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较长,但绝对值得看完、收藏~
01
对于绝大多数上班族来说,如果能够成为中产阶级,就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如何成为中产阶级呢?
主要有两个办法:要么提升工作收入,要么提升理财收入。
02
关于理财如何重要的分析已经很多了,但是到底有多重要,一直没看到有量化的分析,因此我们普遍还停留在模糊认识的阶段。
有一天,我忽然灵光乍现,想到了一个如何量化分析理财重要性的方法。
直接说结论:
一个普通上班族,如果理财能够长期实现年化10%的收益率,那么退休时总财富将额外增加69%。
财富增加69%是什么概念? 想象一下:一年收入10万和收入17万的人,有什么差别?一辈子可以花100万,和花170万有什么差别?
当然,这个结论是基于许多假设条件的,比如假设年收入增速10%、储蓄率30%、工作30年等。不同收入增长率、投资收益率情况下,理财收益与工作收入的比值如下:
可以看到,如果投资收益率能超过15%,那么理财收益将超过工作收入。因此,这个表格基本可以量化地表达理财的重要程度了:
理财收入可以接近甚至超越人一生工作所创造的财富价值。
如果想详细了解测算过程,可以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793
6550/answer/40815925
(二维码自动识别)
写完这个答案后的很长时间内,我感觉自己对理财行业做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03
随着时间推移,我越发觉得我对理财重要性的分析,还是缺点什么。
两个问题:
第一,保持30年平均年化10%以上,期限太长,难度不小;
第二,努力了30年最后也就翻倍,还是不够诱人。
直到,我反复学习了著名经济学家周金涛的“康波”周期理论后,才茅塞顿开,真正明白了理财的重要性。
先直接引用周金涛的核心观点:
“人生的财富不是靠工资,而是靠你对于资产价格的投资。”
“一个人的一生中,你所能够获得的机会,理论上来讲只有三次,如果每一个机会都没抓到,你一生的财富就没有了。
如果抓住其中一个机会,你就至少是个中产阶级。
”
“
人生发财靠康波。我们人生的财富轨迹是有迹可循的。
人生的财富轨迹就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这些观点是颠覆性的,体现在:
第一,
他认为人生的财富主要靠投资,而不是工资
。我们一直把工作收入作为的主要来源,认为理财只是锦上添花,但是他的观点截然不同,认为工作收入有限,要想财富状况有根本性的变化,只能依赖于对资产价格的投资。
第二,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实现财富巨变的重大机会,但是只有3次,抓住一次即可
。也就是说,重大的财富机会一定有,但是很稀缺。
第三,
人生的财富轨迹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能够遵循康波周期,使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抓住一生中那为数不多的重大财富机遇。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周金涛举了一个例子:
“十年前你在中信建投证券找了一份工作不是太重要,大家十年前在中信建投证券旁边买一套房子真的很重要。因为中信建投在北京朝阳门,现在房子涨十倍,大家挣十年也挣不到。
人生的财富不是靠工资,而是靠你对于资产价格的投资。
”
这个例子,几乎完美的诠释了理财的重要性:投资所能带来的财富可以数倍于你的工作收入。
哪怕只把握住一次投资机会,就足以改变一生的财富轨迹。
所以,理财的重要性就不是我一开始说的30年努力让资产匀速增值实现翻倍,而是抓住一次重大机会翻N倍。
巧的是,我正好是周金涛这个例子中的反面例子:我恰好是2008年毕业开始工作的,当时完全没想过到北京买套房子。如果当时我去弄个30万本金,再从银行贷款70万,在北京朝阳区买一套房子,那么现在我不就是千万富翁了吗?而按照过去十年的收入水平,我工作20年都赚不到1000万。
十年努力工作,不如当时一个在北京买房的投资决定。这种一生只有3次的机会,为什么我没把握住?
