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题目是
“尊重规律搞创新”
。言下之意是,现在有时候还不太尊重规律,或者有时候这规律是什么也不一定很清楚。
创新是什么?我的理解是
从零到一、从无到有
。但是这个“一”和“有”,当你开始创新的时候就很清楚吗?马化腾开始搞QQ和微信时,我想他实际上是不清楚他在创新的。
创新其实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创新是否成功实际上是一个概率问题。如果我们最后成功需要试100次,那么只有一个人搞一次,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一;十个人搞,概率提升至百分之十;一百人搞,概率就是百分之一百;如果两百人、一千人搞呢,成功的概率就更高。这也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原因之一,即让更多的人去试错,试错的人多了,对的概率才能提高。
因此,推动创新,实际上是提高创新概率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说计划经济不行?计划经济就是让一个人来搞,即使这个人非常聪明,创新成功的概率也就比一般人高一倍,不过是百分之二。而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来搞呢?这就是要推行市场经济的原因。
但是这个事,很多人不一定很清楚。
最近在搞十三五规划,但创新能规划出来吗?如果规划某一个创新三年之内完成,但也许我今天晚上脑洞大开,我就突破了;但也许,三年以后、六年以后、三十年以后,也有可能还突破不了。因此,创新是没法规划的。
现在,我们有关部门在规定哪个城市是创新型城市,哪个企业是创新型企业。挂了这个牌子,企业自己也挺高兴,但是它真的是创新型企业吗?事先,你知道你是一个创新企业吗?
我看腾讯算是创新型企业,但事先谁规定了、谁给他挂牌子了吗?没有。马化腾放在十年前,他不知道微信会出来,他创新能不能成功也不一定。
我刚才听吴晓波先生讲腾讯创新的过程,我觉得很有意思,“小步迭代、试错快跑”,这就是说即使在搞微信的这些人最初的设想中,只有一个创意,而经过了很多次试错与重新调整,才成就了现在的微信。
你看这张图,研发经费的分布,大家看到京津冀还可以,长三角、珠三角搞研发钱比较多。
右上角的图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分布,基本上也是这样。
右下角的图是研发成果,主要是专利的分布。这个大家注意看,长三角最多,可能大部分是华为一家企业占有了,在过去好几年时间里,华为作为一个企业在全球范围之内拥有的专利是排在很靠前的位置的。
左下角这个图,就是我们现在还挂着牌子的,某某研究院,某某研究所所在地。大家注意看,最上面东北、山西、四川、湖北这些地方还挺多的。
你把这四张图结合起来以后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还有不少在内地、中西部这些地方的研究机构挂着牌子,但是人走了,钱走了,到哪去了?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地方来了。
这就说明,
创新的资源实际上是流动的
。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概念,我估计中国至少几十个城市都号称自己要成为硅谷,但是硅谷还就只有一个硅谷。
刚才我说了
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就是要更多的人试错。但是这些人最好是聚集起来,互相碰撞
。那么他们聚集到什么地方呢?聚集到城市,这是城市的功能。城市中现在所谓推行的创新创业,现在是机会最多的时候。
按照我刚才讲的逻辑,哪个城市是创新型城市?这个不是规定的,而是竞争出来的。中国不可能所有的城市最后都成为创新型城市,但是中国一定会有一批城市会成为创新中心,深圳不错、杭州也不错,北京中关村地区也不错,我估计以后还会再多一点。
我曾经开过一个会,要规划中国有10个创新型城市,如果规定的话一定根据级别从大到小来排,上海、北京,然后很多地方是点不上的。我问,你怎么知道咱们一旮旯角的地方城市就没有可能呢?像深圳现在创新搞得是不错的,但如果按照行政级别的话,深圳的行政级别并不高。
中国将来一定会有一批城市成为创新型城市,这是通过创新要素的流动构成的,而不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