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范冰冰的新恋情,真是离了大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作为读者,你有选择和参与创作的权力 | 37号沙龙第五期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27 08:59

正文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37



37号文化沙龙是《新京报·书评周刊》会员特享的一项福利。沙龙采取微信线上分享的方式,每月一期。


 这是第5期


书评会员特享的37号文化沙龙第五期,我们邀请到作家贾行家,和我们分享读者应该有的那些权力。


从读者的权力,到阅读的姿态和价值,对读者视角深层次的剖析和思考中,我们期待,通过阅读,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能通向某种尊严。


贾行家

读者的权力

37号文化沙龙第5期


主讲人:贾行家(青年作家)


时间:2017年2月22日

20:00-21:00


读书是种可夸耀的生活姿态?


读书好像不仅仅是个行为,而是种可夸耀生活姿态。人们默认这个姿态会通向提升,而且这个姿态好像还有点儿艰难,所以显得更加崇高。


我们小时候,家长老师表面上反对金庸古龙,其实他们也不清楚那书在知识结构和文学意义上比《金光大道》《青春之歌》坏多少,只是觉得他们带来轻松甚至成瘾的阅读,严重破坏了崇高感。


但是参加相亲节目,正常嘉宾和文艺嘉宾都会说自己爱读书,没有说爱玩手游的,看来,阅读这个姿态附着的欺骗意义,还会存在下去,靠的是多数人其实不喜欢读书。阅读是件没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起码,我更喜欢一个爱修理汽车和做木工的人。我并不反智,我只是觉得阅读和智力没有必然或唯一的关联。



读者的选择权

只读经典和只读鸡汤相似


这也是读者本该是绝对和天然的权力:选择的权力。就是说,即使您选择刚才举例中,我个人对其评价很低的读物,那也是您的权力,既不高于谁,也不低于谁。


我不喜欢任何审查制度,我认为多么糟糕、多么有害的书,都不该被禁止,文明的世界里,不该有人因为出版了什么而被囚禁或烧死。即便他们是邪恶的疯子,也总该有更好的限制办法。


在阅读的选择里,即便是经典作品,也仍然如此,只是“我觉得它经典”而已。阅读关系中,读者是中心。就选择而言,很少有人只阅读经典,也没必要只阅读“经典”,按照卡尔维诺对这一问题的说法,“当今的生活不管多么愚蠢平庸,都具有一个脉络,只有置身其间,才能瞻前顾后。”阅读的重要价值是建立一种对位和纵深,只读经典,和只读流行鸡汤文学的问题,有某种相似;“不窥园”、一心向学,也和严重网瘾类似,即失去了自身的位置,丧失了这种纵深。



参与创作权:

虚构作品是读者和作者的共同游戏


读者的另一权力,是参与创作,丰富书的意义。这在虚构作品里尤其明显,友善地看,戏剧、小说,还有诗歌,都是读者和作者的共同游戏,不断丰富。


我不是很理解解构主义倾向的小说。从这个角度说,《红楼梦》原型研究是非常没有情趣的研究,好在,这类研究基本上都是扯淡,假如取得了确凿的结论,则是对这本小说的毁灭性伤害,甚至大于找到后半部,天下红迷应该得而诛之。


即使是阅读宗教经典,我也只能躺在床上翻看。距离写作的人物和环境足够远,没有利害冲突,这就是读者活在此时此刻的便利。这种距离,以及它创造出的平等,即便读物从精神上高出读者不可思议的境界,也仍然是阅读中的宝贵权力。


“下士闻道大笑”,他可以笑,他有权笑,就他而言,他的存在比道重要。一本好书,一旦不许人笑、不许人批评,也就变成了坏书,失去了书籍这一伟大发明的意义。让我看一页就喊一声万岁,那我宁可不识字。



做单纯的读者

用阅读,通向尊严


我不明白的一句话是“人丑就要多读书”,不知道它的意思是读书能够修饰气质和容貌,还是帮助你获得凭容貌不能获得的东西。有这念头的人,想要通过读书得到靠脸能换的东西,似乎不是一个单纯的读者。我更喜欢单纯的读者。


我不记得是从哪里读到的这个人生比喻,说一个人马上要坠入深渊,他抓到根藤条,但有一黑一白两只老鼠正在啃这根藤条,在绝望之际,他看见洞壁上有朵花正滴一滴蜜下来,他大喊“让我要尝尝那滴蜜。”这充满了宗教意味,黑白的自然是昼夜,短暂唯危的是生活,但这也许不是个宗教故事,因为它不只是承认了世间的快乐,而且承认了其具有尊严。


阅读,起码是某种阅读,通向这种尊严,它带来的愉悦很独特,深渊不可回避,也无损于它的平静和获得感,读者越是明确意识到这个问题,越是会选择阅读。这也是古往今来读者的权力。



书友问答


@Feiyue:读书这种艰难的姿态比起修理工、手艺人,除了自由选择作品的权力,你觉得读书这件事对读者还有哪些实质性的意义?似乎读的书越多,对这个世界越感到绝望。

 

贾行家:有一句话,应该是本雅明说的,正因为现实中充满了绝望,所以我们才感到希望。你觉得读书唤起了绝望,但我觉得唤起的是对现实的思想和发现。如果来一趟没有思想和发现,而只是获得盲目的快乐的阅读,那么这种绝望会让你感到更大的真实感。实际上,我们认为它是绝望的,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一种深度、对问题自我价值的发现,这是一种很深入的阅读体验。也是普通生活中的其他方式不太会给予我们的感受。所以我想,不管是绝望还是失望,通过读写之间的互相歧视,会将我们引入平静,甚至是平静后的愉悦。

 

@ daffy:想要老师推荐喜欢的作家和书籍,不是必读,就是推荐。

 

贾行家:我不说必读或者推荐,就说一些最近在看的书吧。最近看了几本康拉德、劳伦斯的《文明人类的罪孽》这本很早的小书(差不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书)。可以看出当时面临的问题一直拖延到今天也没有解决。看来人类都是有“拖延症”的。我一直在很慢地读罗素的哲学史,还有希罗多德的历史书,从这些出发,还读了一些近代史上很“简易”的书。比如蒋廷黻写的《中国近代史》,他实际参与政治和外交,他的视角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很独到。

 

@凤舞:林语堂说,一个人如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想问问老师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作家?对你有什么影响?

 

贾行家: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很多,这份名单很长,所以就暂不列举了。他们对我影响是建立了我的标准,为我构筑了那样一个“彼岸”。

 

@名字不知道:请问你是否认为阅读给你带来了一种理性的束缚?因为我时常觉得读得越多则更会以一种完全理智的姿态观望世界,或者说,只是以我所认为的理智,但如何打破这种束缚?

 

贾行家:有很多书并不能让你以理智的姿态观望世界。那些给你带来“理性的束缚”的书,应该是非常好的书。理智是我们能够依靠的东西,尽管人类的理性有它的限度,但依然比感性更可靠。所以如果通过阅读能够培养理性,真正的理性绝对不会妨碍你的感性,反而会教会你用更好、更纯粹的方式去表达你的感性。



《尘土》

作者:贾行家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1日

▲ 点击图片买一本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图片源自贾行家网易博客。整理张畅(新京报记者);编辑:张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红包?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美国大选 | 见信如晤 | 雾霾 | 大学考试题 | 中国式相亲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作家的脸 | 二十四节气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黄永玉 | 高房价 | 胡适 | 钱理群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少年读经 加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民国试卷


点击图片

购买定制的《阿赫马托娃诗文抄》礼盒银章版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