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7月29日,星期一,农历六月二十七。观察、关注与观点,《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一个有思想的财经早分享。
每日晨语
每个人的人生舞台不是在别人眼中,而是在自己心中。我们倾力付出,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而是为了拓宽自己眼界的广度、心灵的宽度和见识的深度。当你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好,就是最值得骄傲的事
。
周一
,早安!
以下内容是由《现代财经》编辑部根据国内外财经类门户网站相关资讯编辑整理而成(总第1252期)。原创不易,敬请尊重。谢谢鼓励。
一、早读分享
1、多省上半年成绩单出炉,中西部省份包揽GDP增速前三。
日前,随着全国2019年上半年经济GDP发布后,各省份也开始陆续亮出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目前一些省份尚未公布自己的上半年经济总量,但已公布的多数省份表现亮眼:截至7月22日,全国已有广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天津与云南等省份交出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从目前发布的数据来看,多数都高出6.3%的全国GDP增速,其中增速为前三的是云南9.2%、贵州9.0%与江西8.6%。(中国经营网)
2、健康中国战略“施工图”绘就,逾8万亿商机待掘。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9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预期高于60%、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预期高于46.6%。近日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相关文件,用一系列指标勾勒2030年的健康中国模样。《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从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等三方面,提出了实施控烟、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等15项专项行动,制定了共124项行动目标。(中国经营网)
3、5G物联网时代,如何保证智能驾驶安全。
5G时代,万物互联,信息通信技术正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已成为行业研发风向标。然而,在智能汽车产业蓬勃兴起的背后,作为交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资产的车联网,也逐渐成为黑客们的攻击目标。(新华网)
4、经济日报刊文:
强调发展目标,反对美国荒诞的WTO改革建议。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7月26日签署备忘录,指示美国贸易代表使用一切可用手段确保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发展中国家地位进行改革,阻止那些“自我宣称”为发展中国家但并不具备合适经济指标支持的国家,在WTO谈判中享受特殊和差别待遇的灵活性。这是WTO成员积极推动WTO改革之时,美国总统以最强硬、单边主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做出的谈判开价。(经济日报)
5、149家企业排队“入局”科创板,高管与学者共议风险应对。
设立科创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大事件,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准入相对宽松、IPO高效的募资渠道。作为资本市场的热点事件,科创板企业从排队起就受到各方投资人、股民、媒体和同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多家企业披露科创板招股说明书后,经历了媒体质疑、知识产权诉讼等考验,目前上市前景仍未明朗。(每日经济新闻)
6、金融“混业经营”将设统一规则 央行发布金融公司监管办法。
金融“混业经营”监管规则即将清晰,金控公司监管办法姗姗来迟。7月26日,央行正式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央行表示,有一些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是非金融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盲目向金融业扩张,将金融机构作为“提款机”,存在监管真空,风险不断累积和暴露。(21世纪经济报道)
7、新华社:
“最快破亿”的小“哪咤”有何大“神通”。
国产首部IMAX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6日正式上映。上映仅1小时29分后,影片总票房破亿,上映30小时票房破3亿元,刷新国产动画电影“最快破亿”纪录。动画界、影视界不约而同给予好评,让这部改编于我国传统神话的国漫火热进入观众视野,不仅引发家长们关于“中国式育儿”的热议,也引发行业内外关于“振兴国漫”等话题的讨论。(新华社)
8、贾康:
中国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需从四方面发力。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28日在三亚举行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9届年会上表示,中国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方向明确,并强调应推进基础性制度的建设,这需要从四方面发力。一是土地制度改革。二是住房制度要双轨统筹。三是投融资制度改革。四是房地产税立法。(中国新闻网)
9、老牌零售人人乐卖身:4年亏17亿,老板曾是江西首富。“
人人乐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被卖掉。”人人乐创始人何金明三年前立下的这面旗,终于还是没能抵住多年亏损的风浪,倒了下来。经过一周停牌,*ST人乐于7月23日晚间发布公告表示,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人乐”)接收到控股股东深圳市浩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通知,其已与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曲江文化”)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及《表决权委托协议》。(网易财经)
10、重磅!
“踩雷”瑞华 29家企业IPO遭中止审查。
证监会最新公告显示,截止7月25日,IPO排队企业数量为486家,其中,17家已通过发审会,另有38家处于“中止审查”。38家中止审查企业中,有29家因“踩雷”瑞华,目前IPO进程均受到影响。(全景网)
11、苹果回应Siri泄露隐私问题:
被录音比例不到日活1%。
近日,针对有外媒曝光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将包含用户隐私的录音发送至国际承包商进行人工分析的问题,苹果回应称,用户被录音的比例不到Siri日活的1%,而且大多数录音内容仅持续几秒钟。苹果的声明表示,将录音发给国际承包商进行人工分析的目的是改善服务质量。用户请求与用户的账号信息没有关联,录音会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分析,所有审核人员都有义务遵守Apple严格的保密要求。(新京报)
12、马斯克想造个娱乐中心?
