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捕猎时,最难的并不是给予猎物致命一击,而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前进至猎物身边。特种作战也同此理。纵览世界各国军队,真正称得起“王牌”的特种部队,必然在远程投放方面独树一帜。本文剖析了两个经典战例,为读者回放世界著名特种部队上演过的生死奔袭。
震惊世界的8000公里
从西奈半岛向东南,穿过红海,在红海与亚丁湾交界的吉布提折向西南,登陆非洲大陆,穿越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的领空,俯瞰壮观的东非大裂谷,沿茂密的山岳丛林向西南飞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紧接着一个漂亮的急转,直插西北方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不远处的维多利亚湖还在夜色下隐隐地泛着波光。53分钟后,从恩德培机场起飞,向东南方经内罗毕飞入印度洋,绕过索马里半岛,穿越红海,返回西奈半岛。全程,8000公里!
这并非一次轻松的旅行,而是一次震惊世界的远程奔袭。
奔袭背景。1976年6月27日,4名武装分子劫持了一架从特拉维夫飞往巴黎的法航“空中客车”,飞机辗转降落在非洲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劫机者占领了候机大厅,以242名乘客(其中以色列籍83人)和12名机组成员为人质,胁迫以色列政府释放羁押在以色列、西德、肯尼亚、瑞士和法国的53名在押人员。7月1日下午1点,劫机者释放了大部分人质,将94名乘客(其中大多数为以色列人)和机组成员扣留。至此,这起劫机事件针对以色列已经非常明朗了。
劫机事件发生后,以色列就做了A、B两套方案,其中B方案就是采取军事行动,动用特种部队,强行解救被扣人质。然而,对于以色列特种部队来说,解救人质面临着重重困难:时间紧迫、人质数量众多、劫机者得到了乌干达总统阿明及其武装部队的支持等等,而最严重的难题是——以色列距离乌干达恩德培机场有4000多公里,并且沿途经过的大多是敌视以色列的国家,特种部队要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由乌干达武装部队守卫的恩德培机场,几乎是天方夜谭。
机型选择。以色列特种部队设想了多套远程投放方案:使用C-130“大力神”军用运输机机降突击分队;突击分队搭乘直升机进行夜袭;突击分队搭乘运输机在恩德培机场上空伞降。方案一个个提出,又被一个个否定。恩德培机场可供降落的跑道只有200多米,C-130正常的起飞滑跑距离是1091米,着陆距离是1478米,在如此短的距离上完成降落滑跑是难以想象的。以色列当时装备的CH-53A运输直升机,虽然能够空中加油飞行,但最大速度不到300公里/小时,以这个速度对4000多公里外的目标发动突袭,显然是太慢了。使用C-130伞降突击分队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部队降落后,需要一段时间收拢集结,很难达到奇袭的效果。
行动未开始,便几乎陷入了绝境。经过特战专家的再三考虑,最终决定:使用C-130运输机在恩德培机场强行降落。这个计划看起来有些疯狂,然而它却是三个方案中唯一有一线希望的,直升机夜袭和伞降突击分队两个方案的缺点都是无法弥补的。
以色列装备的C-130E/H可以加挂副油箱,航程较远,并且可以空中加油。C-130的货舱十分宽大,战斗中需要用作战场机动和火力突击的无后坐力炮吉普车、装甲输送车、伪装成阿明总统坐车的奔驰轿车等装备,都可以装下。飞机着陆后,作战车辆可以从机尾舱门踏板迅速驶出,投入战斗。不过,恩德培机场可用跑道距离不足却非常棘手。以军飞行员模拟恩德培机场的跑道,进行了强化训练。为了在尽可能短的距离内飞起来,飞行员把副翼全部放下,将四台发动机开到最大,同时打开机尾两侧的八个火箭助推器,然后突然松开刹车,使飞机如同直升机一般冲向天空。降落更加疯狂。飞行员关闭了三台发动机,驾驶着这个70多吨重的庞然大物,单发大角度砸向跑道。从地面看,机翼弯曲得几乎要折断了,不过飞机竟然神话般的在210米处停了下来,而且由于降落时只使用一台发动机,C-130的降落噪音大大降低。整个强行起降的过程非常刺激,以至以色列军队参谋长古尔都感到提心吊胆。以色列官兵不无自豪:“敢这么干,要么是疯子,要么是我们以色列飞行员!”
