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打赵本山与范伟演的小品《卖拐》红遍大江南北后,“忽悠”就成为口头语很快流行开了。事实上,在很多中介行业,忽悠都成了看家本领,比如房产中介,婚姻中介,证券中介,“嘴皮子”都磨破了,目的就是“成交!”。
在券商行业,很多人都觉得投行业务人员“嘴皮子好”,他们有某些时候也会自称“忽悠高手”。投行在中国的概念里,只是一种业务,对投行本身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其实主要指的是证券的发行和承销,并购重组的财务顾问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券商的投行部。一些券商投行人士说,对于中外投行来说,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在业务能力之外,忽悠能力高的人通常混得游刃有余。
什么是“忽悠式重组”
忽悠式重组是指已经停复牌的上市公司以推高股价等为目的“忽悠式重组”现象。有的公司在公布重组预案并复牌后股价大幅上涨,大股东等相关方借机减持,随即宣布重组失败,还有的公司甚至通过反复进行‘忽悠式重组’渲染重组预期,从而掩护大股东等相关方套利。这种随意停复牌、‘忽悠式重组’的行为不但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还有内幕交易的风险。“忽悠式重组”也成为监管层进行监管的重点。
三大原因催生"忽悠式重组"
炒壳、忽悠式重组升温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动。市场对重组概念一直青睐有加,为忽悠式重组提供了市场基础,而上市资源的紧俏为忽悠式重组提供了动力和需求,在壳资源买卖方与中介方联合操作情况下,制造概念推升股价,投资者跟风,大股东全身而退,利益链条可谓完美,至于拥有新名称的壳公司能否因此走上持续经营路径无人得知,而这一循环还可以合理合法地不断重复出现。
此外,制度空隙为忽悠式重组提供了机会和便捷。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传统经济形式与新经济发生着激烈碰撞,在IPO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下,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新旧经济形式的对接与置换,本来是一种提高效率的制度安排,但这种制度安排被忽悠式重组参与方利用,实质上钻了制度空隙,不仅享受了制度便利,还骗取制度红利。
同时,中介机构不尽职并且为忽悠式重组铺路搭桥。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在重组上市项目过程中,忽视自己应尽的职责,为那些目的不纯的忽悠式重组网开一面,甚至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身份,为忽悠式重组精心设计方案,寻找监管缝隙,以满足买卖方的利益需求,最终瞒天过海,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忽悠式重组短期内或许可以在市场上引发共鸣,吸引资金跟风炒作,但终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不仅给参与各方贴上“不诚信”的标签,也是对资本市场环境建设的破坏和监管制度的挑战,最终必将是害人害己。
投行人士自曝"重组忽悠术"!
1、出大牌
如果想拿下一个大的项目,派去忽悠客户的人级别一定要高,最好是公司总裁、副总裁级别,这一招首先会让客户觉得“有面子”,体现出投行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
这些久经沙场的大牌投资银行家与客户侃侃而谈,话题无所不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怎么能在忽悠中体现你的气场,是一门学问。有时候IPO或者重组并不放在桌面上谈,而是某一部文学作品。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券商行业,不乏很多专业过硬的技术派人士,根据事先了解到的企业情况,制作一份充满“个案关怀”的项目建议书,然后再由资深投行人士在会面现场当场为企业家解读其公司上市的关键问题及解决之道,让企业家感觉到除了我们公司没有其他券商能这般了解他的企业和行业状况,最后只剩一句相见恨晚的——缘份啊!
在承揽项目时,如果能派出客户的老乡,充分体现出老乡见老乡的优势,同时亮明自己与当地证监局打交道多年的经验,还有的投行向企业称自己做过同行业或上下游公司的上市项目,可以把其他公司相关情况告知企业或撮合他们的某些生意。这样,撮合成功的概率就大大上升了。不管忽悠能不能成,即便效果打了折扣,至少比无效有用得多。
近日,一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在内部做培训的时候大谈特谈“忽悠”,令人惊讶。这里小编冒死摘取了一些给读者看看:
忽悠,似乎在券商行业也是一种“能力”的象征,但如今被监管当局严打。去年年底,证监会对素有“第一妖股”之称的安硕信息发布了行政处罚书,同时被处罚的还有某家证券公司的两位研究员。主要“罪名”是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误导性。而事实上,这个“误导性信息”曾使得公司股价从每股十几元暴涨到236元;也曾导致公募基金大举买入,在高峰阶段持有公司高达74%的流通股。
据证监会披露,这两位研究员先后给1000多名基金、券商、私募等相关人员发送了累积1万多封邮件。内容无外乎是“推销”安硕信息,使用词汇包括“强烈看好”、“无与伦比”、“绝对领先”、“200亿绝不是终点”、“市值超千亿”等等。研究员的“忽悠”给公司带来了显著变化。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正在加强对并购重组活动监管力度,重点遏制“忽悠式”重组等违法行为。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在并购重组方面将公布一些“有影响力的案子”,很显然在鞍重股份之后,还会有下一个“忽悠式重组”被打成原形。
能言善辩不是忽悠,忽悠的本质是骗,业务的本质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原则之上。证券市场呼吁风清气正,短期来看“忽悠”伤害的是普通中小投资者,但长期来看,忽悠伤害了市场发展的根本,也将限制券商自身业务的发展。
投行观察(ID:投行观察)综合:百度百科、新华网、中国证券报等
网贷投资你中过雷吗?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P2P网贷平台?财姐为你专业评测理财平台,赶紧关注财姐社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