他表示特斯拉可以用来追剧了。
新浪美股讯继可以在特斯拉上打游戏之后,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宣布,特斯拉即将实现在汽车停止移动后,播放YouTube和Netflix的流媒体功能。这位首席执行官称这种体验“由于配备舒适的座椅和环绕立体声音响,有一种电影般的感觉”。马斯克在回应一位推特用户时表示,这一变化可能会在8月份到来,不会“超过几个月”。马斯克在另一条推特中表示,一旦监管机构批准了全自动驾驶汽车,特斯拉车主将能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观看视频。(新浪科技)
二、中国社会科学选题集锦
三、今日财经关注
中西方不同的人格结构
作者:
邓晓芒 来源:
哲学与艺术
康德宗教哲学与中西人格结构
文 / 邓晓芒
今天,康德已被许多学者看作是自亚里斯多德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1.我能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可以希望什么?第三个问题属于宗教哲学(注:李秋零译《康德书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1793年,正当法国大革命处于峰巅的时候,康德出版了他的宗教哲学著作,即《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注:中译本见李秋零译、邓晓芒校,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年版。),阐明了他的道德宗教的哲学原理。在这本书中,康德本着他一贯的精神,从现象和物自体、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绝对二分原则出发,对基督教的《圣经》作了他自己独特的诠释和阐发,其思想的力度和影响的深远,几乎相当于"第二部圣经"。他由此揭示了西方宗教精神潜在的文化心理结构,并给予了这一结构以合理的解释。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中、西文化心理比较的最好、最典型的标本。
一般说来,西方文化是一种反思型的文化,即把对象世界看作反映人心的一面镜子。人要认识自我,只有到对象世界中去寻求。这就有双重的结果:一方面,自我成了一个随着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加深而不断显露出来的无穷目标,是动态的、不可穷尽的;另一方面,对象上反映的都是自我的形象,对象本身反而隐藏不露,成了物自体。相反,中国文化是一种体验型的文化,即把自己的心看作对象世界的一面镜子,人要认识世界本体,只有到自己内心去体会。这也有双重结果:一方面,自我是一个固定不动的点,宇宙的一切都反映于其中(万物皆备于我),唯有自我本身无法在其中出现,正如镜子本身不能反映自己一样,这是一个视觉上的"盲点",一个"无"、"空";另一方面,对象就是我看见的那个样子,直觉体验就足以把握本体,"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果说西方文化的大问题是把握不住对象本身的话,那么中国文化的毛病就是缺乏自我意识。
康德的立场揭示了西方文化的这一深层结构。从这种立场来看待基督教和《圣经》,就抓住了西方宗教精神的来龙去脉,这是过去的基督教神学没有自觉到的。我们下面打算从三个方面考察一下康德宗教哲学中的主要思想,并与中国文化心理相应的主题作一个比较。
康德是以道德哲学作为宗教哲学的基础的,在他看来,道德是独立的体系,不需要宗教也能成立。但道德本身在逻辑上必然要推论到宗教,因此考察宗教原理必须先讨论道德。
在道德学和伦理学上,中、西方都热衷于讨论"人性"问题,且都提出过性善、性恶、既善既恶、非善非恶、善恶相混这五种观点。但西方人与中国人不同的一点是,他们很早就提出了另一个更重要、更根本的伦理学问题,这就是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中国传统伦理基本上不讨论自由意志(荀子接触到自由意志问题,提出过性恶论,但均未展开),因此对善恶的探讨最终归于对人天生本性自然为善的假定。没有这种独断的假定,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便无法维持。相反,西方伦理既然承认了个人自由意志,对善恶的探讨就必定要容纳性恶这种内在本源的可能性。这种考虑往往作为西方伦理学起码的基点,并由此出发去寻求由恶向善转化的途径、手段和拯救之道。因此西方人即使对通常的"善"的理解也与中国人有所不同,它必须包含中国人视为"恶"或不善的"人欲",即个人幸福。康德在人性观念上容纳了上述所有五种观点,但却认为这些都属于现象,人的本体之性则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虽然也被称之为"性"(Nature),但并非自然之性,而是本质之性(注:在西文中,nature兼有"自然"和"本质"双重含义。)。即是说,并非在时间上与生俱来之意,而是超越时空、因果律的。人在每一瞬间都可自由选择,并不因他从前、或生来是个好人或坏人而能决定其选择;用圣经的形象说法,人是从"天真状态"堕入原罪的。康德把人性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使人性成了一个不可规定的、不可捉摸的东西(物自体)。的确,人性正是这样的东西。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不可规定性和无限可能性。