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扔書
专业分析美术史书籍,深入解读展览与拍卖,理性且深情,扔书给你讲艺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船风电网  ·  最先进的海上重吊安装船!这家公司设计 ·  20 小时前  
龙船风电网  ·  最先进的海上重吊安装船!这家公司设计 ·  20 小时前  
东方财富网  ·  突发逆转!暴力拉升超30% ·  3 天前  
东方财富网  ·  突发逆转!暴力拉升超30% ·  3 天前  
看雪学苑  ·  关于PAN-OS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扔書

齐白石在北京

扔書  · 公众号  ·  · 2024-12-17 12:16

正文

微信公众号全新改版,欢迎点击上方 “扔書”关注我们,并 “设为星标” ,更容易找到推送的新书噢。



“让我看看是谁这么成功”
今年迎来了人民艺术家齐白石160岁诞辰。齐白石,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一个艺术家的范畴,成为中国画坛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中国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代宗师,曾经也是 一位怀揣梦想、漂泊他乡的北漂者 。从湖南湘潭那片青山绿水间出发 ,背负着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他一路北上,最终在北京这片沃土上绽放出了生命中最璀璨的光芒。
▲“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齐白石在北京”特展
11月29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图片来源:北京画院公众号)
1919年,从湖南湘潭走来的齐白石正式在北京定居。从此,他的艺术生涯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北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以及在京城的诸多名流,都为齐白石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在北京,他闭门十载“衰年变法”,开创大写意花鸟画“红花墨叶”的新风格。可以说,北京见证了齐白石从一名“北漂”逐步成为“巨匠”的传奇历程。
北京画院耗时五年, 以地图志方式 ,从齐白石的自传、日记、手稿,以及相关资料、研究成果中,以问题为先导,找寻了白石老人的历史足迹。
▲打开护封,即可 跟着 白石老 人游历 旧时北平城
全书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叙事,跟随齐白石在北京的足迹,重现出20世纪京华人文的繁荣景象: 齐白石与陈师曾、梅兰芳、徐悲鸿、老舍 等文化名人的交往,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互动。
▲齐白石与梅兰芳的交游
艺术描绘与历史叙事的交织呈现,不仅让观众领略到齐白石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更让他们看到了上个世纪那些闪耀的面孔所组成的瑰丽画卷。
▲附 赠齐白石的交游圈

三大板块  呈现50余年逆袭之路

全书共分为三大板块,每个板块都紧扣齐白石在北京的艺术与生活,展现了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艺术追求和成就。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齐白石在北京》
北京画院 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637-1
开本:16开
定价:328.00元
1919年齐白石定居京华,正式开启了他的职业画家生涯。
从法源寺到观音寺,再辗转到石镫庵,初到京华的齐白石无疑是一个“ 北漂 ”。
他以书画为薪,日日笔耕不辍,“不教一日闲过也”。书画之外,幸能从同在北京的湖湘友人中得到宽慰。借助与湖湘朋友圈的交游,齐白石扩大了在北京的影响力,结识了更多文化名流,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 陈师曾 梅兰芳
▲初到北京的齐白石辗转飘零,第一站便是法源寺。
▲齐白石 砖纹若鸟稿
1919年
北京画院藏
己未年(1919)六月十八日,齐白石和弟子张伯任在法源寺中闲聊。忽然,他看到地砖上有一个磨石印留下的石浆,形状很像一只白色的鸟儿,便随手找来一张纸,用寥寥几笔,将其形描绘出来,正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鸟。他将此事记录下来,并在小鸟后背上信手写下“ 真有天然之趣 ”。
这六字足可代表齐白石艺术的核心理念。“真”是他对艺术的一份真切,“天然”体现了艺术家与自然万物的结合与融汇,“趣”深含艺术格调。呈现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是齐白石对艺术、对生活、对自然的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齐白石 山水四季屏

1919年

《山水四季屏》是齐白石“衰年变法”初期的一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时正是1919年齐白石再次北上,“三客京华”,再居法源寺之时。《山水四季屏》可以体现齐白石的山水理念:“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乎天趣。”《春》与《秋》景中,近景处的坡石与远景中的山体均以横点为笔触的皴点染而成,蓝色的远山与透过峡谷可见的蓝色天空,以画家标志性的明艳色块与笔触勾勒而成,标志着齐氏写意山水画逐步转型并走向成熟。

