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世界说
世界说是财新的国际新闻项目,关注全球资讯,讲述全球故事,和你一起积极生活在别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  新增26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山东这 ... ·  昨天  
鲁中晨报  ·  年仅48岁!他突遭意外离世 ·  3 天前  
鲁中晨报  ·  刚刚,彻底爆了!凌晨3点挤满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世界说

神圣的闹剧:美国禁酒运动始末

世界说  · 公众号  ·  · 2024-03-27 16:03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920年至1933年实施的禁酒法案,对美国社会最大的伤害是破坏了人们对法治的敬畏——当人人都是违法者的时候,这部法律既没有权威,也伤害其他正常的规则权威


作者|萧瀚

从“酒精共和国”到“反酒吧联盟”


1849年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美国诗人爱伦坡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朋友约翰·萨尔顿的家中。据萨尔顿说,爱伦坡看上去脸色苍白,表情疯狂而惊恐。他语无伦次地宣称有人追杀他,还描述了自己在狱中的可怕遭遇。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幻觉,在康复后给家人的信中,爱伦坡说,“这十多天里,我的精神完全错乱了,虽然滴酒未沾,我所有的可怕经历都来自躁狂症引起的幻觉。”当年秋天,爱伦坡死于脑充血和脑部炎症。


近二十年,虽然有专家认为爱伦坡其实死于狂犬病,而非传统认为的长期饮酒所致酒精中毒,但他除了伟大诗人和作家这些炫目的历史标签外,还被视为19世纪美国酗酒代表人物之一——那个时代的美国被称为“酒精共和国”。


以朗姆酒和威士忌为代表的烈性酒,从殖民地时代起就黏上了美国历史。在臭名昭著的大西洋奴隶三角或四角贸易中,朗姆酒是欧洲运往西非换取黑奴贩卖到美洲的重要商品之一;威士忌则成为美国边远林区惟一认可的流通货币。


1791年,联邦刚成立不久就遭遇宾夕法尼亚西部地区的“威士忌暴动”——首任总统华盛顿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忽视了西部的威士忌文化,通过《货物税法》对威士忌征税,引发民众强烈不满,以至于直接抗命。


事实上,华盛顿和汉密尔顿不可能不懂这一点。1758年,华盛顿竞选弗吉尼亚伯吉斯之家(即弗吉尼亚的下议院)议员时,就曾借助144加仑朗姆酒、烈性苹果酒、威士忌以及啤酒成功拉票,307票当选,每张选票的酒精含量为半加仑;而他在1755年的竞选中落败,没有提供酒精饮料至少是被选民抛弃的原因之一。


那个时候,美国已有大量酗酒的人,19世纪就更多了——随着道路质量的提高,西部农场主将更多的烈性酒送往各市市场,威士忌和杜松子酒都能以更便宜的价格消费。19世纪30年代,25美分就可以买到一加仑的威士忌。


按照美国历史学家罗拉鲍赫(W. J. Rorabaugh)在《美国禁酒法简史》的说法(他也是《酒精共和国:美国传统》的作者),19世纪20年代,美国成年人每天人均喝酒量为半品脱(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四两半)。


之前英国劳工中盛行的“圣星期一”,此时也延及北美。每到周六发薪,工人们拿着薪水奔赴酒吧,把自己喝得五迷三道,昏昏沉沉,星期一宿醉还无法恢复,需要继续在家醒酒,工作从周二开始。


这种美其名曰节日的旷工日,富兰克林曾在自传里轻描淡写地提及,“我工作始终保持全勤(从不休“圣星期一”),老板对此非常赞赏”。可见其内心对此的鄙视。


除了怠惰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酗酒还带来更多问题,比如家暴、贫穷、疾病、犯罪。虽然这自殖民地以来就相当严重,只是之前没有那么触目惊心。清教徒们看不下去了。


1826年,美国禁酒协会成立,目标是消灭酗酒,以及规劝偶尔饮酒的人戒酒。禁酒运动卓有成效,据信,1826年至1850年这25年间,酒的消耗量减少到之前人均半品脱的一半。


禁酒运动与美国女权运动产生共振效应。女性往往是酗酒家暴以及与酗酒相关的恶德受害者。于是,她们积极参与禁酒运动。


1932年,新泽西纽瓦克举行反禁酒令游行,众多女性参与,手举“我们要啤酒”标语牌。


1874年,“基督教女性戒酒联盟”(Wome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应运而生。1892年,该联盟成员已达15万人,成为美国最大的女性组织。


到1893年“反酒吧联盟”(Anti-Saloon League)成立时,禁酒已经在全社会获得广泛关注和支持。


联邦宪法第十八修正案的生与死

仅从修正案的通过历程看,禁酒法案的入宪之路并不崎岖。


1917年12月,旨在禁止“制造、销售或运输令人致醉的酒精饮料”的宪法第十八修正案,虽遭威尔逊总统否决,但依然因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推翻总统的否决而通过。


国会按照法定程序向各州提交,1919年1月16日,该修正案获得了程序所需的第36个州的批准,将于1920年1月20日开始正式生效和实施。


与该修正案一同实施的是沃尔斯特法案(Volstead Act)。根据该法案,所谓致醉标准,是指含量超过0.5%的酒精。修正案没有禁止人们消费酒类,但沃尔斯特法案明确了禁止携带酒类以及禁止在公共场所饮酒。


禁酒派终于可以弹冠相庆。然而,立法是一回事,顺利执法则是另一回事。禁酒法案从其诞生开始就一路遭遇滑铁卢,原因并不难说清楚。


……

本文为节选,请点击 左下角“阅读原文” ,订阅后可直接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