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NE文艺生活
ONE·文艺生活,每天都将在这里为您推荐一篇文章。它或许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也可能是一个观点、一种态度。我们希望这里会成为「一个」App和您文艺生活的延伸——文艺路上,有你不孤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indle电子书库  ·  汉王N10Pro还是掌阅SmartX3Pro ... ·  4 天前  
青年文摘  ·  跟情绪稳定的人在一起,有多重要 ·  3 天前  
青年文摘  ·  爸妈眼中的宝贝 VS 我眼中的宝贝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ONE文艺生活

你为什么把那些朋友圈状态,设成了“仅自己可见”?

ONE文艺生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6-16 20:15

正文

有时我们怕别人看不懂自己,有时又怕别人看穿自己,时常在这两种怕中间来回摆荡。

就在前几天,Instagram上线了个新功能,叫做Archive,存档。


用户可以选择把有些照片,收到一个只有自己能看见的文件夹。万一哪天你又想重新发出这张照片,可以再选择“在个人主页显示”。


美国人还是不如中国人鸡贼,这不就是我们微信早就有的功能:“仅自己可见”吗?


可是,那些已经发出的内容,如果真的觉得羞耻,干吗不直接删了?


张爱玲讲自己写《小团圆》,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我们总是生怕别人知道,又生怕别人不知道。


这大致可以总结那个纠结的过程:我们精心发了朋友圈,后来又想删掉,最后选择了“仅自己可见”……



1


同事小天天最近的一条微信,就是仅自己可见。不是什么前女友的照片,而是一辆儿时的小汽车。


他上周末收拾家时看到一个纸箱,打开一看,里面有他小学的校服,几本教科书和破文具,还有那十几年前风靡一时的掌上赛车。


如果不是打开这个箱子他都忘了这童年的回忆了。他兴奋地给小汽车做了一组摆拍,决定上传朋友圈。斟酌良久,编了一句故作沉稳的图说:一个陈年伙伴。


本以为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可是到了晚上却只有10个赞。他把小赛车调成了私密照片。



我们渴望被认同,被赞赏,如果没有,就会感觉受伤。


但我们又不想删除,因为,那可是我童年的小汽车呀!



2


我的闺蜜芃芃,最近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是上个月去美术馆看展后发的九宫格。


她很少发朋友圈,但在美术馆看到的几幅画很有趣,就迅速地发出了。图说:我在上海最喜欢的地方。


过了两天,她一琢磨,觉得不妥,就把这条朋友圈设为仅自己可见了。“我不希望一个新加我的人,看到这个,会觉得我是装逼的文艺青年。我要绷住自己的人设。”


朋友圈的英文名称是Moments,也就是,和朋友们分享有趣的“瞬间”。但它固定在那里,实际上成了你的名片。一个刚刚认识你的人扫了你的二维码,开始翻看你的朋友圈。这时,你的朋友圈,完美展示了你的人设。


然而分享瞬间和展现人设,这两种功能时常冲突,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仅自己可见。



3


在朋友圈这个自己的地盘,我们想让自己文艺、逗比、话痨,还是高冷,统统由我们自己说了算。但究竟怎样设定,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标尺。


我同事开春几乎每过半年,就会把一批朋友圈里的老照片设为私密照片。比如,她在大学里顶着杀马特发型的自拍。


“一个人一加你,就能看到你的大半辈子,太吓人了。”开春说,“留几条,让大家看到我有朋友圈,有几丝生活气息,这就够了。”


一个未经筛选的朋友圈是本档案,里面有光鲜的成绩,更有不堪回首的过去。而有了“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就是份精心编写的简历。


开春的朋友潇潇,就把过去大部分的朋友圈都私了,只留下:入学、毕业典礼、第一份工作、第一次领薪水。


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成为我们的微信好友,没必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过去,只要知道,我一直很厉害就好。



4


我的朋友“静安区杨千嬅”,在一张照片上,充分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超强的年轻人,会有怎样起伏不定的心路历程。


那张照片,是去年她在活动上遇到老罗时的自拍合影。


老罗是她一直以来的精神偶像,那天她正好用了锤子手机。她迅速在朋友圈发出了一条状态▼




评论和点赞不少。很好。


但过了一阵子,静安杨再看自己的朋友圈,突然觉得这照片里,自己有点丑。于是,她把照片私了。


又过了一会儿,她再次翻看这条朋友圈,“其实拍得也不太难看嘛,而且很幽默啊”,她跟自己说。设为公开照片。


再过一阵子,她又想了想,好歹自己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怎么搞得跟自己只见过老罗一样,也是low。又私了。


前不久,锤子手机发布会,她看老罗的视频,不免感叹:毕竟老罗也老了,于是又念叨起这张照片。她又想有老罗的段子陪伴的苦读时光,怎么着也是难以磨灭的一段回忆,和难以磨灭的一代偶像。她又把照片放了出来。


我懂她,有时我们怕别人看不懂我们,有时又怕别人看穿我们,我们时常在这两种怕中间来回摆荡。



5


我只是随手调了个查,就发现,10个人里面起码有8个是在用“仅自己可见”。


只能说,产品研发团队洞察人心。比如Instagram,之前还推出了“快拍”功能,和Snapchat的My Story功能一样,让用户发送图片和视频,24小时后自动销毁。


可是它们还是不如“存档” 和“仅自己可见”戳中人心。毕竟,我们还是想记录自己的过去。


它们就像一道安全阀,安抚社交媒体时代,缺乏不安全感的我们。


公开的朋友圈,是我们想成为的自己;删掉的那些,则是我们嫌弃的自己。而那些仅自己可见的,是有点瑕疵的自己。它们提醒我们,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谁。


不过刚刚,我朋友陆子野,又给我提供了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思路——他把朋友圈当作最安全的云存储。


他有女朋友,女性朋友也不少。有次和一个女性朋友出去玩儿,拍了很多照片,怕女朋友看了不高兴,于是直接上传朋友圈,仅自己可见,然后把相册删干净。


难道朋友圈比相册安全?“是啊,女朋友要碰手机,顶多让碰相册。要碰聊天软件,除非天打五雷轰。”


我于是默默拿起了手机,翻开朋友圈,开始想,哪些状态应该设为仅自己可见。


一个征集

你的哪些朋友圈状态,是“仅自己可见”?

请截图,并且把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

照例,选中的读者有礼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