我反思,原因有三:
第一,对理财没概念,不知道理财的重要性,没有把理财上升到改变一生命运的战略高度;
第二,觉得没钱可理。一直认为投资理财得等有钱了以后,从没想过可以用父母的钱等其他来源去理财;
第三,投资水平不行。投资视野窄,对房地产投资领域完全不懂,不知道应该首选一线城市投资,而是
自己在哪就考虑在哪买房的散户式思维。
所以,这一次机会错失,本就不属于我,因为没有准备好:战略上对投资理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战术上又不懂各类资产投资的方法,没把握住是正常的,把握住了那也是误打误撞。
除了周金涛的这个例子,我还想分享两个给我带来重要启示的例子。
第一个,
是一位低风险理财高手实现财务自由的经典故事
。他在2013-2014年期间,通过对一只可转债的投资,盈利超千万,一次机会实现了财务自由。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几点:
一是投资专业水平高。
首先体现在他投资视野开阔,因为整个市场来看,懂可转债的人真的很少。第二品种选择水平高,选择了风险收益比极高的中行转债,后来最高实现了翻倍收益;
二是对的时机。
在可转债市场处于历史底部时低价买入;
三是重仓杀入。
几乎是满仓买这一支可转债,集中度高;
四是加了杠杆。
中行转债最低跌到89.3元,最高到194.16元,即使最低买最高卖,也就是117%的收益,本金投100万赚117万是没法实现财务自由的,要想更高收益必须放大杠杆。他用了一些方法,把杠杆放大到了10倍,这是他这一笔投资成功的关键。
也许大家会说:10倍杠杆这样的赌徒行为有参考意义吗?别误人子弟啊! 听我说完,他这个可能不算赌:他投资的中行转债是国有大型银行中国银行发行的信用级别最高的AAA级可转债,肯定会还本付息。他借入1000万资金的最大亏损是68万,而向上的潜在收益是500万、1000万级别的。当时蓝筹股熊市多年处于底部、可转债跌到历史底部,牛市终将来临,中行转债上涨是大概率事件。问题来了:做一笔大概率能赚500-1000万、小概率最坏情况亏损68万的买卖,算赌吗?
和第一个例子一样,这个例子中我再次成为背景帝:我从2011-2014年年一直密切关注中行转债,曾经在2014年4月29日在微信公众号跑赢CPI发表文章《【价值发现】“保障本金的股票”——中行转债投资价值已凸出》,当时中行转债价格99.55元,第二天也在知乎专栏发文章《“保障本金的股票”——中行转债投资价值已经凸出》分析中行转债的投资价值;同时我还给一些关系要好的朋友私底下推荐过。但是我自己呢,一分钱没买,更没想到要上杠杆……
所以,这个故事让我明白:
第一,和2008年一样,
到了2013年我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更准确的说,没认识到底部的意义。
2013-2014年我非常看好股票市场和可转债市场底部机会,但是并没有把它作为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来对待。没有充分的认识,就不可能全力以赴的充分把握它;
第二,没有充分利用杠杆。那时候最便捷的杠杆,就是买分级基金进取份额。可是那时候只是部分配置,没有满仓买。实际上,以转债进取(150189)为例,当时杠杆倍数接近5倍,在2014-2015年牛市中复权净值涨幅达10倍,可是我只配置了一部分,因此只享受了部分杠杆的成果。
第三,投资经验和水平不足。虽然我自认为很了解可转债,但是对于可转债的爆发力、分级进取份额的爆发力还是没有经验,最终没有集中持有转债进取份额,也就是经验不足、底气不足,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以估值为核心的投资体系,决策缺乏原则性和依据。
所以,这次又没把握住机会,还是“罪”有应得,因为没准备好。
再说最后一个例子:
一位股票投资大神的传奇故事。
这位大神是我一位好朋友的大学同班班长,和我一样也是2008年毕业开始工作的。他从2009年开始做股票投资,本金十几万,用了9年时间,变成了2000万。
他的成功,归结为几点:
坚持价值投资风格,只买低估值股票,优选股票集中持股,适时加杠杆,并且在牛市泡沫巨大时卖出
。在十几万到2000万的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融资重仓买入低价的中国建筑,资产从70万变成了700万,翻了10倍,实现了质的飞跃。