人就是、必然是、并且永远应当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东西,即"奇迹"。人的本性就在于创造。人将要怎样创造自己,这是谁也预料不到的,人不能凭借自己天生的"性"而对自己高枕无忧,而必须随时提防自己、警惕自己,畏自己。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伦理认为人之善恶是先天规定好了的,是自由意志无法摆脱的;人最好是不要有自由意志,只须顺其自然就可以为善、成圣。现实中之所以并非人人成圣,是因为外来影响所致,所以道德就在于清除外来污染,诚实地回到本心、真心。中国人对自己不畏,只畏外来的势力(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不需要灵魂的拯救。因为他的本心是可以依靠的,只要"反身而诚",即可"乐莫大焉"。所以中国人最喜欢区分好人坏人,对好人大树特树,似乎他从娘胎里便是个好人,决不可能坏;对坏人、歹徒则要么诛杀,要么改造,使其"良心发现"。西方对于好人、坏人是就事论事的,一次荣誉不足以享誉终生,犯了罪,该判什么判什么,不搞从宽从严。因为人们相信罪犯也有理性,可以自己作判断和选择,感化教育通常是对儿童进行的,对成人则不能对此寄予太大的希望。
在康德看来,既然一切善恶都归于不可规定的自由意志,那么自以为本心纯洁并将"天真状态"当作善的规定,这本身就是最根本的恶,即伪善。因为在这种虚假的规定之下,真正起作用的是那可善可恶的自由意志。没有人能够宣称(保证)自己天生注定是本善的,人的"本心"不是起点,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只有上帝才是"知人心者",也才能作最后的评判。在这里,康德把伪善视为人性中的"根本恶",是产生其他一切恶(偷盗、杀人、奸淫等等)的总根源,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伪善就是自欺,即在行动上合乎道德法则,在内心却埋藏着非道德的动机,并为此沾沾自喜,自以为问心无愧,道德就变质为一种外在的形式、虚假的旗号,甚至作恶的工具了。其他的恶都是经验性的,可以限制和根除的,唯有自欺是理性(智性)的本性,是根除不了的,并且是人人具有、即使最好的人也概莫能外的。从这种观点来看,谁若标榜自己有一颗赤诚的心、明镜般的心、透明的心,就值得引起怀疑和警觉,许多坏事恰好是由这种心干出来的,干了还不知忏悔。耶稣说:"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注:《新约·约翰一书》,第8~9章。)"天真状态"并不是什么善,而是动物状态,尚无犯罪的可能;只有犯罪的可能才使人成为人。所以黑格尔说:"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
康德认为,由于自由意志,所以人性可善可恶;但自由意志首先表现为恶、犯罪(原罪),因为天真状态由于抽掉了自由意志而谈不上是善,人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动只能是打破天真状态而犯罪。人一旦犯罪便永远不能洗刷,因为他表明他已是一个自由人、即一个可犯罪者了;然而,这种原罪正是人的高贵性(高于动物)的标志,他在自由选择的能力这一点上已经可以和上帝平起平坐了。就连善,也只能体现为犯罪的人通过同一个自由意志而获救。恶是起点,善是终点;恶是现实的,善是潜在的。善恶在无限历史过程中达到调和,因此道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在康德那里,正因为这一过程的无限性,所以有必要设定一个上帝来保证其完成,这种设定就是信仰。信仰不是外来的,而是出于人的自由意志的必然要求。当人意识到自由意志本来确实有违背现实世界的恶而向善的可能性时,他就已在逻辑上不能否认上帝的存在、在行动上有可能按照"好像有一个上帝那样"去做了,他就必须相信一个灵知的世界、彼岸世界。
然而,这里出现了一个二律背反:理论的信仰和实践的信仰,哪个在先?亦即:一个犯罪的人是先认识到可以指望一个上帝的拯救,然后才按上帝的要求去过道德的生活,还是先着眼于要过一种道德生活,才能使自己配得上上帝的可能的拯救?换言之,信仰究竟是为了得救还是为了道德本身?可以看出,前者是不诚实的,把道德当手段,是一种"历史的信仰";可是后者是不现实的,是一种纯粹"道德的信仰"。康德主张的是后者。但他又认为,前者虽然不诚实,但却是历史上唯一可能发生的信仰,并且可以通过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向后者进化;一个是现象界,一个是本体界,但在历史中二者可以统一。人们加入教会的目的总是功利性的,但随着教会的发展,早期的幼稚衣装应当抛弃,教会应越来越显出纯粹的道德性,成为道德宗教,教会史起着教化民众的作用。正如康德在现实生活中承认恶的正当性,他在教会史中也承认恶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历史总是一个恶的王国,是以人性本恶为原则建立起来的。上帝完全有能力摧毁这个王国,但他不这样做,为的是通过人自己的自由意志的觉醒来做这件事,因为上帝与魔鬼争夺的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灵魂,不是自然之国而是自由之国。但自然之国是自由之国的学校,因而是一个不断进步并通向无限的历史过程。
将康德的这种观点和中国传统伦理比较一下,可以见出有如下显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