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投智汇
关注一切创新资本、创新模式、创新技术。每日分享业界最鲜活资讯、最深度报道;定期举办行业投融资沙龙、LP/GP沟通会,打造最有价值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创投智汇

真格基金王强:独角兽如何续命?

创投智汇  · 公众号  ·  · 2018-12-05 17: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创业时代的要素变化了,但是并不代表它在衰减。


“这是一次转型而不是衰退,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次创业质量的提升机会,对于投资来说是筛选高质量项目的机会。没有‘资本热’的随心所欲,创业者更容易回到创业本质。”

在 2018 中国企业领袖 年会上,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 做了“独角兽——光荣与梦想”的演讲。


在他看来,目前独角兽诞生的速度相比过去加快了不少,但是相比于企业成为独角兽的速度,他更为关注的命题是创业公司如何持续增加价值。

对于如何长期保持独角兽基因,王强老师分享了几个秘诀:“不忘初心,不断适应时代迭代,敏捷把握时机,准确判断消费者心理,企业才可能获得一个非常惊人的成长曲线。”


以下为演讲整理: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独角兽——光荣与梦想”。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全球现存独角兽的数据。


什么叫独角兽呢?独角兽在业界是指在没有上市之前,估值在一级市场上已经达到了十亿美金当量的公司。


截止到 2018 年 10 月 20 日, 全球现存 280 家独角兽公司,分布于 26 个国家 全球独角兽总估值已经达到了 8375.6 亿美金 ,美国独角兽的数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位于第一,占全球独角兽数量的 46.8%,美国独角兽的公司总估值占全球总估值的一半以上。

而这几年中国独角兽的数量也在飞速追赶, 现在中国独角兽占比已经接近 30%,总估值占比为 31.8%


可以看到,中国的估值占比是高于数量占比的,这说明中国独角兽公司的估值从量上超过了很多其他国家独角兽公司的估值。

英国、印度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位列第三、四位。印度这几年追赶的速度非常快,现在独角兽数量占比已经达到了 5%,有 14 家独角兽,超过了德国。



全球现存独角兽数据概览


目前中国的独角兽总体估值在急剧追赶美国的估值,虽然我们数量上现在稍微落后,但在未来的 5-10 年,我认为这个数量占比会迅速地超过现在的占比。


如果我们再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我们来看看独角兽诞生的速度,2010 年全球仅有 1 个独角兽,2011 年是 3 个,在 2017 年和 2018 年进入到了真正爆发期,今年到目前为止就已经产生了 74 个独角兽公司。


在全世界范围之内,独角兽诞生像经济周期一样,具有规律性和可预测的周期性。我们可以预测, 接下来中国独角兽的速度会接近甚至追平美国独角兽的发展趋

从目前独角兽的领域分布来看, 中国 产生独角兽最多的行业依次是 电商、自动化科技、教育、金融科技、软件 等。


而对比来看,在 美国 独角兽最多的领域是 软件 to B 的生意在美国是吸引资本最多的行业,也是独角兽产生数量最多的行业。

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产生独角兽第三的领域是教育,而在美国,教育没有出现在前十的独角兽行业中。


这说明中国独角兽整个产业生态和美国有非常大的区别, 教育这个版块在未来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中美现存独角兽数据对比


虽然现在教育的各个层次都面临着政策的合规、监管,但是我认为这个大的市场可以吸引足够多的资本。


另外对比来看, 中国在 Fintech (金融科技)领域、大数据、安全领域还存在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回顾过去 5 年中国企业在各个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数据。


在过去 5 年共有 181 家中国企业在不同的资本市场上上市。其中现在有 23 家退市了,达到了将近 13%。


剩下的公司里面,还有 58 家目前的市值超过第一个交易日当天市值,这个占比接近 1 / 3,这是很令人兴奋的。


如果这是一个规律的话,最近在港股和 A 股上市的那些新经济公司,即使打回到发行价其实也不用太担心,如果它的商业经营的实质没有变化,我觉得至少会有 1 / 3 的公司会超过他们 IPO 时候的价值,会在资本市场上放大它的价值。

以史为鉴。我们 可以从全球最著名的互联网公司从成立到 IPO 以及现在的状况中得到一些启示。可以看出来, 互联网公司从成立到 IPO 的时间实际上是越来越短的。


微软从成立到 IPO 花了 131 个月,苹果 56 个月,亚马逊 34 个月,谷歌是 71 个月,腾讯 67 个月,阿里巴巴如果算在美股上市的时间的话是 185 个月,小米 99 个月,拼多多从 2015 年成立到现在不到三年就 IPO 了,速度非常快。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独角兽——光荣与梦想”,现在成为一个独角兽的速度远远加快了。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 谁最后可以跑赢或者谁能够持续地增加它的价值。

