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此段路线,清廷组织编绘的《乾隆十三排图》勾勒出了叶尔羌至桑株达坂之间一些主要站点,这些站点主要有叶尔羌、博斯克木、沙都、哈尔哈里克、楚鲁克、皮西纳、穆集、坤得里克、三株等。在《新疆图》中,仅提到了叶尔羌、俄斯坎木台、哈尔哈里克庄以及桑株卡伦这几个地名,并未绘制出具体路线。光绪年间李源鈵调查莎车府东南边界时才获得一手详细资料,调查资料收在《勘界公牍》中,详细记录了莎车至东南边界所经过的主要站点。关于莎车至桑株之间的站点,有莎车州,向东南经波斯坎,而后经过波内、和什拉向东至桑株。这些站点与乾隆年间所编绘的地图描述虽有出入,但是所描述路线的走向是一致的。宣统元年(1909年)东方学会出版的《新疆全省舆地全图·莎车府图幅》,其参考资料吸收了李源鈵的查勘成果,也详细地记录了莎车府至桑珠这一段交通路线,其所经站点自莎车府向东经波斯坎、下波斯坎、一肯苏至叶城,而后经苏拜提至皮山向南经哈巴拉至桑珠而后至桑株卡伦。桑株卡伦以南至赛图拉段交通路线需借助李源鈵勘界日记进行复原。
清末李源鈵在调查这段路线中的莎车边界时,所记录的路线有克里阳一路,他在日记中是这样记录的:
“由叶城县向东南行,一百里至波内庄,即洪图博喇,六十里至克里阳卡。由克里阳卡向南行九十里至阿克寿。草盛薪缺,有敖罕种民数户居此,尚有七十余户于各山沟放牧。向东南行九十里至拉木笼。薪足草无多。向南行一百里至渠坤,左右两山,上下三十里,皆青色,有野葱。转向西南六十里至八浪沙达坂。壬丙骑仑,甲庚过径。极其峻峭,俨入云天。时寒时热,乍雨乍晴,积雪盛夏不消,瘴雾时作。每年六月内起,至九月内止,人马可行。余月皆为雪阻。山梁尚属平坦。查该达坂东流转北流之水,绕克里阳卡,出固吗,伏戈壁。向东南行九十里,至铁克迷列克,柴草俱缺。又九十里至波斯坦,柴草俱有,又五十里至阿巴伯里克。与桑株道会。南行十二里至托古尔苏,由英艾达坂以东诸山之水出也。向东南行三十里至赛图拉……”
这一段文字勾勒出了叶尔羌经克里阳达坂至赛图拉之间的交通路线,与桑株路至阿巴伯里克线交会。下面分别对这两条路线作一考释。
(一)叶尔羌经桑株达坂至赛图拉的路线
这一段路线首站为叶尔羌,该地名在今天有遗址存在。今莎车县莎车镇艾斯提皮尔鲁西侧,现仅存有东西向的一段城墙,残长50米,底部宽约75米,顶宽6米,城墙墙基和顶部保存较好。夯筑而成,夯层厚约6厘米。城墙中部挖有一个拱形门洞。经文物部门勘测,该城址为清代城址。其在GoogleEarth(以下简称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8.423456°,东经77.245506°。
第二站为博斯克木。该地名沿革清楚,在清代文献中多以其音近的地名标示, 在1935年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编绘的《三十万分之一·莎车图幅》 (以下简称军委会陆地局,该系列地图比例尺均为三十万分之一,以下图名不再标注比例尺)中,在泽普县附注波斯盖木,波斯盖木即是博斯克木。国家测绘总局1957年编绘的《J-43喀什图幅》在泽普旁注砲斯干,砲斯干也应是坡斯坎、博斯克木。其参考坐标为北纬38.194982°,东经77.272690°。
第三站为沙都。沙都的标注符号与叶尔羌的标注符号相同,显然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图上标注其位置在杂布必拉东部,达斯衮必拉以西。在其他史料中并未记载。《J-43喀什图幅》中有一地名三十里巴扎,与其位置相当,疑为该地。
