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和一个人运用内在能量的方式和习惯有关。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从生物学的意义来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能量耗散体——
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足够的能量,然后又用各种方式将其耗散出去。
从能量摄入的角度看,无论一餐吃多少钱,最终都会转化若干成卡路里的热量。但能量消耗的方式却千差万别:乔布斯之所以是乔布斯,马云之所以是马云,出租车司机之所以是出租车司机,乞丐之所以是乞丐……差异全然在于每天摄入能量的分配方式和运用习惯上,“牛人”和“庸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能量运用方式的区别——
同一款IPAD,每天都充满电,每个IPAD耗电的APP是不一样的,发挥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和行为习惯是不一样的,好比大脑里装的APP是不一样的,消耗内在能量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能量消耗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结果自然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以用微信挣钱,有的人却用游戏消磨时间,还有人购物花钱…
几乎没有两个IPAD耗电的方式完全一样,也不存在两个人能量运用方式完全一样。
决定一个人能量的分配方式和运用习惯的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可以理解为人的软件系统。
日积月累的能量分配方式和运用习惯就成为性格和习惯,性格决定命运,习惯造成差异。《易》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格兰德威尔在他的著作《异类》中指出: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当然,也可以理解,失败是劣势积累的结果。每一个人的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都能折射出其内在能量运用的方式和习惯,不同的能量运用习惯造就不同的人生。
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就考察一个人的能量运用习惯。
首先,能量运用的方向:是积极还是消极?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这涉及到人的世界观、自我效能和归因习惯。
积极的人总会看到阳光的一面,把好事情归因为必然的,把坏事情归因为偶然的。消极的人则相反,认为好事情是撞上狗屎运,坏事情是必然的。
注意力在困难上,困难就越多越大,目标就越来越小,相反,注意力在目标上,困难就显得渺小,目标会越来越宏伟。胸无大志的人很容易被感性的烦恼所左右,心怀天下的人才能更加坚韧坚强。正能量的人不仅自己是积极的,而且也很乐意鼓励别人,因为积极时间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更加积极,形成正循环。负能量的人总是一副受害者的形象,用抱怨社会来为自己没尽心找借口,因为有非常合理的借口所以更加不作为,因为不作为所以更被动,因为更被动所以挫折刚更强,只能更大地抱怨,形成负循环。正循环和负循环都造成了能量的持续强化,强化久了就成为习惯。
其次,能量运用的活力:是保守还是激进?是面向过去还是面向未来?
俞敏洪在一次校园演讲中说:青春和年龄无关,和活力有关。
确实,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的思想还永葆青春,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的他生存的方式就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就像驴子拉磨一样。
从能量运用方式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量运用方式是守旧的还是激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衡量一下自己有多大程度还保持着青春?还活着?可以有个百分比。青春活力又跟人们对变化的态度有关。是喜欢变化的好奇、拥抱变化的新意、享受变化的快乐呢?还是总是沉浸在过去、期待维持当下的安稳、排斥不确定因素的危机呢?
老子讲了:柔弱者,生之徒,强壮者,死之徒。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保持生命的柔性,就会适应外界的环境,适应环境是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志。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物壮则老就是僵硬的状态,僵硬僵化就是离死亡不远了。
所以,活力和一个人运用内在能量的方式和习惯有关。
如果一个人总是用同样的模式运用自己的内在能量,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得过且过,当然缺乏活力。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能量,对外界保持不变的好奇心,总喜欢体验不一样的感觉,欣赏变化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他的生命才有活力。
第三,能量运用的目的:为自己多还是为别人多?
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然要为自己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没有完全解决自身温饱问题,甚至没有实现财富自由的时候,多数人都会优先选择运用自己的能量解决生存问题,当然力所能及的时候也会做点善事。假如你现在拥有足够多的资源,实现了财务自由,你打算如何度过你的后半生?人在青年时期多为自己的生存努力,到了中年小有成就的时候就出现了普遍的“意义危机”,即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此生为何而来?开始思考做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易经》里对事业的定义是: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事业就是要把某种便利或价值普及到全社会的工作。
我很喜欢台北市长柯文哲的说法,他在TED演讲中说:“人生应该像a的n次方。如果a大于1,a的n次方就无限大;如果a小于1,a的n次方很快就趋近于零。这意味着什么?我对社会的付出多于索取,就代表a大于1,每个人都如此,社会就会越来越好,如果每个人对社会都是索取大于付出,就代表a小于1,社会很快就会崩溃。”一个人要想成功,自己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而要想伟大,则必须要全社会感受到你的价值,成功可以自己说了算,伟大必须是社会认同才算。把自己更多的能量分配到外在,为社会付出更多,显然是更高尚的能量运用方式。
总之,每一个人内在能量运用的方式决定了人生的不同,人和人的差异是由能量运用习惯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能量运用方式,修身的目的即是持续优化自己的能量分配方式和运用习惯,使之价值更大、效率更高,当然,这里说的价值和效率都是主观意义上的。
……
8月25~27日(周五、六、日)三天,我的第三期公开课“牛师修炼训练营“,会在课程中深度融入“建构主义”与“五星教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关注“老田培训讲坛”或点击链接“田俊国公开课:牛师修炼训练营第三期”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