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9点30分 ,记者搭乘 C2705次列车从北京西站驶向雄安,98公里的路程仅耗时50分钟。这条由中国铁建全产业链布局建设的京雄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后,重构了京津冀时空版图,让“双城记”化作“同城曲”。
作为雄安新区重要的高铁门户车站,由中国铁建参建的雄安站宛如一颗巨型的“青莲露珠”,其静美之姿与新区火热的建设律动遥相呼应。
在大河片区建设现场,36.6万平方米的大河安置房项目建设正酣。中铁十二局200余名建设者在23栋住宅楼间穿梭。“我们正在冲刺一期的精装修收尾和二期的地下结构,争取让2155户居民早日喜迁新居!”项目负责人王瑞刚言语中充满信心。不远处,配套幼儿园、商业楼及设施已封顶,一幅“住有所居、学有优教、生活便捷”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
地下12米深处,综合管廊建设有条不紊。中铁十一局大河片区道路管廊二标项目的建设者正运用BIM技术进行管线“三维排兵布阵”,这里集合了高压线缆、再生水管等七大系统,智慧运维平台实时监测着2.3万个物联网终端,大大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水平。“我们要让每根‘毛细血管’都流淌智慧基因。”技术主管马田园的比喻,揭开了“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的雄安密码。
位于容城县的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西区综合服务楼项目,中铁二十二局参建团队对屋面光伏系统进行最后的调试。该绿色能源系统覆盖826平方米建筑屋顶,通过59.14千瓦光伏瓦装机,预计年均发电量达4.83千瓦时,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标杆注入绿色动能。
从启动区到容东再到容西,公共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产业园区和安置房建设正全面推进,处处彰显了中国铁建对品质与创新的极致追求。
春风掠过白洋淀,8年前,中铁十八局建设者在“千年秀林”中种下的第一棵树苗已亭亭如盖,如今这里已经郁郁葱葱、蓝绿交织,成为雄安新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为参与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早在2017年,中国铁建领导就提出要站在“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战略高度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八载耕耘,中国铁建以全产业链优势立体赋能新区建设:累计建造房屋面积约931万平方米,相当于12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修建市政道路和综合管廊300公里,相当于雄安新区起步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直线距离的3倍;完成生态修复200万平方米,可以覆盖28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这一组组数字,是中国铁建“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也是他们用奋斗绘出的一幅美好的“雄安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