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子能机构建立的这座铀库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工业城市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最多可储存90吨低丰度浓缩铀,用于核电站发电燃料。
这座铀库位于苏联时期建造的乌尔巴冶炼厂内,后者成立于上世纪40年代,向苏联核武器计划提供原料。
苏联解体后,美国担心乌尔巴冶金厂存放的能制造核武器的高丰度浓缩铀外流,因而与哈萨克斯坦政府达成转移浓缩铀协议,于1994年底执行代号“蓝宝石”的秘密计划,把600公斤浓缩铀运至美国。这些铀可制造超过20枚核弹。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铀银行”定于8月投入使用。这家机构的成员可“提取”铀用于发电,90吨低丰度浓缩铀可供一座轻水核反应堆发出供一座大城市使用3年的电量。
为确保核燃料安全,“铀银行”采取严密的保卫措施。它拥有专用铁路车站和一道3.5米高的金属网围栏,密布摄像头。在外围,还有一道钢筋混凝土围墙和一道金属网围栏,都高达3米,顶端都布设带倒钩的铁丝网。“铀银行”的巡逻守护由哈萨克斯坦近卫军负责。
国际原子能机构希望这座“铀银行”能促使成员国停止自行开发铀浓缩技术或非法获取浓缩铀,从而降低核扩散风险,并且防止再次出现伊朗核问题那样的事件。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如果因“异常情况”核电站燃料供应中断,作为最后一条渠道,“铀银行”将以市场价提供浓缩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近日宣布,国家大科学装置——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这标志着EA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高11米、直径8米、重达400吨,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其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
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这一里程碑性的重要突破,表明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和未来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建设和运行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同时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核电困局”的关键在于现在核电站采用的是核裂变发电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放射物质隐患,为此采取的各项对策也都是治标不治本。而如果核聚变发电技术取得成功,首先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放射性物质,同时受控核聚变反应可在稀薄的气体中持续稳定地进行,因此它是干净且安全的。
此外,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十分丰富。据测算,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因此,中国“人造太阳”技术的突破将有助于破解“核电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