▲观音寺

▲齐白石 栗子荸荠图

无年款

荣宝斋藏

画中央四颗栗子饱满圆润,细细交错的线条表现出了栗子充满尖刺的外壳,浓墨和粗线条表现出肥大的叶片。画面左下部分荸荠零落分布,以浓墨勾勒轮廓。画面与小诗相映成趣。画上有一枚“一切画会无能加入”的印章。当时北平画界的两个集团各立门户,在北平的画家大多得依靠一个“画会”才能成名立身。而齐白石刻下“一切画会无能加入”的闲章,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保持着与流行风潮的距离,坚守自己的处世风格。

▲大师相会: 梅兰芳与齐白石
梅兰芳与齐白石相识后,对其工虫画钟爱有加,并 正式向齐白石拜师学画 。齐白石画名未显时,梅兰芳在雅集聚会中对齐恭敬有礼,齐白石逐渐成为梅兰芳书斋“缀玉轩”中的常客,他与京城的耆老名宿在此吟诗作画、相聚欢宴, 逐渐在北京的文人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齐白石 豆角蟋蟀

1920年

梅兰芳纪念馆藏

1920年农历九月,齐如山约齐白石前往梅兰芳的缀玉轩,当就是此画落款的“庚申九月二十日”。画面上齐白石描绘了纷乱灵动的豆荚藤蔓和叶子,红色的豆荚鲜艳夺目,画面下方的两只蟋蟀十分精细,可见齐白石用心之极。

▲变法成功
▲齐白石 朱竹(局部)
1924年
北京画院藏
在陈师曾的鼓励与指点下,年过六旬的齐白石决定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成功 完成了“衰年变法”,开创了“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风格,诗书画印自成一格
齐白石 九秋风物图
1944年
荣宝斋藏
本单元展示了齐白石在北京安居以后,致力于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的经历。他的作品在这一时期更加成熟,影响也日渐扩大。
▲安居: 跨车胡同
▲齐白石在跨车胡同画室
跨车胡同15号是齐白石来京之后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
齐白石以院中三间北屋为客厅、卧室和画屋,因北屋外檐装有铁栅栏,故北屋又称“白石铁屋”。
居此期间,齐白石在院内种植了很多瓜果花卉,每日择其生动变化入画,不仅创作题材日益广泛,画风也更为潇洒精彩。
白石画屋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求画者、交流创作的名家师友以及慕名前来的国际友人让这里热闹非凡。抗战期间,齐白石拒绝为日军作画、闭门谢客,在铁屋中用绘画讽刺日军,将民族气节体现在画中。
齐白石曾“三进三出”于北平艺专任教,这离不开其与忘年好友徐悲鸿的交往。徐悲鸿“草庐三请”齐白石到北平艺专教授中国画,并力排众议支持与推崇齐白石的绘画风格。平日里,二人互通书信、共同创作,徐悲鸿还将其画作推向欧美、出版画集,留下了许多见证其友情的艺术作品。
任教期间,齐白石也用自己的艺术魅力吸引了王雪涛、李苦禅、李可染等一批艺术名徒拜师门下,并言传身教,影响一批艺术家在他“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激励下,不断发展出全新的艺术风格。


▲齐白石 十二属图

1945年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原则”,即 不画未见之物 ,比如“鳞虫中之龙”。那么齐白石真的没有画过龙吗?其好友关蔚山曾捐献过一套《十二属图》,既然是“十二属”,当然就不能避免画龙。那么齐白石为什么又破例画龙了呢?原来关蔚山请齐白石画十二生肖,可齐白石因为其中的龙是虚构之物而加以推却,于是关蔚山请厂肆每年向齐白石求两三张画,用了四年的时间,终于集齐了一套十二生肖。

这套《十二属图》从画上的年款来看,最早的《如此千里》作于1940年,而《桃猴》则作于1944年,正如老人所言“用心四年,始集成”。而此时两人也结下了笔墨缘,成为好友。当大功告成之日,关蔚山请齐白石为之题跋,齐白石欣然题下了这段跋语,可谓艺坛佳话。齐白石也有单幅作品表现鼠、牛、虎、兔、羊、马、鸡、狗、猪,但龙 和蛇似乎仅见于此套《十二属图》中



本章回顾了齐白石在北京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享有的盛誉。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还远播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一张金色名片。

▲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

1951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绘画是静态的艺术,无法表现声音,老舍在信中提示“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通过蝌蚪联想到蛙声,的确是一个好的创意,但这样的画面虽能让人想到“蛙声”,却无法表现从“十里山泉”中传出的蛙声。白石老人放弃了“二尺小幅”,而是以四尺狭长的条幅,描绘了从高峻幽深的山谷中倾泻而出的溪流,六只蝌蚪欢快地摇着尾巴顺流而出。画面上并没有半只青蛙,可是读者却能够想象得出,蛙声正和泉水声奏着迷人的交响乐。

