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知乎
作者:
王之鑫 耶鲁大学应用物理系 博士在读
这是我的劝退文。但我很不赞同当前主流的劝退理论。
我的观点是,
是否该被劝退与所处学科无关,与当前科研是否顺利无关,与智商、学习成绩、家庭收入关系不大
。但它与另一些因素强烈相关:
性格、价值观、训练环境、期待的生活方式
。劝退的反面就是适合读博士的人。
对于已经读博的童鞋,我提倡一个简单的标准:
如果在读博过程中长期感受不到精神上的幸福感,就应该认真考虑是否继续
。不急听我解释~
考虑读不读博士首先要明白博士是神马。中国一千多年来都在通过自上而下的考试选拔人才,只不过古代叫科举,“学而优则仕”;现代叫高考,“知识改变命运”。新中国学习苏联的结果是,大学本科教育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硕士、博士是本科之上更深入的专业训练。这套模式给人的印象是:本、硕、博分别对应初、中、高级三种学位,博士是比本科、硕士更高级、更重要的社会栋梁。
但是,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事情不是这样子滴。
美国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职业学院。名校本科的主要培养目标是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导者,而不仅是(实际上主要不是)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在耶鲁,本科教育的重点是 liberal art education,就是用一系列遍布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写作这些基本能力。多数学生大二结束后才会确定主修 (major),理工类要求的主修课程深度一般也略低于国内的专业要求。原因不难理解:大部分社会精英并不需要精通量子力学或希腊戏剧,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一般的读写、分析、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还有对社会的理解等。耶鲁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会选择咨询、金融、管理、创业这类收入高、社会地位高、但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那么高的职业,只有20%左右在毕业后直接深造。
深造的一条路是职业学院 (professional schools) ,例如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职业教育训练学生某项专门的职业技能(如医学、法律、工商管理......),为这个方向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另有一些本科生会申请研究生院 (graduate school)。当前,美国研究生院的硕士项目也多以职业导向为主,比如计算机、统计、工程、经济等专业的硕士,重点是学习而非研究。博士项目 (Ph.D.) 则是明显的学术导向——博士主要培养学生成为科学家或人文学者,而不是从事高收入的社会职业;博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创造新知识的研究训练,而不是学习和应用已有知识。
在计算机、电子工程这类研究与应用紧密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少企业会聘用很多博士毕业生组成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这些学科的博士生毕业后除了能在学术界工作,也容易在业界找到职位。但除此之外,大学里的大部分研究(尤其是基础学科)与实际产业的关系都不大,大部分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不能直接转化为职业竞争力。美国大学对本科、硕士和各种职业学生一般都会收取高额的学费,因为攻读这些学位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投资;但是Ph.D.项目大多都免学费且有全额的生活津贴,因为博士生最主要的身份是科研系统中的初级研究人员。读博不是一种职业投资,而更像一份有报酬的学徒工作。另外,耶鲁在录取本科生时除学习成绩外会特别在意学生的课外特长、社会工作、领导力培养等,因为在挑选谁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时,个性特长和社会资源往往比读书考试更重要;但在录取博士生时,研究能力基本是唯一标准。
总之在美国的大学中,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职业学院各司其职,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是分开的。博士不是本科和硕士的延续,它的培养目标不同,没有很多帮助学生职业发展的功能。
当前中国大学的改革主要在借鉴美国模式。国内的职场也越来越开放成熟,会更多关注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不再唯学历论。所以,现在国内的博士也在慢慢还原西方博士原本的样子,成为纯粹的学术学位,附加功能越来越少。因此,我们需要想清楚,自己究竟更想做社会精英(职业精英)还是学术精英。如果不是想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除非在极个别应用学科,不要读博士(即使在极个别应用学科也不要轻易读博士)。并且这个问题要及早想好,不要因为临近毕业对自己未来没有明确的打算就读一个“更高”的学位,再在学校多待几年。读博是少数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需要经历的特殊训练,不应该成为很多人的默认选项。
是否欣赏科学的“性格”
如果感觉自己对学术界兴趣更大,接下来我们需要认真确认这种感觉是不是真的。首先的首先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我们应该认真考虑,正直、平等、怀疑精神、创造力这些科学的“性格”对自己来说有多重要?我们是否发自内心地欣赏这样的做事方式?我们能否从中得到很强的幸福感?为此我写了另一篇回答:做科研的人自己觉得幸福吗?
