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突发!阿根廷也要“退群” ·  2 天前  
政事儿  ·  莎拉·杜特尔特被提出弹劾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遏制中国,美欧日“统一战线”能搞成吗?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6-12-17 06:13

正文


12月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日本继续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将对中国维持适用当前的“反倾销税”机制。


安倍这架势,是要跟美欧站队、共同构建美欧日对华贸易统一战线吗?如此大规模的贸易对抗,会不会引起全球贸易战争?


文︱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柯静

本文为瞭望智库特约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2月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日本继续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将对中国维持适用当前的“反倾销税”机制。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


今年以来,美国一直借贸易问题猛攻中国,奥巴马政府“正式决定不会给予中国认为其应得的市场经济地位”,欧洲则找尽借口企图耍赖、拒绝如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按既定规则,今年12月11日,即中国加入WTO整15年,中国应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日本此时来这么一招,很容易引人联想:安倍这架势,是要跟美欧站队、共同构建美欧日对华贸易统一战线吗?如此大规模的贸易对抗,会不会引起全球贸易战争?


然而, 当前阶段,美欧日并无达成“统一战线”的契合度。


1

制裁动机,美欧日“同床异梦”



虽然同样是公开表示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是美国、欧盟、日本心里各有盘算。


美国: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直接原因,而更深层原因在于维护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中国经济在多个领域形成赶超美国之势: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19.8%,高于美国19.4%,成为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商品贸易大国。


中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促使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意图借助WTO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维持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从而确保美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能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这还与特朗普的执政理念有关。很大程度上,他的当选在于获得了美国白人中蓝领阶层的支持。从他近期的言行来看,他更加关注美国国内经济建设,更关心传统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重视这些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工人失业问题,提倡公平贸易。他在贸易领域对中国持强硬态度,甚至发出“如果中国不在贸易上让步,就质疑‘一个中国’政策”这样荒唐的论调,皆是出于此种考虑——安抚选民情绪和解决美国国内经济和就业难题,将是特朗普执政之初的工作重点。


欧盟:自身经济和社会因素是首要考虑。


欧债危机至今,欧元区经济一蹶不振:银行业问题日渐凸显,消费者信心严重不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尽管近期部分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但英国脱欧事件,使欧洲政治和经济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可能给欧元区带来巨大动荡。


经济的疲软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势力抬头,中欧贸易不平衡由此成为众矢之的。2015年,欧盟虽然贸易顺差777.68亿美元,但中国依旧是其主要贸易逆差来源,达到2005.8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0.3%。他们认为,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是削弱其竞争优势和加剧失业的重要因素。


欧盟委员会曾出具专门分析报告指出,如果中国取得市场经济地位,进口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税率将会大幅下降27%,大量商品将从中国涌入,短期内将会造成欧盟30,000-77,000人口失业,长期更会造成188,000人口失业。


欧盟内部,钢铁业占制造业比重较大的意大利等国对此更是立场坚定。德法面临大选,除经济因素外,尚须考虑政治因素。此外,特朗普上台后可能会对中国产品采取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这加剧了欧盟的担忧——大量中国产品可能从美国转向欧盟市场。


日本:政治意图大于经济动因。


其实,日本此举很容易理解。安倍在美国大选中押错了宝,而前段时间,特朗普也没给日本好脸色:炮轰日本操纵汇率冲击美国贸易,并要求其更多分担驻日美军的军费开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充满变数的“特朗普时代”继续稳固美日同盟关系,日本只能“亡羊补牢”,频繁高调向美示好。


*11月17日,安倍在赴APEC领导人会议途中于纽约逗留,成为第一个与特朗普会谈的外国领导人。


*12月6日,日本首富孙正义与特朗普举行会晤,他宣布将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创造约5万个就业岗位。此举让特朗普大为愉悦。


*日方透露,日美已就1月27日左右举行安倍与特朗普的首脑会谈进行协商,安倍有可能成为特朗普就任后第一位正式会见的外国领导人。


今年以来,美国一直借贸易问题猛攻中国,欧洲找尽借口企图耍赖、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日本在此时站出来,在特朗普最关注的贸易方面表示坚定追随美国的立场,目的再明确不过了。


从长期来看,日本始终将中国视作自己的威胁。之所以在贸易问题上跟欧美站队,除了继续巩固美日同盟之外,也反映出其对于中日力量对比巨变的焦虑。

日本经济继续低迷了二十年。近年来,由于受国际低油价和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日元作为避险货币总体上呈升值状态,对产品出口确实不利。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日本多年财政赤字积累了大量的政府债务,总债务已经达到GDP的250%。所谓“安倍经济学”与削减政府赤字南辕北辙,使得政府捉襟见肘。此外,日本国民生育率极低又严重老龄化,劳动力严重不足,经济潜力无法释放。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得日本如坐针毡,再不扰乱中国的发展节奏,就失去了和中国一争高下的最后机会。日本政府孤注一掷:推动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跟随美国不加入亚投行、在TPP前景黯淡之时仍急于通过TPP、计划斥巨资部署萨德系统……种种举动恰恰反映了安倍政府的极端焦虑。 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趁火打劫,完全日本本届政府的风格。


2

制裁实践,三方难以步调一致



美国在贸易领域对华保持强硬态度的可能性较大。


2016年,美国企业投资疲软,商品库存积累减速,经济增长不及预期,IMF已将美国全年经济增长值从2.2%下调至1.6%。


本次美国大选充分暴露出美国国内强烈的反全球化情绪,特朗普在大选中的承诺也为其施政带来一定压力,短期内,即便不对中国产品征收45%的关税,他在贸易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也很难改变。


因此,在未来一段期间内,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呈加剧之势。


欧盟对待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十分纠结。


其一,各成员国立场不一。荷兰、比利时等北欧国家一向较为支持自由贸易,倾向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南欧经济更不景气,尤其钢铁业等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的国家如意大利对此则持反对态度;德国与中国贸易额占据欧盟与中国贸易额的50%,但德国国内各行业对此意见不一,严重牵扯了德国政府的立场。


其二,在欧盟决策层面上,立场也不一致。欧洲委员会出于重视法律解释的立场,对认定中国为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持较为积极的态度;而欧洲议会在今年5月12日的投票中,以压倒性的优势反对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的区域内投资计划“容克计划”,又十分依赖中国的资金协助。


多层次治理结构下,欧盟的集体决策模式一方面加大了中国影响欧盟决策的难度,但另一方面同样使得欧盟很难团结一致、大幅增加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


但无论如何,欧盟必须修改其反倾销制度,否则中国可以通过WTO上诉机构起诉其立法违反《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法律义务。对此,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在今年7月20日的记者会上已经表示,将取消根据是否属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判断来确定不同的反倾销措施。


贸易保护主义并不符合日本的利益。


尽管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美国,但在实践中未必会大幅度提升对华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主动发起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


实际上,中日产品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矛盾,日本也没有欧美那样严重的就业压力。并且,根据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2015年中国在日本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为21.2%,自2007年以来连续9年居于首位,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作为一个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并不符合其自身利益。因此,日本历年来主动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次数并不多。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91-2015年间,日本共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为14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仅有4起,相比美国的190起和欧盟的161起,这实在算不了什么。


如果TPP顺利生效,日本经济则可借此逐渐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也许 有底气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姿态(日本产品可以进一步扩大向美出口,同时,由于成本优势,东盟整体可能会超越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然而,TPP如今濒临破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主动挑起贸易战的可能性并不大。


3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如何应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