他投资过的股票还包括中国平安、格力电器等。可以看到,他选的股票都是一些大盘股、蓝筹股,一点也不复杂、不新奇,就在我们身边,和2012年开始到2015年整个市场喜欢炒小盘股的氛围完全不同。他所抓住的最大一次机会也不遥远,就在2014年,也就是上一轮熊市底部。
从他成功的身上,我得到的启示是:
1、买低估值的股票;
2、好股票就在身边,选透明度高、自己真正了解的股票;
3、市场底部区域时大胆买入。
4、底部时使用杠杆。
5、不做短线,做大波段。
04
周金涛的康波理论,让我对理财的意义及方法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但同时,我结合上文中的经典案例、自身的经历,又对投资理财理论进行了再升级,核心观点:
1、
人生的财富不是靠工资,而是靠对于资产价格的投资
。投资所能创造的价值是高弹性的,可以远远大于工作创造的价值。而工作所能创造的价值是低弹性的,有明显的天花板,天花板的高度取决于自己的智商、情商、和资源等。这些因素是很难改变的,或者说改变的边际产出有限,比如年收入可以通过努力从20万到40万,再往上就很难了。但是20万到40万的变化,能让你从普通阶层到中产吗? 好像不一定。
对于多数人来说,工作可以帮助你实现小康生活,但无法帮你成为中产,无论你多么努力。要想实现财务状况的质变,就要依赖于投资。
2、人的一生充满投资机会,不止3次。
这一点我和周金涛的观点有所不同。我认同他的康波周期理论中关于人生重大机会3次的观点,因为那是从特别宏观的周期来分析的,但是除此之外,在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如果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机会远远不止3次。
首先,资产类别可以是房地产、股票、可转债、大宗商品、其它另类资产等各类价格有规律波动的高弹性资产。
第二,不同市场的牛熊周期也不尽相同,具有不同步性,因此会出现你方唱罢、我方登台的盛况,错过一次机会不久又会迎来另一次机会。比如中国股市,过去28年历史已经出现了4次重大机会,差不多平均5年一次,那么对于30年的职业生涯来说,有6次重大机会可以把握。再考虑发达国家的牛市机会、其它资产的牛市机会,机会就更多了。当然,这里机会次数的定义,可能和标准不同有关。周金涛眼中的机会,可能是10年10倍那种,而我认为10年5倍、3年2倍也已经是大机会了。
3、和方向正确同等重要的是投入程度。
2011年你买入腾讯,到现在已经翻了10倍,这个方向再正确不过。但是如果你买入的金额是1万RMB的话,并没有什么卵用。所以,本金投入多少,直接决定了你的成功程度。
当重大机会来临时,你必须下重注。
起码,把手头的可投资资金都砸进去,而不是东一下西一下,那样只会让你的机会打折。上文中,北京买房的例子不仅用了自己的钱,还用了银行的钱;中行转债的例子借了钱上了10倍杠杆,买中国建筑也去用别人钱放大本金倍数。
记住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公式:
收益=本金*收益率。
4、风险管理是核心技巧。
借钱投资是有重大风险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要干这样的蠢事。2015年多少人爆仓后连被套牢的机会都没有了?有多少人因为两融爆仓跳楼了?所以:如何获得杠杆?如何控制使用杠杆的风险?如何控制投资的风险?这或许是比选择投资标的更难的事情,需要专门一篇文章论述。
5、资产价格的波动有其周期性和规律性。
在周金涛看来,在60年轮回中,大宗商品是最暴利的行业。房地产周期是20年轮回一次,而股票不是长周期问题,随时波动,在周期中没法明确定义。这一点,我和他有不同的看法。在我来看,最好的把握波动规律的资产就是可转债,其次是股票,然后是房地产。可转债的买入时机可以简单的用一个到期收益率来定义,股票的买入卖出时机则可以用估值高低来把握。当然任何估值都是考虑基本面的估值,独立的估值意义会大打折扣,
因此基于基本面的估值是我的核心判断依据
。一张A股温度计,就可以道破A股28年的秘密:
一图胜千言,看图就能知道:投资A股的核心方法就是:
在温度计10度以下全力买入,70度以上开始卖出。
按照这个简单的方法,你会成功的:
抄到A股历史上所有的底部,逃到所有的顶部区域。
除了A股,美国的百年股市,还是全球其它股市,都可以用估值指标作为买卖的核心依据。估值是全球股市的通用语言,因为股市总是在低估和高估之间循环往复,这一规律从来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