第四站是哈尔哈里克,该地名沿革明确,即今叶城。其在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7.882899°,东经77.412625°。
第五站点是楚鲁克。钟兴麒将楚鲁克的位置定在今新疆皮山县城西30公里处的秋拉克道班一带。清末编修的《皮山县乡土志》在叙述皮山县道路时提到绰罗克驿站:“城(皮山)西九十里绰罗克驿……”这里的绰罗克驿站与上文所述楚鲁克的位置相当,且两个地名读音相近,应为一地。在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皮山县图幅》中,绰罗克被标注为却洛克台。在《J-43喀什图幅》中标注为乔拉克,这里应该是由绰罗克的发音而来的。其在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7.674492°,东经77.917386°。
第六个站点为皮西那。《西域图志》记载:“皮什南,其在楚鲁克东三十里……”皮山南即是皮西那,两个地名音近。在清末新疆地方政府编纂的《新疆图志》中有皮什南一地,其位置在城(叶尔羌)东南三百里。《皮山县乡土志》中记有一名为辟西乃的村庄,其位置在城(皮山县)西南七十里,辟西乃、皮什南与皮西那读音相近,应是同一地名。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皮山县图幅》中有一地名“弼西乃”,应为皮西那、皮什南的不同叫法。今图在皮山县西南有皮西那乡皮西那村。《和田地区地名图志》载:“皮西那,维吾尔语意为草场。”这与《西域图志》中关于皮什南的地形描述是一致的,可见皮山南应为今皮西那村。
第七个站点为穆集。在《西域图志》中被写作“木济”,同一时期的其他文献中并未见穆集的记载,直到清末地方志书中才有该地名的记录。《新疆四道志》载:“其距固玛驿九十里。”此外,在《皮山县乡土志》中也有木吉驿的记载:“本境东南行九十里抵木吉驿……”这里的木吉驿与《新疆四道志》中的描述是一致的,木吉应为《乾隆十三排图》中的穆集。在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皮山县图幅》中也有摩吉这一地名,摩吉应是木吉的讹写。国家测绘总局编绘的《J-44和阗图幅》中有木吉巴扎,木吉显然即是上文所讲木吉、摩吉。其在GE上参考坐标为北纬37.442639°,东经78.574573°。
《乾隆十三排图》另一站点坤得里克,是穆集东的站点。在同一时期的《新疆地舆全图·叶尔羌图幅》中标注有滚都里克台。滚都里克与《乾隆十三排图》中坤得里克读音相近,应为同一地名的不同写法。钟兴麒将其位置定在皮山县藏桂乡西北兰干村。具体位置待考。
《乾隆十三排图》最后一个站点为三株,在《西域图志》中有萨纳珠的记载:“在章固雅南二十里,西距叶尔羌城四百里,有城垣,由此西南行,可达痕都斯坦”。道光年间徐松编修的《钦定新疆识略》中有桑株的记载:“桑珠距城(叶尔羌)四百里”。《回疆通志》载桑株卡伦“在城(叶尔羌)东南三百二十里”。《新疆四道志》载:“桑株庄,在城东南二百八十二里。”这些记载之里程数互异。《皮山县乡土志》载:“本境东南行九十里抵木吉驿,一南行九十里至桑株庄(一名哈拉哈尔庄),又南行五十里抵克伯孜,又南行六十里阿卡孜,又南行三十里抵达桑株达坂……”从这里可以看出,皮山县到桑株庄里程为180里,皮山县到桑株达坂里程为320里。军委会陆地局编绘《和阗图幅》中标注一地名“三株”,即是桑株的讹写。国家测绘总局编绘的《J-44和阗图幅》中标注有桑株巴扎,即是上文提到的桑株庄。其在GE上参考坐标为北纬37.184410°,东经78.458695°。