人员遴选。参与这次行动的突击队员,主要来自第35空降旅和“戈兰尼”旅。作为以色列特种部队的队员,这些战士的军事素质和强烈的求战欲望毋庸置疑,而从奔袭的角度考虑,重点在于突击部队的规模和任务分组。
突击分队的宗旨是精悍强干。确定突击部队规模,首先要确保其兵力能够完成任务。行动中,突击部队必须同时完成三项任务:突击候机楼,控制劫机者并解救人质;压制乌干达守备部队,摧毁机场的雷达和米格歼击机,以防后患;同时,还必须抽出一部分队员守卫座机,准备接应前两批部队。
从机型方面考虑,在不需要伞降的情况下,一架C-130可以搭乘92名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员。情报显示,当时被劫机者扣押的人质共有106名,而在返程途中,突击队员和人质很可能出现伤员,因此要在空间上打出一些富裕量。此外,突击分队的车辆装备也要纳入机上空间的计算。
从以色列奔袭乌干达,毕竟要飞行4000多公里,并且考虑到恩德培机场的实际情况,运输机群不宜过大,突击分队人数不能太多。最终,综合几方面因素,以色列特种部队确定这样的方案:突击分队分为4组,分乘4架C-130。其中第一组突击候机楼,营救人质;第二组压制乌干达部队,运送人质;第三组摧毁机场雷达和乌干达歼击机;第四组作预备队,4号机运载整个编队的补充燃油。由于运输机载力有限,被任命为营救分队指挥官的内塔尼亚胡中校优中选优,挑选了280名突击队员,很多未被选中的特战队员甚至失声痛哭。
支援分队则准备了两架波音707和两架C-130。空军司令佩莱德乘坐1号波音在空中统管全局,2号波音和一架C-130停留在内罗毕机场,分别作为重伤员抢救室和备用加油机,另一架C-130用作突击分队与以色列特拉维夫作战室的无线电联络中转机。此外,以色列空军还准备了8架配备单独加油机的F-4E歼击机为整个飞行编队护航。
航线选择。由于肯尼亚与以色列相距遥远,并且沿途均为敌对国家,因此航线的选择尤为重要。由于肯尼亚对以色列采取了合作的态度,以色列特种部队最终制订了本节开头介绍的那条迂回曲折的空中航线。为了隐蔽,编队起飞后严格沿民航路线飞行。进入红海后,为躲避阿拉伯国家巡逻艇的雷达,编队采取惊险的超低空飞行。在编队接近恩德培机场时,又遭遇了大片的积雨云,闪电就在飞机四周劈开,能见度极差。C-130编队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成功地将突击分队投送到恩德培机场的,沿途所有国家的雷达,无一发现。至今,以色列特种部队往返8000公里奔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仍然是特种部队远程投放最成功的战例。
多机种混编奔袭战俘营
毋庸置疑,特种作战注定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领域,因而美军特种部队奇袭越南山西战俘营只能算一个失败的战例。但是,美军的这次行动绝非一无是处,从远程奔袭的角度看,这次行动也堪称经典:参与行动的运输机、强击机、歼击机和直升机,从不同基地出发,完成了一次混合机型协同奔袭。
奔袭背景。越南战争期间,越军地面部队捕获了大批跳伞逃生的美军飞行员,这些人构成了越军羁押美俘的主体。美军空中技术侦察获悉,从1968年5月开始,越南山西战俘营关押的美军俘虏日益增多。他们利用晾衣服的机会,在战俘营院内的地面上摆出了一个“K”字,这是美军的联络暗号,意为“请求前来援救”。
