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傅凝
又一个“史上首次”引起了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的注意。
根据6月19日的官方消息,中央印发了一份名叫《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文件。报道说了,“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谋划和部署,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尚属首次”。
等等,是不是有人对“产业工人”这个名词还不太习惯?
政知君专门掉了一下书袋,“产业工人”指的是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
看到这里,各位能否找到熟悉的人来“对号入座”?
如果不能,那么可以考虑继续浏览本文了。
平日里,政知君见到“产业工人”这个表述还不太多。
这究竟是一群啥样的人?
用一句权威的话来说,“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
如果我们画一下同心圆,最外面的圆圈是全体中国人,中间的圆圈是工人阶级,最里面的圈圈就是产业工人了。
或许有人要问,除了产业工人,还有谁也是工人阶级?
估计好多正在看本文的读者都算。早在1956年,周恩来就代表中央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而工人阶级,则是明确写进党章和宪法的领导阶级。
就中国共产党来说,工人在党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共二大时,工人占比10%,到三大时,占了近四成;到了五大,半数党员是工人。
数十年来,产业工人所在的领域,基本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而为产业工人群体中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如早年间闻名的“倪志福钻头”、“郝建秀工作法”。
进一步看,产业工人的进步空间相当大。像前述的机械厂工人倪志福、纺织女工郝建秀、木匠李瑞环、建筑工人张百发等产业工人,就先后走上重要领导岗位。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家生活在“二元社会”里。简单地说就是在城里当工人,在农村当农民(当然细分起来还有更多的工作可说),许多人是难以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是我国工业化初期,产业工人非常吃香,无论是城市美女还是乡下村姑,都梦想着嫁给一个工人。
而近三四十年来,情况发生变化了。最令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印象深刻的是,改革开放使得许多农民得以进城成为产业工人。
政知君就有不少亲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到经济特区打工,过的是电视剧《外来妹》里那样的生活。
在随后的一二十年里,就产业工人这个群体来说,出现了“双向流动”:一方面是许多“外来妹”成了“打工仔”;另一方面,因为国企改革,一批产业工人离开工厂,成为其他领域的从业人员。
“下岗”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而农民进城则是持续多年的迁徙。
有数据显示,农民工以每年800万-1000万的速度向城里流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77亿,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
有专家分析说,我国新的产业工人群体目前正在形成。年龄从90后到60后,包括了传统产业工人、进城入厂农民工、珠三角等地加工业技工、智能制造高知技工等不同类型。
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这样的流动并不是一成不变。
以政知君20多年前进城打工的亲戚为例,现在她们没有一个人在厂里工作——有的攒了一些钱做小生意、有的回到农村当主妇、还有的漂泊在不同城市里当月嫂……
换句话说,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并不能成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工人。他们往往从这个城市漂到另一座城市,从一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好多仍在工厂的农民工心里,都有一个“当老板”的梦,一旦有达成梦想的可能,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相信许多人对“用工荒”的说法记忆深刻。
2004年,中国第一次出现民工荒现象,当时广东东莞情况尤为严重。此后数年情况反复,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不少企业倒闭,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2011年之后,用工荒从局部蔓延,同时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最近几年,国内经济运行存在不少问题,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困难增大。
据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所知,一些沿海企业主面临“尴尬”的选择:是坚守实业,还是脱实就虚?
事实上,不少原先办厂的企业主抽出资金搞金融,因为“快钱”好挣,也有一些人因此损失惨重,也有因为“联保贷款”一批企业倒闭。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央的态度很明确,实体经济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有“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中国工匠”在2016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也就是说,要搞好经济,就必须要有大批稳定的产业工人,并且是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下符合需要的产业工人。而根据官方数据,我国启动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超过400万人。
可以想见,经济越发展,对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需求就越大。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单凭地方政府或某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这一点中央看得很清楚,步伐也迈得比较快:
去年,中央改革办就要求全国总工会会同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等4部门,研究制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今年2月6日,中央深改组第32次会议审议通过《改革方案》;
根据6月19日消息,《改革方案》已经下发。
凡此种种,目的只有一个,即: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6月19日晚,新华社播发了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的答记者问,对《改革方案》作出进一步解释。
这篇文章3000字,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学习了一下,觉得有两个方面值得分享:
其一,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
如你所见,过去二三十年,农民工想跟早年的工人一样提拔、从政,基本不太可能。最近几年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党代会代表,已经引起众多关注。而根据刚刚公布的《改革方案》,要让更多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入党,并且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代会代表和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中的比例,探索实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增加产业工人在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
其二,要切实拓宽产业工人的发展空间。
要改革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建立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开展先进操作法总结、命名和推广,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
这对全总来说是双重的担子,一个是要切实抓好中央要求的群团组织改革;另一个就是要以改革的新姿态来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这档子大事。
而最根本的,还在于要让企业有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良好环境。这才是中央高度重视的深层内涵。
资料 | 新华社 中国企业报 半月谈 工人日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