关于桑株卡伦,《西域地理图说注》也有桑竺卡伦的记载,其位置“离城(叶尔羌)正南二百四十里……”张大军认为:“由桑株南行20里(这里应是公路)到康凯,一名坑坑牙(即康克尔),此地有营房一座,可宿人马50余。即为桑株卡伦驻地,方位是东经78°19′,北纬37°5′。”此外,殷晴曾经在此地进行考察,并指出了该地有营房存在。今利用GE量取了木吉乡(即木吉驿所在地)到康凯(今康克尔柯尔克孜乡)之间里程合96清里,这与《皮山乡土志》中所述木吉驿与桑株之间里程九十里相近,由是可以认为,康克尔柯尔克孜乡即是上文所说的桑株卡伦。同时,可以认定《皮山乡土志》将桑株卡伦误认为是桑株(哈尔哈尔庄)。按《西域地理图说注》桑株卡伦瞭望山口,路通图伯特。这里的山口应即桑株达坂。国家测绘总局编绘的《J-44和阗图幅》标注有桑株达坂。其位置参考坐标为北纬36.670197°,东经80.244931°。
关于这一段路线,上文仅就《乾隆十三排图》中所提供的站点,结合清代其他文献中的记载,辅以军事地形图,大概勾勒出了叶尔羌至桑株达坂这一段商路的走向。桑株达坂至赛图拉之间的交通路线则依据清末李源鈵的勘界报告进行复原。李源鈵的勘界报告书对这段路程详细记载如下:
“……向西南行五十里至桑株达坂。丁癸骑仑,辛乙过径。山峰极其陡峭,居然天险。倘一夫当关,真万人莫敌。东流转向北流之水,绕桑株庄,出木吉伏于戈壁。向南行一百里,至亥尼牙子。尚有旧堡基址,柴足草无多。哈拉哈什河源之水,由此向东北流,绕杜哇山沟出和阗。又行二十余里,至阿巴伯克里。薪足草缺,与八沙拉达坂道会。山麓有大石,承平时曾于此于此处设防,石上尚有废房基址。后安夷亦曾增修墙围。此地实为边疆要隘也。”
李源鈵的报告中提到两个地名。其一为亥尼牙子。在1919年出版的斯坦因地图《和阗、桑株图幅》中,桑株达坂以南标注一地名“Alī-nazār Kurghān”,直接可以译为阿里纳扎尔库尔干。库尔干意为城堡。按李源鈵描述,亥尼牙子这里有旧堡基址,这与库尔干一词描述相符,且位置相当,应为一地。另外,军委会陆地局编绘《赛图拉图幅》中,该地被标注为“阿里拉沙库尔干”,这与斯坦因标注音近,西北方言容易将“l”与“n”混淆,因此斯坦因地图中阿里纳扎尔库尔干演变成了军委会陆地局编绘地图中的阿里拉沙库尔干。今图中该地被标注为蒙古包。在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6.572758°,东经78.208940°。
另一地名为阿巴伯克里。《新疆图志》中记载了与之相关的地名,如“……抵塔乌孜卡,四十里而立尼则合浑,三十里瓦未克,四十里托克苏,三十里苏盖堤,与前路会”,这里的合浑与麻扎意思一致,都指墓地,即可以说成是而立尼则麻扎。这与海沃德图中所提到麻扎应为一地。在斯坦因地图《和阗、桑株图幅》中“Bostān”(直译为博斯坦)东南方向两河交汇处被标注为“Kilian-Kurghān”(克里阳库尔干),这两者位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李源鈵的描述基本相当。且斯坦因图中博斯坦与李源鈵所记波司坦系同音地名,按地理位置来看应为同一地。斯坦因地图中克里阳库尔干位置与李源鈵所记相当。另外,李源鈵在记述道路过程中指出:“该地在承平之时,在此处设防,石上尚有废房基址。”依此,这里应曾经有卡房遗址。斯坦因地图标注为克里阳库尔干,其中库尔干表明该处曾经有堡垒。这与李源鈵的描述基本对应。将阿巴伯克里位置定在斯坦因地图中的克里阳库尔干是确信无疑的。《J-44和阗图幅》也有标注克里洋考日干。克里洋考日干与克里阳库尔干音近,在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6.537728°,东经78.087112°。
