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谣与诗
遇见,相似的灵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新法出击!新加坡加码护航运输业 ·  昨天  
求是网  ·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2 天前  
新加坡眼  ·  持新加坡WP准证被雇主解雇,该怎么办?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民谣与诗

《冈仁波齐》:这冷漠的世界,何曾将你善待

民谣与诗  · 公众号  ·  · 2017-06-21 21:59

正文






昨天中午,挤出吃饭和午休的时间,跑到影院去看了这部盼了很久的电影——《冈仁波齐》。



伴着朴树演唱的主题曲《No Fear In My Heart》,我脑海里蹦出想要形容《冈仁波齐》的第一个词,——“坦诚”。坦诚地记录生命的历程,坦诚地讲述这个民族的信仰。


你在躲避什么

你在挽留什么

你想取悦谁呢

你曾经下跪

这冷漠的世界

何曾将你善待


无论事出何由,这些年西藏被贴上一个又一个标签,神秘、神圣、圣洁。这些标签的裹胁下的西藏,充满了虚假的诗意与浪漫,吸引着向往诗与远方的年轻人们。


去过西藏的人,喜欢神话这个高原上的民族,似乎这样就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越来越多人去,又有越来越多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怀,开始将各种文化标签贴在这个高原上,于是,这个地方开始在人们心里变得神秘莫测。


没有到过的人,管那个地方叫圣地,到过的人,虽不知道此处为何为圣地,但也喜欢人云亦云,就像你不承认它的神圣,就说明你是一个粗鄙的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粗鄙,于是就大肆宣扬它的神秘与纯净。



其实西藏也只是西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与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要活着。不同的,是这片土地上恶劣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的活着更为艰难,这种艰难造就了他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生命的尊重,也成全了他们世代相传的信仰。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村庄中的一群人,这其中有老人、小孩、青年男女,他们出自各样的目的,有的为了祈求平安,有的为了自我救赎,他们共同前往拉萨朝圣,去往冈仁波齐转山。


这条朝圣的路上,有风雪严寒,有阳光明媚,有预知的泥泞,有突发的车祸,有生命的降临,也有生命的离去,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们朝圣的脚步。


走路,吃饭,诵经,睡觉,走路,吃饭,诵经,睡觉……在夜以继日的枯燥乏味的重复里,他们欣喜地迎接生命的降临,庄重地送别生命的离去。


影片的剪接上没有刻意突出矛盾冲突,故事本身没有太多大起大落与悲欢离合,甚至于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出生和死亡,都未加过度的渲染和铺垫,所有的一切,都在这条朝圣的路上自然发生着,被这些朝圣的人们坦然接受,我喜欢这种平铺直叙,这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应该有不少人见过那首诗——《见或不见》,这首被误传仓央嘉措所作的情诗,实则为现代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所作,她想用来表达莲花生大师对于弟子的爱。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这一刻,我突然觉得,那种感情的表述者,像极了片中的这些朝圣的人,深沉,内敛。


片中有个部分,是朝圣的小女孩给家里亲人打电话,她蹲坐地上,与奶奶,哥哥,姐姐依次打电话,翻来覆去,也不过是那句:“我想你了,你想我吗?”


但是言语之外,却能感受到她对家人的爱,也许这个民族就是这样不善言辞,翻来覆去的词句里,却是数以倍计的,质朴深沉的爱意,对身边的人,对众生万物。


也许是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他们反而更能尊重生命,对于自然的敬畏,是生出于心,他们也痛惜生命的离去,比如老人离去那一刻的静默,但是也顺从一切的发生,以他们最朴素又庄严的仪式,与老人做最后的告别,而后继续他们的转山朝圣。


对万事万物怀有敬畏,是一个人基本的信仰。



与其说是故事创作,不如说是记录。看不到创作者矫揉造作的抒情,撕掉了我们认知里浮在面上的标签,这是最让我欣赏的地方。


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我看不到的不是沉重,而是庄重。我看不到歇斯底里,但我感受到的是在这缄默里,生命本身的强大的内力。


生命的顽强,不在于你竭尽全力对抗生活的模样,而是你知道生活是一场巨大的苦难,而仍愿意直面的决心。


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一口气。



— END —



关注民谣与诗

遇见,相似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