美国当局也正为战俘事件苦恼。1970年5月,尼克松总统面对国内反战游行的队伍,承诺进行归还俘虏的谈判,并接见了俘虏们的妻子。在巴黎和谈中,越南的态度鲜明:只有美军全部撤出越南,美国战俘才能得到释放。这时,如果特种部队能发动一次突袭,将被越南关押的美军战俘抢回来,那将是美国从总统到平民都希望看到的。事有凑巧,就在1970年5月初,一直关注山西战俘营的美国空军特种部队——第1127部队,从国防情报局送来的SR-71高空侦察照片上看到了一个特殊的记号。美军情报人员分析,好像有6名美军战俘正在酝酿一个越狱计划,他们请求在山西西南13公里处的巴纬山西侧山脚下进行营救。美军情报人员判断,这些人可能是被派外出砍柴的美军俘虏。这些迹象引起了美军高层的关注,并最终决定:奇袭山西战俘营,营救美军战俘。
机型选择。山西战俘营,位于河内以西37公里处。从侦察照片上可以看出,战俘营位于红河东岸。战俘营的院子并不大,呈长方形,长57米,宽仅42米,四周是架着铁丝网的高墙。从特种作战战术角度考虑,直升机无疑是这次营救的最佳选择。但在机型的选择上,有些人建议使用UH-1H,有些人则坚持使用HH-3。
UH-1H是一型单发的小型直升机,旋翼直径14.63米。小巧的机身可以让UH-1H轻松地在战俘营院内降落。但UH-1H载员数有限,并且不具备空中加油能力。更要命的是,UH-1H性能数据标称的最大平飞速度也只有204公里,在美军后来的试验中,它跟不上用来领航的C-130。于是,支持HH-3的意见占了上风。HH-3绰号“乔利绿巨人”,是H-3的救援搜索型。它可以进行空中加油,尽管与C-130编队飞行对于HH-3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但经过强化训练,它最终可以跟上领队的C-130。HH-3面临的问题是,过长的旋翼直径使它很难在战俘营院内降落。战俘营院内的空场上,种有一些高大的树木,HH-3的旋翼无法躲开,降落极其困难。经过权衡,美军最终选择了HH-3。即便HH-3在战俘营院内降落可能要损毁旋翼,但必须这么干了。这种玩儿命的降落还被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损毁性降落。在后来的实战中,HH-3的降落比预想的还要困难,直升机无法绕开战俘营院内的大树。强行下落的过程中,HH-3的旋翼打到了树,翼片被撞飞,直升机跌落到地上,机上人员被重重地摔倒在机舱里。最终,这架HH-3无法随队返航,被突击队员炸毁在战俘营。HH-53重型运输直升机是这次营救突击的主力机型,其31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和搭载55名士兵的运载力,非常符合行动的需求,并且该机也可以进行空中加油,能够跟得上编队领航的C-130。
美军奔袭战俘营的亮点,就是采用固定翼飞机与执行突击任务的直升机混合编队飞行。为搭载突击分队的直升机编队领航的是一架C-130。由于HH-3与HH-53的巡航速度在200公里/小时,因此C-130要想与其同步,就必须把时速降到200公里左右。这是一次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飞行。C-130以200公里的时速飞行,意味着与失速只差20公里,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并且由于速度过低,C-130的多普勒雷达不能正常工作。为此,C-130加装了前视红外系统和地面应答/询问信标来导航。
支援分队选择5架A-1攻击机作为空中打击力量,但问题又随之而来。支援分队的A-1编队与突击分队的直升机编队混编飞行难度很大。A-1的速度太快,即使直升机开到极限,仍然很难跟上A-1。A-1飞行员试过在编队飞行时,以270公里的时速作“S”型机动,或是绕圈飞,以此来保持与直升机相同的前进速度。
美军在选择这次行动的飞机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安排:战前,行动部队在美国本土进行了1000多小时的飞行训练。开始行动后,训练用飞机一律封存,转而由驻泰国美军提供行动所需的飞机。美军此举意在加强保密性。
