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脉通
医脉通是以疾病为中心的专业医学信息网站,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及时收取最专业、最精华的医学资讯,也可以抢先知晓医脉通旗下移动产品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要资讯  ·  大商所期货品种之铁矿石(上) ·  昨天  
BCG波士顿咨询  ·  代币化基金:资产管理行业的第三次革命 ·  昨天  
汇易咨询  ·  JCI:马棕油1月以来累计涨10%,受益于库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脉通

独家揭秘!顶级医院凭啥持续领跑“国自然”?

医脉通  · 公众号  ·  · 2024-08-29 18:00

正文



“国自然”中的领跑者们,是如何通过有组织的科研管理、科研氛围的营造,提升“国自然”立项数量的?

来源 | “健康界”微信公众号

作者 | 刘文阳


又是一年“国自然”放榜,华西医院蝉联第一,总立项数接近300项。在此背后,华西医院以“国自然”为基础研究领域“种子技术”培育重要发力点,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部坚持早介入、早沟通、早培育,谋划实施系列“春耕计划”,从加强统筹到主动谋划、全程管理,全方位支持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浙大二院总立项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二。浙大二院副院长胡新央告诉健康界,近10年来,浙大二院以“国自然”为抓手,逐步构建起系统的基金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鲜明的“浙二经验”。主要是基金管理体系化与精细化、利用平台与激励筑巢育人以及营造“创新为本”的基金文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今年以 166项位列全国第三。该院科研科科长苑洁告诉健康界,在“国自然”中的优异表现,首先取决于学科硬实力,以及平台建设的基础。她表示,“有很好的平台以及带头人,会使整个科研氛围带动起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8年保持百项以上。这得益于近年来该院注重顶层设计,逐步构建和完善了“321湘雅医学创新体系”。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告诉健康界,“321湘雅医学创新体系”是三大支柱体系、两大支撑体系和一大驱动体系。


两大支撑体系一方面是科学严谨的科技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是科研诚信体系。“诚信是科研的基石,如果没有诚信的底线做保障,那么所谓的科研成果,也许不仅没有发挥好的作用,反而可能带来一些灾难。”雷光华说。








8月23日,一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以下简称“国自然”)立项结果如期公布后,多家医疗机构纷纷发布喜报,庆贺佳绩和突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今年总立项数297项,比2023年增加44项,连续八年稳居全国医院第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183项,连续四年蝉联第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 166项位列第三,比2023年立项总数增加16项。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医院“国自然”立项总数79项以上医院共31家,多数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医院。在立项数前十的医院中,除了川大华西“断崖式”领先外,“浙大系”“上交系”“华科系”医院分别占有两个席位。


事实上,从数据来看,由于竞争加剧等原因,今年各类别项目资助率相较于往年略低,申请难度更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共接收项目申请384564项,比2023年涨幅约为26%,经初审和复审后共受理383126项。最终49805个项目脱颖而出获得资助,占总受理项目比例约13%。


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4年的改革中取消了面上项目“申二停一”的限制,并且首次面向临床医师单独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赛道,以支持临床医师开展创新性研究。


在科研诚信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强调了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并在年度改革中提到了深入推进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环境。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国自然”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被广泛视为衡量基础研究实力和原始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今年“国自然”立项数或者科研经费上的取得新突破的医院,着实值得肯定。

而对于在“国自然”立项中一直有着稳定表现,且遥遥领先的“尖子生”们,其持续创新的优秀经验和方法论更值得学习。本文着重分析“国自然”中的领跑者们, 是如何通过有组织的科研管理、科研氛围的营造,提升“国自然”立项数量的?



连续8年稳居第一

华西医院何以持续领跑?


在“国自然”医疗战线上,华西医院是当之无愧的标杆,该院已经实现连续14年立项数超100、连续8年蝉联全国医疗机构第一。究其持续领跑原因,得益于华西医院良好的创新氛围、开放的创新政策,科研人员的不懈付出,也得益于科研管理人员的持续服务和支撑。


在“国自然”基金申报上,华西医院党政领导将其纳入医院年度重点工作,每年召开全院动员会,分析现状、查找差距,全面营造科学基金文化。华西医院科技部坚持早介入、早沟通、早培育,谋划实施系列“春耕计划”,从加强统筹到主动谋划、全程管理,全方位支持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科技部围绕基金申报形成全程培训与常态化学习模式。以“基金学术大讲堂”为重要抓手,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面向全院基金申请者和项目辅助人员。交流活动几乎场场爆满,单次培训人数最多时达5000余人。


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科技部还坚持每年常态化走访临床医技科室及研究所室超50个,同时邀请数十位管理专家、学术大家走进科室,进行基金项目标书的交流分享及写作指导。


聚焦人才,科技部从人才项目及科室发展角度提出并实施“一对一导师制”“结队子辅导制”的系列激励和奖励政策,从制度层面确立了一批有评审经验的学术大家和管理专家等成为青年人才申请者的专业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从申报和辅导两个方面落实相应的奖励。


