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1985年,已通过AACSB、EQUIS和AMBA三大国际认证。以“融汇中西管理智慧,培养创业创新精神,践行服务社会责任,作育商界管理精英”为使命。打造中国商界黄埔军校,我们愿与您携手并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能源汽车评论  ·  誓死不国产的“日系车之王”,16年后终于低头了? ·  6 小时前  
新能源汽车评论  ·  誓死不国产的“日系车之王”,16年后终于低头了? ·  6 小时前  
重庆之声  ·  新规丨正式实施!驾驶证申领政策有变 ·  昨天  
汽车金融大全APP  ·  抵押解押上牌过户,全国可做 ·  昨天  
有车以后  ·  智驾必须有激光雷达?除非开的是阿维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名家圆桌谈 | 张书军: 从疫情断裂带中恢复商业活力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 公众号  ·  · 2020-02-13 12:45

正文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乱了稳定的经济社会节奏,很多原本流畅的流程似乎一下子卡壳甚至断裂。顶级专家认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还是生命支持”,让我们认识到医学技术的局限性;行政部门在信息发布、疫情防控和医疗支持等方面的表现让政府认识到治理能力尚有提升空间;诸多商业活动的短期停摆让企业认识到备份资源和灵活驾驭的重要性。

这类卡壳或断裂看似不过使生活、工作与商业中的短期表面“失衡”,但深层次却折射出专业能力、治理能力和市场能力的供给不足或结构性矛盾。从断裂的痛点与矛盾点中寻找方案可能是化危为机的一种应对手段,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创业创新机会。
创业是关于找寻与开发商业机会的活动,一般来说,大体存在三类机会来源:(1)有供给,有需求,但两者未能对接;(2)有供给,无需求;或者无供给,有需求;(3)无供给,无需求,主动的创造供给以进一步创造需求。结合此次疫情,从历史经验和管理不确定性的逻辑看,开发上述三类蕴含在断裂带中的机会,进一步提升医学专业能力、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市场组织能力,是未雨绸缪、亡羊补牢、防范与应对类似疫情的重要手段,也是恢复商业与创业活力的可能路径。
第一类机会就是理解前车之鉴基础上跟着干,寻找商业活动在跨区域、跨市场、跨时空中的套利机会。 例如,国内外在抗击SARS、埃博拉、寨卡等疫情后,由于政府增加的国家战略储备(口罩、呼吸机、药品等)对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需求,对新疫苗的研发、生产与储备也培育出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对新型医疗服务(如医疗保险、接种疫苗)的需求也促使相关领域出现了新的商业机会,这些已经成熟的经验和已经发生的事实,在以后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可能都会重复,我们不需要太多的重复发明,循例接着做就好,这可能是资本市场上诸多投资者遵循的一个逻辑,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组织不妨也可以参考。
第二类机会需要我们要么面对疫情中暴露出的供给痛点(或缺乏供给),要么面对“无效”供给(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匹配),努力补足短板。 例如,缺特效药是导致疫情无法快速被遏制的原因之一,对新药的研发成为专业领域企业的重要机遇。在医学与相关垂直领域(如抗病毒药物、负压救护车等)开展创新性的研发活动,借助创新创业提升专业能力,铺垫从未来不确定性中获益的机会不同忽视。例如,被誉为抗流感病毒的“神药”奥司他韦曾一度被国外厂商所垄断,2005年H5N1禽流感在国内开始流行时我国政府紧急接洽国外制药公司,被告知4年以后才能供货,没有特效药就意味着没有医学上的专业权力,无法纠正公共卫生市场上的失衡。在此特殊时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SARS疫情后启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磷酸奥司他韦”恰好完成全部临床前工作,一举完成战略储备任务。另据报道,2009年H1N1病毒再次来袭时,军事医学研究院仅用135天就完成了2600万人份的国家储备任务,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57亿元,至今已占据我国近80%的市场份额。
第三类机会在本质上与疫情无关,但疫情会加速其开发。 创业创新活动不是受市场驱动的,而是透过创业者主动的行动来驱动市场,机会属性本质上是无中生有式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抗击疫情中出现的种种创新活动(如供应链中的无人配送、大数据支持下的疫情防控、5G赋能下的协作医疗与监测)的应用场景并非为防控疫情量身定做,其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此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型创业的力量,在长远商业向善的竞争中,这类创业无疑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教授简介

张书军,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创业与资本市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经济与管理学领域的专著、译著与教材6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