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向西560公里,八月的鄂尔多斯,滚烫的热浪裹着风沙。下午两点,门卫师傅眯缝着眼,为《正片》打开“矿场”的大门。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矿场”之一。大门是一道分界线,隔离了两个世界,门外是中国典型四线城市开发区景观,门内则是如黑客帝国般的科幻景象。
八个蓝顶的大厂房并列开来,数万台“矿机”闪烁着红绿相间的光在厂房内轰鸣,为这个“矿场”日以继夜地制造着数字货币比特币。这个曾经的世界最大矿场,掌握着比特币世界中约4%的算力(生产能力),在高峰时期,一年能够挖掘出超过10万枚比特币,以2017年8月最高突破3万元人民币一枚的价格计算,价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
比特币,自2009年被“中本聪”发明,根据其构建的模型,利用芯片的计算能力,在比特币系统产生的区块(block)中不断进行“哈希碰撞”,赢取记账权,从而获得系统奖励的比特币。
这一枯燥而重复的过程,在比特比行业被形象地称作“挖矿”,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职员被称为“矿工”。
在比特币运行的最初几年时间里,一台普通的笔记本电脑即可扮演“挖矿”的角色。但中国矿工的进场,将这一局面的平衡状态彻底打破,他们凭借着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专业矿机,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比特币世界算力军备竞赛,将“挖矿”的门槛提升上万倍。
普通电脑成为历史,售价上万元一台的集成电路式矿机被搬上舞台。来自中国的“比特大陆”和“嘉楠耘智”两家公司生产的矿机,行销全球,后者甚至一度欲借壳A股公司,登陆资本市场。
在攥住了比特币世界生产力之后,中国矿工们又凭借内蒙、四川和新疆等地廉价的电力成本,垄断了比特币产业链的最上游:比特币的开采。
鄂尔多斯即为典型代表。受益于鄂尔多斯储量丰富的能源和以此为基础的廉价电力成本,多家比特币大型矿场隐身于此。如同魔幻现实主义般,传统与未来,在鄂尔多斯神奇地交织在一起。
同样的代表还有四川,这里充裕的水力资源提供的电力,价格远低于使用煤炭的火电价格。为方便挖矿,诸多矿场索性就建设在水电站旁边。不过,受制于气候条件,四川的河流在每年的10月份迎来枯水期,这也意味着挖矿所需要的最重要物质基础——电力的枯竭。
如同候鸟般,这些矿场在秋季开始迁徙,内蒙、新疆等火电价格较为便宜的地区是他们的热门选择。当然,也有更偏激的,索性将矿场转移至柬埔寨、菲律宾等地,这里的河流一年四季不断流,免去了迁徙之苦,但相应地,他们需要承担不同体制和文化带来的风险。
中国矿工的故事已经魔幻般上演了4年时间,他们在深山老林、鬼城荒漠里,运用着现实世界的电力,挖掘着虚拟货币比特币。在这期间,比特币从彼时的几百元人民币每枚的价格,几经巨幅波动,上涨到如今的近3万元每枚。
而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以比特币为基础的新型融资方式ICO,创造了新一轮财富神话;以太坊、Zcash等竞争性数字货币横空出世,矿工们追随而来,更是引发了显卡的全球性断货……
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一个游离于现实之外的魔幻世界。
鄂尔多斯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