科研不同于竞赛
从小就听爸妈说: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在学校里,学习好=考试成绩好,而且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排名。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像一场十几年的竞赛。除了个别的幸运儿能在真正注重素质和个性发展的家庭和学校里成长,大多数学生的根本任务其实并不是学习,甚至都不是考高分,而是努力考得比别人高。更有趣的是,这场竞争中大家追求的不是具体的好处,而更多是一种“胜者荣耀”——名校的光环、父母老师的赞扬、同龄人的仰慕、对自己未来的憧憬等等。但这种成绩崇拜的一个结果是,有很多大家眼中爱学习的好学生,其实他们最喜欢的不是知识,而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越感。
说这些不是为了批评中国的教育模式。相反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就是容易产生由好胜心而非纯粹热情驱动的优秀。迷恋优越感的“好学生”在美国名校里也不少,美国的精英教育为此也没少受到批评。一般来说,热爱竞争、求胜欲强大的人更容易有出色的事业。但据我已有的观察,仅靠好胜心很难让人长期坚持科研。
想在学术界立足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体现在对资源的占有(抢经费、抢教职、抢文章)而不是研究本身上。科研说到底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花样多,标准少。除了一些热度高、门槛低的领域(如机器学习、基因编辑、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容易出现浪潮外,大多数研究者日常面对的直接竞争都不算很大。一般来说,如果有两三个水平接近的团队用相似的方法同时瞄准一个问题,这在学术界就已经算“惊心动魄”了。科研的常态是一种略冷清的修行,一个博士生倾注几年心血研究的问题全世界可能就只有十来个人关心。即使研究有了进展,个人也不会得到很多实际的奖励。这样一种难度大、周期长、回报低的工作,难免会让长期把胜者优越感作为最大动力的人感到失望。
我建议每个人,特别是从小习惯了优胜者身份的“好学生”们,在读博前一定要想好:自己真正喜欢的究竟是科学本身,还是脱颖而出的优越感。如果是后者,读博要特别慎重。大多数的学术竞争远不如职场或法庭上的较量来得直接刺激,回报更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我们经常能见到基础极好、一直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大牛”选择离开科研,进入金融、咨询、法律、IT或创投圈。他们决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在实验室修行了几年之后,发现还是高竞争、高回报的职业更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留下来的,更多是不那么急于成功,能享受知识探险中起伏过程的人。
此外,有些童鞋虽然对科学本身兴趣不大,但还是想留在学术界,希望努力刷论文攒成就最终混个教职。我个人非常反对这样做。不说那些学术精神的大道理,这也明显对个人发展不利:在学术界脱颖而出需要极大的付出,而且机会很少。既然不喜欢科研,如果能早点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把这些精力放在职场上,多数情况都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而且既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同理,以后不想做学术,但指望把读博做个跳板为未来职业加分的想法也是不划算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是典型的非营利行业,大金字塔形的组织模式更决定了大家都看得见的成功仅属于塔尖的极少数人。在科研中只会追求成绩的人很难幸福,也很难坚持。只有有了纯粹的精神号召才能帮我们客服种种现实的压力。一旦失去了这种号召,也就不再有在学术圈长留的理由。
科学家不只是聪明人
在国内,大家总觉得做科研首先要智商过人。其实美国人民的想法也差不多。和实验室的小伙伴们出去玩,路人如果知道我们是 physicists 后的第一反应也大多是“Oh, you guys are smart”。如今我真的觉得这是一种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在真正的科研中,兴趣、耐心、毅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很多后天培养的素质都远比多一点或少一点的聪明更重要。