作为“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自始至终都祈愿着和平。他曾送作品参加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绘制《百花与和平鸽》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地域和平会议。这些举措让齐白石得到了国内与国际人士的瞩目,世界和平理事会也决定将1955年度的国际和平奖授予齐白石。
▲齐白石 和平鸽图
1953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雨儿胡同:1956年春,由于想念家人儿孙,齐白石重新搬回了跨车胡同。1957年齐白石逝世后国家曾在此筹建“齐白石纪念馆”,后成为北京画院办公地点。1986年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北京画院对原建筑进行了修复并命名为“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一路走来,齐白石从一个普通的画家变成了新中国文化事业建设和国际艺术外交的重要力量,这离不开他心中那份伟大的家国情怀。他笔耕不辍地描绘着时代,坚定不移地热爱着祖国,最终书写和见证了一个和平盛世的到来。
▲齐白石 和平万年图
1952年
中国美术馆藏
▲齐白石 荷花图(局部)
1957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 牡丹

1957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创作于1957年的《牡丹》是白石老人晚年真正解开束缚、将重彩大写意发挥到极致的经典之作。全画采用了彻底的没骨画法,仅靠浓重不一的墨点便将一丛簇拥着的牡丹再现于画面中央,抽象却传神,无“形”却生动。相比之前,此次牡丹的叶片不再完整勾勒,仅用粗放的墨线表现其叶脉走向。线条笔墨肆意潇洒,似乎被一股疾风吹向了同一个方向,表现出牡丹屹立于狂风中坚定的姿态与力量,这正是齐白石对晚年的自己和国家社会的希冀与写照。


Citywalk与大师看遍京城美景

翻开一页页泛黄的日记,循着齐白石的脚印,细数一桩桩往事。
他曾说荣宝斋的橘子最甜,陶然亭的景色甚美,法源寺的丁香明媚醉人,畹华家的牵牛花大得出奇。

▲齐白石 借山图之十七

1910年

北京画院藏

根据画面所绘内容分析,此开描绘的景致应为北京陶然亭。陶然亭得名自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句。齐白石与此地渊源颇深,早在1903年一上北京之时就曾在陶然亭登高雅集。陶然亭意象在齐白石的诗歌中多有出现,如“陶然亭上饯春早,晚钟初动夕阳收”等句,足见陶然亭一带景致令齐白石印象颇深。因赛金花葬于此地,20世纪40年代齐白石甚至一度想将自己身后埋葬之地选在陶然亭。

北京画院用5年时间,研究并绘制了“齐白石在北京”的艺术地图,制作了“齐白石带您看北京”手机应用程序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带领观众沿着白石老人的足迹重游一遍北京城。
▲点击即可观看
他在哪儿听戏?
在哪儿逛园子?
在哪儿访朋友?
又在哪儿下馆子?
......
法源寺的静谧
缀玉轩的雅致
琉璃厂的繁华
陶然亭的诗意
北平艺专的桃李满园
跨车胡同的温馨浪漫
……
通过生动的场景复原和有温度的讲述,为读者开启了认识北京的全新视角。
▲“齐白石在北京特展”现场
读者可以在法源寺的丁香树下吟一首小诗,在梅兰芳的缀玉轩前唱一段小曲,在琉璃厂的繁华街道看“民间故宫”的人来人往,在陶然亭的温柔湖畔细数秋天的落叶。
品味艺术,了解北京,与白石老人一同开启citywalk的艺术之旅!

图书设计亮点

▲著名设计师鲁明静担当整体设计,设计活泼不失文雅
▲打开护封,即为老北京地图,跟着白石老人一起去打卡吧!
▲书脊包布设计,全书可平摊阅读,体验感拉满
▲内文采用120g艺术纸,纸色柔和不反光,作品色彩还原准确,由雅昌精印。
▲附赠齐白石年表与齐白石朋友圈,便于配合查阅。
背面印制白石老人画作,可装裱欣赏。

编辑推荐

1、240余件绘画、书法、篆刻作品,并附以作品解读。从齐白石的自传、日记、手稿,以及相关资料中,一一找寻白石老人在北京的历史足迹。
2、呈现作品跨越1919年至1957年,从细笔工虫到红花墨叶,面貌多样,并配合专家解读,一本读懂齐白石。
3、北京画院领衔,诸多齐白石专家共同撰文,打造一本可读可赏亦可引人深入研究的读物。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倾情推荐!
4、白石老人住过哪里?去哪里吃饭?哪里购物?哪里听戏?哪里游玩?去过谁家拜访?这些人生轨迹如何影响了齐白石?一起在书中找到答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