕾丝小碎花的长裙,脚踩着玫瑰花小圆头鞋,身上总是芬芳四溢。


  她不是没有经历生命的恶,她走过战争的饥饿、走过丈夫离世、走过孩子离开身边,她知道生命的最苦,却永远在寻找最甜。


  而那一点甜,很多人看不懂,但正是如此,她的一生没有成为任何人的负担,她是为完成自己而来。


  78岁布满皱纹的面孔,眼神的清澈却如同少女,那是万水千山走过,依然努力做自己所淬炼出来的。


  让世界径自老去,而你,无论是什么年龄,都别忘了守护自己内心的少女,然后才会在任何年龄都能找到爱你的人,替你守护内心女孩的纯净。


END


  《品读》(月刊)是全国十佳文摘期刊,刊物从人物视角出发,保持渊博灵动的风格,着力表现当代人相通情感和时代的人文趋向,传播最具价值的时代信息,营造可读、可品、可藏的“人文精神家园”,品味四季,读懂人生。



来源《品读》

作者:伊能静

摘自文艺风象网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