人员遴选。美军奔袭山西战俘营的突击队员,是从各空军基地募集而来的特种部队队员,特种部队专家西蒙斯上校、医生和经验丰富的军士长对每一个报名应征突击队员的人面试,最终选定103人。为了保证攻击的突然性,突击分队的103人中,只有四名军官了解计划,其他的突击队员甚至根本不清楚攻击的目标是哪里。
飞行员的选拔也至关重要。美军从埃格林航天救援与回收中心挑选飞行人员,因为那里有行动部队所需的HH-3和HH-53直升机。由于计划中需要动用5架HH-53直升机,美军还从东南亚调回了一些HH-53飞行员。
航线选择。最初,美军制订了两套奔袭山西战俘营的方案。第一套是从距离山西170公里的老挝境内用直升机投送特种部队,美国中央情报局在那里设有基地。由于地形所限,这种方案投放的兵力比较有限。第二种方案是从美军驻泰国基地起飞,使用重型运输直升机运送特种部队,但这样做需要空中加油,航程较远。经过权衡,美军舍弃了第一种方案。
为了降低A-1攻击机与直升机编队混编的难度,美军决定将突击分队和支援分队分别从泰国乌隆基地和那空拍侬基地起飞,在约定时间内,于老挝上空汇合,直升机在此完成加油,编队转向东北,直抵山西战俘营。途中,突击分队搭乘的直升机编队共奔袭550公里。抵达山西后,领航的C-130在距离战俘营5公里处拉起脱离编队,准备投放照明弹并对地火力攻击。3架HH-53分别直扑自己的预定目标,另两架担负空中支援。HH-3则在战俘营院内强行降落。五架A-1在战俘营附近空域巡弋。同时,在北部湾,美军舰载机也发动了佯攻。为了打乱越军部署,美军共出动了116架各型飞机,从7个机场和3艘航母上起飞,分别提供护航、预警、加油等各种任务,掩护行动机群。
可以说,奇袭山西战俘营的兵力投放方案是非常周密的。尽管由于情报工作失误,未能最终营救出战俘,但这次奇袭仍不失为一个经典战例。
智慧·勇气·配合
经典战例让人赞叹,从中也可看出,对于一次成功的特战部队远程投放来说,智慧、勇气与配合,缺一不可。特种部队任何一次成功的作战行动,都必然是大智大勇的结果。以色列特种部队为了避开敌方的侦察,制订了长达8000公里(往返)的迂回曲折的行动路线,并且敢于在210米的跑道上强行起降C-130,这些正是特种作战远程奔袭所需要的智慧与勇气。特战打击的目标大多是对方要害地区,要想在重兵利器的防护下,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对方要害,在实战中完成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做到出敌不意。如果还想对此有个形象的认识,几年前俄罗斯空降部队抢占普利施蒂纳机场则是一个鲜活战例。
在特种作战中,远程投放的环节仅靠特种部队本身是很难完成的。现代特种部队的远程奔袭,至少在数百公里,动辄上千公里、甚至几千公里,这就需要一流的航空兵与特种部队配合完成。从以色列奔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和美国奇袭山西战俘营都可以看出,飞行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行动的成败。在特种作战中,由于极端恶劣的条件所限,飞机往往没有正常的起降和飞行环境,飞行员要想尽一切办法,使飞机进行接近极限的超常规飞行,来满足特战环境。因此,除了具备高超扎实的飞行技术,特战奔袭成功往往还需要飞行员具备过人的想象力。
随着侦察手段和防卫技术的发展,今后的远程奔袭将难度更大,特种部队也将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