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胡同中的老宅,选择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新区中生活。老城区变得越来越像是老年人的城市。
那么如何让年轻人重新回到老城中生活,是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北京白塔寺大杂院在改造下面,一方面尊重院落的原始空间格局,保留以前的空间特质。另一方面,将其改造成为适合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
这是街区更新及此类建筑改造项目应循的方向。
本项目是一个位于北京二环里胡同中的传统合院建筑改造项目,院落占地约250平方米,我们将曾经的破旧杂院改造为四合院民宿。结合业态要求,试图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空间中融入新时代的居住生活方式。
面对老宅改造总是会碰到比普通改造更多的问题,针对这些痛点,北京白塔寺大杂院在改造设计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问题A. 室内面积不足
采取竖向使用空间的方法,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局部下挖地面,并拆除原有天花吊顶,利用传统建筑的屋顶空间做成 loft 格局。
问题B. 采光通风不足
几乎为每间客房都设计了屋顶天窗,大幅度增加采光效果。根据冬季采暖保温需要,天窗选用双层玻璃(平面玻璃顶使用三层中空玻璃)来降低导热效应。并在房间立面,每个客房门侧都做了开启窗的设计,辅助通风。
问题C. 采暖保温不足
除了在玻璃的使用中选取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之外,将全部室内地面铺设了地暖,作为冬季的主要采暖措施。
问题D. 隔音不足
根据房屋现状情况,为每个房间的隔墙增加隔音材料,一定程度的解决了原本的砖墙隔音差的问题。
问题E. 卫生间搭建不规范
现状院中已有院厕,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将生活污水排至市政管网。现状宫门口二条胡同中的下水管道为雨污合流设计,如此夏季难免会有气味散发。
所以,在院内建造了标准的化粪池,将所有的卫生间内污水排至化粪池,经过处理后合格达标的生活污水,沿用原有管路排至胡同内市政管道中。
这个项目的设计逻辑是在现有条件下因地制宜,着重对现状材料的发掘与再利用。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意外发现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跟随施工阶段的新的进展,设计也不断的变化发展,由此也可称为“没有逻辑的逻辑”。
比如,将建筑的木结构脱漆处理之后,露出的原本的木色干净朴素,展现出古朴的气息,于是我们就保留了木结构的本色。
在做地面基础和院内排水时,在现状地坪下约一米处挖出7块大约是清代的条石。设计师选取其中4块作为客房与院门门口的踏步石阶,重新赋予了新的功能与使命。
原有建筑的旧的窗框我们予以保留,在不同的房间中重新组织利用,处处可见这座院落旧时的生活气息。
院落与城市的关系
传统合院的建筑形式是一种较为私密的居住空间。杂院的居住特点是相对开放的,这种开放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设计师希望在这个项目中,可以实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与居住私密空间之中,建立一个可进行交流的、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间。
所以将入口处的房间设计为咖啡馆,同时为内院的民宿部分提供接待功能。
院落主入口采取向胡同开敞的设计,使廊道连同咖啡馆变成了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咖啡馆内仅有一张大桌子,民宿内的住客使用早餐时,当地的客人也可以来喝咖啡,大家一起坐在同一张桌前进行交流。
展览空间位于内院,可分时段对公众开放,也增加了院落与城市的交流。
客房与客房的关系
在传统的星级酒店中,客房部分通常统一设计为彼此封闭的环境。
设计师想要打破这种封闭的氛围,所以在房间立面设计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并将客房内看书、座谈等相对公共的功能区布置在窗边。
这样除了增加采光,不同客房的客人可以互相看到彼此,进行某种程度的交流。而在房间内侧或墙体后面,安排了就寝空间、卫生间和浴室,保证了生活的私密性。
胡同的居住环境特点,是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座合院分为6间客房,各自分室而居。设计师尽力为每个独立的房间都营造出自然环境或是赋予自然环境的体验。
1、2号房将一角的屋顶改造为玻璃屋顶,并种植绿色植物。在室内可时刻感受自然光线变化,营造室外庭院的氛围。
5、6号房分别拥有真正的室外庭院,是属于客房独享的室外空间。
院落内保留了一棵数十年的老槐树,延续了人和自然的有机关系,也维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的互动。
以往一些四合院的改造,更多注重在建筑外观的更新和建筑质量的提升。但在老街区里,在胡同中,四合院建筑的改造不应仅仅停留在外观符号性的重塑,更重要的是保留生活的体验。
项目名称:北京白塔寺胡同大杂院改造项目
项目所在地: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宫门口二条14号(北京鲁迅博物馆东180米)
项目类型:民宿
建筑师:青山周平、藤井洋子、杨雨嘉、王丹梨 /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