李源鈵所记阿巴伯克里以南站点,如“……同南行十二里至托古尔苏,由英艾达坂以东诸山之水出此”,这里提到了托古尔苏,在斯坦因地图《和阗、皮山图幅》中标有托格拉苏河,在其汇入喀拉喀什河处标注有“Grunj-Karlik”,这一地名直译为格伦吉喀尔里克。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赛图拉图幅》亦标注有伦格吉喀尔里克这一地名。国家测绘总局编绘的《J-44和阗图幅》在吐日苏河汇入喀拉喀什河处标注有地名“吐日苏”,这与斯坦因图和军委会陆地局编绘地图所标注尔格伦吉喀尔里克位置相当,在今地图上仍有吐日苏一地。其位置在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6.534506°,东经78.054753°。
李源鈵提到托古尔苏的下一个站点为赛图拉,在《勘界公牍》中记载为“由托古尔苏向东南行三十里至赛图拉,洪图沙昔都拉,又名叶的拉”,这里指出了托古尔苏与赛图拉之间的里程数为30清里。在《新疆图志》中也有关于该站点的记载:“(托里苏)十里赛的拉合浑,即赛的拉麻扎,回语谓古墓麻扎,亦曰合浑”,这里的赛的拉合浑即是赛的拉麻扎,应即上文所指的赛图拉。今有赛图拉哨卡遗址,该哨卡遗址又名协依都拉,即是今地图中的协依都拉。
(二)叶尔羌经克里阳达坂至赛图拉的交通路线
关于此段路线,李源鈵的日记已经列出了主要站点,李氏所提到的第一站点为波内庄,在洪图标注为博喇。1923年英印政府编绘的《中国与克什米尔和印度查谟及其毗连地区地图·No51 叶尔羌图幅》中在叶城东南标注一地名“Bora”,直译为博喇。这与洪图中的标注一致,即为同一地。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皮山县图幅》中标注为波拉。国家测绘总局编绘《J-44和阗图幅》中则标注有保然一地,应为波内、博喇的同音讹写。
第二站为克里阳卡,《西域图志》中仅仅标注有奇灵卡伦名称,没有其他地理信息。同一时期的《西域地理图说》也记述了该卡伦,并将该卡伦标记为启良卡伦,《回疆通志》所载卡伦如下:“齐灵,在(叶尔羌)城东南三百四十里。”《钦定新疆识略》《新疆四道志》中均指出了克里阳卡即奇灵卡,在城西南一百六十六里。今皮山县克里阳(Kiliyan)乡贫尼村有旧卡遗址,当为奇灵卡伦。
下一站为阿克受,在《新疆全省舆地全图·皮山县图幅》中标注为阿克小,阿克小应为李源鈵所指的阿克受。斯坦因地图《和阗、桑株图幅》中克里阳卡南标注一地名“Ak-shōr”,直译为阿克硝尔,阿克硝尔与《新疆全省舆地全图·皮山县图幅》中所标注的阿克小音近,即是李源鈵所提到的阿克受。《新疆图志》也提到了阿克受,其位置在“克里阳卡南八十里”,这与李源鈵的考察有出入。在军委会陆地局所编绘的《皮山县图幅》标注为阿克硕尔。《J-43喀什图幅》标注为阿克日尧。这些地名标注都是根据音译,该地名系阿克硝尔的变体,在今地图中仍旧有阿克硝尔村。利用GE量取克里阳卡到阿克硝尔村之间里程数为34.2公里,合清代里数为59.3清里。这一段行程中道路异常曲折,道路在山谷中不停曲折迂回,当时未修路之前的情况可以想象,行人需要在河谷中来回穿梭,因此,这一段里程数较现GE量取偏大是可以理解的。其在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7.046134°,东经77.865279°。