科管人员立足岗位出新招。为避免集中形审期的人群聚集,科技部创新开发“基金预约形审程序”,实现申请书“即来即审”;同时在申请书集中受理期,院科技管人员同时运维数个百人级的通讯群组,实现申请疑惑“即问即答”,真正为临床研究人员带来了便捷、灵活、专业的服务体验。

聚焦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医(学)院建设任务,华西医院坚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基础研究领域“种子技术”培育的重要发力点,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有组织的创新研究。


医院不仅重视基础研究,更是着眼于医学创新的全流程,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产业化研究、上市后研究的创新平台,形成了完整的医学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链,并推出了有足够力度的激励政策——比如为业内所熟知的“华西九条”。

有平台、有资金、有政策,华西已经形成了较为领先的创新土壤和文化。



浙大二院以“基金文化”激发创新动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国自然”立项总数连续14年稳居浙江榜首,连续4年蝉联全国第二。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表示:“医生要善于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最终通过创新研究找到破解之道。多年来,浙大二院始终致力于培育新时代‘临床科学家’,搭建完整科学研究链和高端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重大疾病进行高水平联合攻关,不断释放科学研究潜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坚守为民初心,增进百姓福祉。”


“从治愈一位患者,到治愈一类患者,这就是‘临床科学家’的使命。” 浙大二院副院长胡新央告诉健康界,王建安书记十几年前就持续倡导和培育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基金文化”,激励医务人员对医学创新不断追求的内生动力。


近10年来,浙大二院以“国自然”为抓手,逐步构建起系统的基金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鲜明的“浙二经验”。胡新央介绍,主要是基金管理体系化与精细化、利用平台与激励筑巢育人以及营造“创新为本”的基金文化。


在利用平台与激励筑巢育人上,医院搭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小动物、大动物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平台等完整研究链,并成立技术转化办公室和细胞治疗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为科研助力加码,激发学科潜能。医院还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临床研究培训、创新大赛、发起创新俱乐部,并通过设立科研荣誉墙、颁发“科研青年先锋奖”等举措,在院内营造了创新争先的良好氛围。


“科学研究是推动医院破浪前行的强大动力,奋进世界一流,我们更有底气。”王建安表示。



“医师-科学家”双轨制培养模式下

中山医院青年项目取得新突破


纵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发展史,同样是一家将创新的基因融入血脉的医院。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中山医院“国自然”立项数稳中有升,今年更以166项位列全国第三,比2023年总数增加16项。


“科技创新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曾表示,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智慧型现代化医院,必须鼓励医务人员将科研思维贯穿在临床工作中,做既懂临床又懂科研的“研究型医生”和“医生科学家”。


中山医院科研科科长苑洁告诉健康界,中山医院开展科研工作,一直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举。她介绍,该院在“国自然”中的优异表现,首先取决于学科硬实力,以及平台建设的基础。


苑洁介绍,去年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中山医院,2020年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户中山医院。这两个和心血管、泛血管相关的平台,皆由葛均波院士领衔开展工作,对我国心血管医学科研创新发挥重要引领和辐射作用。因此,今年医院仅循环系统就拿到了30多个国自然立项,贡献很大。


此外,中山医院也是樊嘉院士领衔的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多年来在肝癌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取得很多重大成果。肝肿瘤相关的“国自然”成绩也非常突出,立项数量仅次于循环。这些都是以平台为依托的典型例子,她表示,“良好的平台支撑以及带头人的引领,会带动学科科研创新氛围。”


其次,科研论文的质量也非常重要。苑洁告诉健康界,近年来中山医院一直在强调论文的质量、科研的诚信。医院每年发表的SCI文章数量不断增多,单篇影响因子也在不断增加,为申请国自然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再者,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也很关键。苑洁介绍,医院今年“国自然”青年项目中标率比去年有了很大提升,这得益于中山医院“医师-科学家”双轨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医院一直对青年医生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去年又重新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了对国家级人才培养的力度。对标国家杰青、优青设立院内人才培养基金,给有能力冲击国家级人才的青年更多支持。


在这些平台基础、学科实力、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医院科研管理部门也开展了不少工作,帮助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申请、提升科研素养。


苑洁介绍,中山医院对于“国自然”项目申请会提前布局,每个申请周期都有三轮辅导,第一轮从每年的九、十月份启动。期间会邀请拿到过杰青或优青项目的人才,或者复旦大学相关领域专家来院辅导。还会举行各种科研沙龙,每个月至少一次。


“321”创新体系持续发力

湘雅“国自然”连续8年过百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今年“国自然”立项数125项,已经连续8年保持百项以上,项目总数和经费总数连续14年稳居中南大学各二级单位之首。这得益于近年来湘雅医院注重顶层设计,逐步构建和完善了“321湘雅医学创新体系”,极大推动了该院科研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

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告诉健康界, “321湘雅医学创新体系”是三大支柱体系、两大支撑体系和一大驱动体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