在中国,一直到大学本科,理工科的主要选拔方式都是做题考试。接受知识快、记忆力好、逻辑思维强的学生容易在纸上的较量中胜出,成为大家眼中的明星。但是,大多数科研和考试很不一样。理论是大量具体经验的总结和抽象,它更干净优美,容易且值得传承,是基础课的主要部分。但是如果想在已知与未知的边界有所开拓,大部分人都必须陷入各种混乱复杂的具体问题中。除了少数抽象的理论研究外,真刀真枪的科研最需要针对某一类问题非常专门具体经验和方法,而不是通用的逻辑演绎。科学家能有新的发现并不是因为有全人类最高的智商,而主要是由于他们潜心多年掌握了一些全世界只有百十来人才会的独门绝技。这些前沿小众的经验很少会被系统总结,我们只能在实验室里面对具体问题一点点积累。这个过程通常漫长而枯燥,伴随着无数的失败和重复,入门需要五六年(一个博士),精通可能需要一二十年甚至半辈子。而且这个过程不会因为谁“才思敏捷”就变得轻松很多。据我这两年的观察,在实验室中进步最快的一般是最善于在真实世界中观察、思考,擅长理解和解决具体问题,善于合作、交流的人,而这些恰恰是不少在考场上势如破竹的“好学生”的软肋。
对不同的领域来说,出文章的速率其实能挺好地反映各自的艰辛。五年发一篇文章需要经历的挫折沮丧和一年发五篇文章还是很不一样的。但无论什么样的研究背后都少不了失败。我们甚至可以说,大多数科研是一种以失败为常态的工作,决定读博前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心理准备。好几位老师都对我说过,做研究最出色的人往往都不是当初看上去最“聪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聪明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抗挫折能力不强,他们习惯了在学校里一路领先,也习惯性地要求自己的付出必须立即有很高的回报。然而,在科研日常中各种经验、凌乱以及不可避免的重复和失败面前,他们突然失去了一直以来作为成功者的快感,觉得科研混乱、无聊,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不少人都会因此离开学术,进入职场。所以,考虑是否读博时,我们也该想想自己究竟愿意为此有多大付出,愿不愿意放下架子、弄脏双手一点点积累。如果不愿意,至少应该远离实验,选择一些逻辑性强、动手少的理论研究。好消息是,做这样的理论研究(特别如果结合应用需求)眼下在学界和业界都更容易发展。
是否有好的训练环境
除了个人的主观追求,从事科研一定一定要有指导、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良好环境。期望在不好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通过自我奋斗实现逆袭是不现实的,因为传承、交流在现代科研中扮演的作用根本不是天赋或自我奋斗可以取代的。盯着历史中的少数特例也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没有理由期待特例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关于这个问题,我两年前刚读博士的时候写过一个有点青涩的回答:科学研究中“天赋”和“后天训练”哪个更重要
有人觉得我说训练重于天赋是在播撒科研面前人人平等的鸡汤,其实根本不是。相反,我认为人与人最大的不平等就是成长环境的差异。这不仅在学术界,放到更广的社会中都基本适用。从小到大,是我们身边的环境更多地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获得好的成长环境,要么依靠父辈、祖辈甚至更早的积累,要么只能用过人的付出尽量争取进入更好环境的机会。有人说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该读博士,但我并不认为是钱的问题。事实也不是这样,而是在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走上学术之路。我不知道我们实验室的美国同学们有谁出自富豪之家,但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受过非常好的教育,很多都有博士学位,从事科研或技术创新工作。他们中好几个七八岁就开始拆装电学仪表,有的四五岁就听爸爸讲核反应堆,有的五年级就一年能看一百多本书,有的七岁照顾弟弟的时候就给小朋友讲光学(小朋友好可怜)...... 对他们来说,研究从小就是一种习惯。而相比之下我则是从祖国西北的普通家庭一路跌跌撞撞到了纽黑文,虽然现在和他们做了同学,其实在素养、早期基础的很多方面都明显不如他们。说这些一方面是想强调环境的重要,另一方面也是想说,任何人眼中都有一群基础远比自己好的人,起步晚并不是放弃的理由,关键是要能身处有助于自己接近梦想的环境里。如果想趁年轻多折腾几年,挑战一下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事情,结果很可能也并不太糟。
能否接受科研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最后,不管其他条件多么合适,做学术的年轻人总逃不过下面几个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