李氏所提另一站点为拉木笼,《新疆全省舆地全图·皮山县图幅》中标注有拉木伦这一地名。在斯坦因地图《和阗、桑株图幅》中,在克里阳河与达尔楚克河交汇处标注有一地名“Lamlung-mazar”,这三个地名音近,应为一地。在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赛图拉图幅》中标注有纳木伦墓地,其位于两河交汇之处,其西为达楚克牧地与达楚克山口。这里纳木伦墓地,应为即斯坦因地图中所指的拉木伦麻扎。按照其位置应为今天地图中的塔拉克。在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6.919617°,东经77.963842°。
李源鈵所提到的下一站点为渠坤。在《新疆全省舆地全图·皮山县图幅》中标注有居什肯,这与李源鈵所提到的渠坤音近。《新疆图志》中有关于居什肯的解释,指出居什肯即是克里阳达坂,东北高山中有草湖。折东南绕西上行,下达坂约四十里托里苏。这里指出居什肯即是克里阳达坂,不确。在斯坦因地图《和阗、桑株图幅》中标注有 “chush-kum”,其位置在克里阳达坂北,直译为楚什库木。这与1909年图中的居什肯读音相近。在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赛图拉图幅》中标注有楚什库木一地,即是斯坦因地图中的“chush-kum”,当为李源鈵所提到的渠坤。《J-43喀什图幅》在顷八沙以拉克下达坂北有一聚落,并未标注地名,应为楚什库木,在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6.780197°,东经77.937831°。
李源鈵提到的下一站点为八沙拉达坂,《新疆图志》载:“八沙拉达坂即是奇灵达坂,奇灵即克里阳。斯坦因地图《和阗、桑株图幅》中在楚什库木南标注为“Kilian-dawan”,即克里阳达坂,亦即奇灵达坂、八沙拉达坂。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赛图拉图幅》同样在楚什库木南标注为克里阳山口。今图上有巴萨勒格达坂,巴萨勒格与八沙拉音近,巴萨勒格达坂即是八沙拉达坂。其在GE上的参考坐标为东经36.703850°,北纬77.948405°。
另一个站点为铁克迷列克,岑仲勉指出“Toogiamauhuk,土古满似勘界图中铁克迷列克”。斯坦因地图《和阗、桑株图幅》中在克里阳山口南标注有“Tūgürmanlik-jilga”,直译为图古满里克吉勒尕。这里吉勒尕在突厥语中意为山沟。山沟中为图古满里克河流。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赛图拉图幅》在克里阳山口南标注有一河流,名为图古尔曼里克河,西北东南流向,在与克里阳山口沟口交汇处。这几幅地图中并未明确提到图古尔曼里克地名,更未提到与铁克迷列克读音相近的地名。这可能与李源鈵所说铁克米列克应为同一块区域,即图古尔曼里克沟,李氏所指应即离开克里阳达坂刚进入图古尔曼里克沟口一带。斯坦因地图中提到了“Karashagil”,这一地名与李氏的描述相近。
又一站点博斯坦,斯坦因地图《和阗、桑株图幅》中有Bostān这一地名,位于“Bostān-jilga”与“Tūgürmanlik-jilga”交汇处。军委会陆地局编绘的《赛图拉图幅》中也同样标注有博斯坦这一地名。今图不见记载。而后至阿巴伯里克为两道汇合处。
下一个站点为托古尔苏,斯坦因地图《和阗、皮山图幅》中标有托格拉苏河,在其汇入喀拉喀什河处标注有“Grunj-Karlik”,这一地名直译为格伦吉喀尔里克。《J-44和阗图幅》在吐日苏河汇入喀拉喀什河处标注有地名“吐日苏”,在今地图上仍有吐日苏一地。其在GE上的参考坐标为北纬36.534506°,东经78.054753°。李源鈵提到托古尔苏的下一个站点为赛图拉,上文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