在此之前,苹果和亚马逊达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可思议的市值,超过了一万亿美元,现在跌到了 8000 多亿美元。


这是迄今为止商业史上非常高的估值,阿里巴巴是他们的一半,所以阿里巴巴仍然有空间,至少还有两倍到三倍的期待达到一万亿,我认为是毫无悬念的。



所以从这点来说,中国的这些公司如果能够经过 5-10 年的真正持续的发展,前提是管理和商业的模式是健康的、扎实的,顺应市场需求的,其实 这些中国的独角兽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还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另外值得中国企业家思考的是,当一家公司市值达到一万亿美元, 它在这个高度上能够维持多长时间


在过去的 5 年、10 年里面,独角兽诞生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很多原因。一级市场资本流动充足率是直接相关的,一些公司很容易在成立的 3-5 年里迅速成为 10 亿美元估值的公司。


但是我的问题是, 怎么去延续独角兽的生命周期 ,这是我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


现在很多创业者非常在乎自己的估值,尤其是初始估值,这其实也无可厚非,觉得创办的公司提供的价值是得到了一级市场的认可的。


但是如果倒过来,从资本市场来看,我们 200 多年近现代公司的发展历史,到现在才产生了两个一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现在纷纷跌回了 8000 多亿,投资人的想象空间其实并不是很大。


这里面有一个企业家很少思考的问题 ,就是把企业放在时间轴上,在资本市场上让它慢慢成长,让资本市场给企业更高、更长远的估值支撑,还是在一级市场上尽早地兑现了大家对于估值的期待。

如果当年苹果上市时就是一百亿美元,现在市值到了一万亿,也就是一百倍的增长,可能很多资本就离它远去了,他们可能会更期待一千倍回报的东西。所以企业家们在其中应该有一个非常理性的考量。

举例来说,按收盘价格来计算——人人网,2011 年 5 月 4 日上市当天市值 66.12 亿美元,最高市值也是 66.12 亿美元,目前市值是 1.12 亿美元。


最近人人网的社交平台以 2000 万美元价格被收购了。七年时间,一个 66 亿美元的公司就变成了一亿市值的公司了。

第二例子是乐视网,对公司本身我不做任何价值评判。


乐视是 2010 年上市,并在将近 5 年之后市值达到高峰,即 246 亿美元,在中国市场上确实是巨无霸。但短短 3 年之内,市值就变成了 17 亿美元,接下来怎么发展我还不知道。

又比如暴风集团,它们在 2015 年上市,上市当天市值 1.99 亿美元,最高市值近 60 亿美元,从二级市场投资来说,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现在市值又回到了不到 5 亿美元。


这些数据引出了很多思考, 无论是投资还是做企业,我们追求的到底是哪种曲线?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何长期地保持这种独角兽的基因,让它从独角兽变成更强壮的独角兽,从 3 年的独角兽延续到 10 年甚至未来 50 年的独角兽呢?

比如小红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秘诀是, 把握商机,寻找突破


目前为止小红书用户已经 1.5 亿,每天产生数十亿次笔记,最新一轮 3 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 30 亿美元,这都得益于其不断精准把握商机,不断在关键节点上寻找到重量级的转型突破。


小红书在过去经历了三次大转型,最早只是做简单的购物攻略,后来直接转型成电商,之后又向短视频进化,变成新的生活方式引领者,为电子商务注入了新的玩法,所以产生了现在这样一个品牌。


美菜网的创始人刘传军也是非常神奇的人物,他在 2014 年创办美菜网,发展 4 年已经成为新的独角兽,上一轮他获得了非常高的投资额度,总共获得了数亿美元的融资。


刘传军之前是窝窝团的联合创始人,他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但是坚韧不拔。 他每当觉得重大改变时机来的时候,总是会在废墟上做一次搏击。


刘传军以前是研究火星和月球的,参加了神六和神七的项目,所以我跟他说你做农业是天生的,因为你对火星和月球的土壤分析得井井有条,已经做好向“外太空”拓展的东西,所以你的初心足够大。

一起作业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当时他们就抓住整个公立学校作业这个环节切入到教育领域,用科技的手段进行教育的学习、研究、测试、测评等,这些年的发展它们始终没有离开“一起”和“作业”,逐渐生产了个性的、智能化的个人学习路径的探索平台,做到了小学、中学,在今年也成为教育培训领域的新的独角兽。

总的来说, 如果你不忘初心,不断迭代,敢于把握时机、作出突破,敏捷地判断转型,判断消费者的心理 ,这些就能够支持企业持续不断地发展,延长企业作为独角兽生命的成长期。


最后你可能 获得的成长曲线,与一开始十分耀眼、充满光荣而最后几乎离梦想很遥远甚至以恶梦结束的状态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