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班29名毕业生,14人毕业后将赴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安娜堡大学、帝国理工等世界著名高校深造;14人将进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名校深造,其中13人免试录取;1人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签约一家科技公司。4年间,这个班超过70%的同学在国内外各类课外科技竞赛中获奖(如MCM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CAN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超过30%的同学担任校院级各类社团的主席。
但事实上,这个班在4年前入学时,因为超过三成的学生享受了自主招生的相关优惠政策,所以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突出。
这个班,就是天津大学精仪学院2013级工程科学实验班。单纯从学习成绩来看,这个班前3年的平均成绩85.84,远高于其他班。实现成绩的逆袭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经过了4年的大学学习,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子”。
这个班选拔不重高分重“兴趣”
这29人,是天津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2011年底,天津大学精仪学院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2013年9月,第一届“工程科学实验班”正式开始运行。
按照最初的设想,这个班面向仪器科学、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培养“具有深厚数理基础和人文素养,善于从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能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的,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全球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实验班实行的是多层面选拔组班制,不只看“分数”,还看对工程科学是否有兴趣,是否有潜质。生源主要来源有三部分:工程科学夏令营选拔;自主招生合格考生中具有学科特长优秀学生;当年考入精仪学院新生中学科特长明显的学生。
班长许明智即是在高中参加工程科学夏令营表现优异并得以进入该班的,当初他的高考分数低于当年天津大学在当地最低提档线2分。这个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还参加过国际机器人比赛的小伙子,中学时只是单纯地觉得自己喜欢工科。经过了4年的学习,他对自己的未来也更明确——进入国际科研咨询行业。大四时便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毕设的他,毕业后也将赴哥大继续深造。
罗锐则是在入校后的再次选拔中获得优胜进入了工程科学实验班。这个大四同样在海外名校做毕设的同学却放弃了海外深造的机会而选择了去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四年的学习经历,让罗锐不仅见识了许多“大牛”的科学家,也让她体验到了“做科研,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她也为自己未来的科研选定了方向:微机电系统。
“分流”压力大但却是最活跃班级
按照培养方案,学校为这个班量身定制适合工科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并依照国际先进大学工程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英语课程、工程导论课程、基础课授课方式等改革。学校对这个班采取“3+1”的培养方案,校内学习3年,国外学习或企业实践1年。在去年9月,2013级工科班中,20人前往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在内的海外著名高校进行毕设,9人前往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实习。
“大一的时候,我们就要学40多个学分,比学院其他班都要多很多。”罗锐说,不仅学的课程多,这个班的学生还要修一些跨专业的课程,“许多课都是和物理、数学系的同学一起上的。”罗锐说,作为实验班的学生,他们学《英文沟通与写作》,替代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核心课程全英文授课;《经典力学》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科技文明史》、《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中文沟通与写作》、《世界文明与跨文化沟通》等工程科学类通识课程等几乎都是针对他们班的“定制课程”,请的也是全校各院系的老师来讲。而期末考试也大多是以真刀实枪地做项目的形式进行,很少有传统的考试类型。许明智说,“这样的考核形式,让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学’、‘需要学什么’、怎么才能学好’,以及将来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这几个问题。”
不仅课程体系是个性化的,学生们还可以在学院内部自由选择毕业时的专业,这也给同学们更多的选择权。
但这个班的同学学习压力却非常大,因为这个班实行竞争性分流机制。每年根据学生成长状况、个人兴趣进行分流,其他专业优秀学生可以申请进入该班,不适应该培养过程的学生分流至学院其他专业。这个班最开始有36人,但毕业时却是29人。
但这个班却是最活跃的。“最明显的就是课堂氛围,我们和老师的互动最频繁,听不懂的时候我们甚至会要求老师‘重讲’。有时候开什么课程,‘领导’也会和我们商量着来。”但课下,这个班的同学习惯于组成几个小团队,进行“抱团”刻苦地学习。
此外,这个班实行“全员导师制”,29名同学在成为班级伊始,便会拥有自己的一位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发展方向。“我的学术导师是学院的吴斌老师,我们互相加了微信,有需要的时候随时会交流。”罗锐说,导师给予每位同学的指导不仅是学业上的,也是未来人生道路上的。这样的培养过程,也让这个班的同学在毕业后尽管选择了不同的学术方向,但大家对自己的目标和未来规划都比较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