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城公安  ·  以借钱为由诈骗,涉案金额200万 ·  2 天前  
南城公安  ·  以借钱为由诈骗,涉案金额200万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知乎高赞:为什么“穷不过3代,富不过3代”?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19-11-29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穷不过3代,富不过3代”。
这话估计你多少都有听过,可能是长辈告诉你的,可能是网络上看到的。我一直以来对这说法也很好奇,但它顶多算个说法,并不是现象。
更有意思的,我觉得是说这句话的心态,它比问题本身更耐人寻味
——就就

作者 | 临公子
来源 | 临公子的后花园 (ID:hi-lingongzi)

01
穷不过三代,
可能只是个愿望

有一部很著名的英国 BBC 纪录片叫《人生七年》 (《56UP》) ,团队对 14 位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7年记录一次,从 7 岁一直到 56 岁。


结果是: 只有 1 个穷人实现了翻盘,其他的人依然生活在底层社会



网络上有很多故事:


  • 农家子弟奋斗了 18 年,才取得和大都市同龄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权利;
  • 穷学生靠助学贷款艰难完成学业,却难以在一线城市维持生活;
  • 21 岁女孩北京拆迁获 11 套房,从此衣食无忧。


逆袭确实不易,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通道也从未关闭。


真正让「穷」变成不可逆转的,是一个人没有能力在后续漫长的道路上,降低它对自己的负面作用


过于强调原生家庭、强调穷困对其影响,是比穷本身更加消磨意志的事。


我大学时期,班上有位家境不太好的同学 K。他的自卑,几乎无处不在地体现在每个琐碎细节。


有一次期末考后班级聚餐,大家商量时提了几个地点吃饭,K 估计是觉得费用过高,一开始默不作声,突然说了句:


“我们农村人没啥钱参加这种活动。”


所有人面面相觑,场面一度尴尬得快要凝固。最后还是班长打圆场说,没事没事,可以换个更便宜的地方。


K 听完就一个人走出了教室。


平心而论,K 非常吃苦耐劳,只是他过于频繁地感慨社会不公。毕业后也经常在群里说,公司谁谁靠关系入司、谁谁又通过什么关系拿到晋升名额。


K 谈过一任女友,对方收入比他高不少,家境也不错,没交往多久他就要求女友结婚后必须辞职当家庭主妇。分手后,K 在朋友圈淡淡地发了句: 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


前阵子 K 依然在抱怨,农村人在城市买房的种种艰辛。全然没看到,不少当初家境平平的同学已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安居乐业。


为什么说“穷不过三代”?


无法摆脱穷困的人 ,一代比一代穷,假如穷到连娶媳妇都困难,自然没有第四代了。


有能力摆脱穷困的人 ,他们不会处处强调阶层对自身的影响,而是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改变现状。


他们不会把“穷不过三代”当做安慰,更不会把它当做消极处世的借口。


02
富不过三代,
可能是个警示


我在 B 站上关注了一个视频 up 主,她在美国长大,然后回到北京做主持人。


家境不错的她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从外表到思想都非常出众,遇到从事金融行业、同样优秀的老公后,顺理成章地建立家庭。


可想而知,他们未来的孩子大概率也是很优秀的。


这个世界上的富二代大致分为两种。


第 1 种 ,躺在父辈打拼的财富上好逸恶劳,三两下把家底败光,生生断送了老天塞给他的一副好牌。


第 2 种 ,拥有令人羡慕的起跑线,不仅站得高,而且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可让其飞得更远。


不管哪一种,「富 X 代」的标签都将逐渐消褪


尤其是第 2 种。


电影《1942》里,老东家的家产被人抢光后,在逃荒路上说:只要我们逃到陕西就好办了。 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 10 年,我还是东家。



许多富人真正富的不是拥有多少钱,而是变富的能力


他们恰恰会用“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来警醒自己,不要过分在意眼前的财富。


03


有个叫《极限挑战》的综艺节目,其中一期说的是起跑线。


节目组来到上海某所中学,在高考冲刺100天的誓师大会上将同学们都请到操场上,准备进行一场特殊赛跑。


他们的起跑线,是由6个问题组成的:


  • 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
  • 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 父母是否持续让你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
  • 你曾经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 父母是否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
  • 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


6 个问题后,原本整齐的队伍不规则地拉开了好大一截距离。



这一幕残酷又现实。起跑线既决定了起点,又影响了终点。


但黄磊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比赛,都是短跑。 可人生是场马拉松,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场马拉松,是由起跑好坏决定的。


前面那几步,在漫长的人生中,不过是最小最小的一毫米。”


你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慢慢扭转劣势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穷人跨越阶层有多难?


在我看来,这问题的关键并不是「难」, 而是你如何定义「跨越阶级」这 4 个字。


你要是非得对标王思聪,岂止难啊,这简直叫行为艺术了好么?


但如果是想踏踏实实改变一辈子穷苦的命运,这并非遥不可及的事。


比如我的舍友。


她是非常普通的农村子弟,家中大姐,还有两个弟弟。父母是都没怎么念过书的庄稼人,母亲 18 岁就生下她。舍友的名字还是 7 岁上小学报名前,她翻着新华字典给自己取的。


幸运的是,父母没有重男轻女,拼尽全力让她读书。


她大学申请助学贷款、同时打着3份工。毕业后留在省会城市工作,出资让两个弟弟也上了大学。几年后与交往多年的同学结婚、买房,如今已是二宝妈妈。



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跨越阶级之类的问题,想的只有3点:


1、努力读书找到好工作;
2、努力挣钱让弟弟们上学;
3、努力在大城市扎根,让家人过得更好。


她一点一滴地付出和经营,让愿望不知不觉地全部实现。


可以说,改变了他们家族未来的命运。


04


郝景芳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里,将社会划分成三个阶层,分享 48 小时。一个空间的人醒来,另外两个空间的人就要休眠。最低等空间只能夜晚出现。


三个空间严禁来往。


有时想想挺庆幸,我们这个年代真的拥有太多机会。


穷与富之间,并不是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阶级流动的潮汐,并不是朝着单一方向。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阶层。你看《动物世界》不也经常出现群体里的地位高低之分对吧?


可怕的从来不是阶层分化,而是阶层固化


曾看过一份案例数据,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过去 40 年里,真正实现收入增长和阶层跨域,跳出父母阶层的,只有不到 1/3。


有 16% 的人,收入比父母在同样年龄时更少。


这几年常常听人抱怨,竞争太大、压力太大。


但换个角度,恰恰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发展速度快+竞争大,才给了每个人前所未有的机会,不是么?


对普通人来讲,大可不必拿着放大镜定义穷富、划清阶级。变化无处不在,唯有向前跑,才会触碰到那把金钥匙。


——END——


本文作者: 临公子,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多家金融理财/职场平台特邀作者,一枚理性爱财的工科产品汪。


你认同“穷不过3代,富不过3代”这句话吗?
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