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网军事频道
凤凰网军事频道,是凤凰军事唯一官方公众号。掌握最新的防务新闻,解读最透彻的军事情报,为读者展现全方位的国防评论。领先的话题源自于独立视角,通俗的内容源自于专业精神。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千山晚报  ·  以为是糖,结果放嘴里炸了! ·  昨天  
千山晚报  ·  以为是糖,结果放嘴里炸了! ·  昨天  
国际旅游岛商报  ·  突发!美国两架飞机相撞 ·  昨天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兵器工业集团与兵器装备集团举行工作会谈 ·  5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每日囧图丨原来郑和是这样下西洋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网军事频道

帮你看懂特战战例:世界一流特种部队是如何完成远程投放的?

凤凰网军事频道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2-02 11:40

正文

虎捕猎时,最难的并不是给予猎物致命一击,而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前进至猎物身边。特种作战也同此理。纵览世界各国军队,真正称得起“王牌”的特种部队,必然在远程投放方面独树一帜。本文剖析了两个经典战例,为读者回放世界著名特种部队上演过的生死奔袭。

震惊世界的 8000 公里

从西奈半岛向东南,穿过红海,在红海与亚丁湾交界的吉布提折向西南,登陆非洲大陆,穿越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的领空,俯瞰壮观的东非大裂谷,沿茂密的山岳丛林向西南飞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紧接着一个漂亮的急转,直插西北方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不远处的维多利亚湖还在夜色下隐隐地泛着波光。 53 分钟后,从恩德培机场起飞,向东南方经内罗毕飞入印度洋,绕过索马里半岛,穿越红海,返回西奈半岛。全程, 8000 公里

这并非一次轻松的旅行,而是一次震惊世界的远程奔袭。

奔袭背景。 1976 6 27 4 名武装分子劫持了一架从特拉维夫飞往巴黎的法航“空中客车”,飞机辗转降落在非洲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劫机者占领了候机大厅,以 242 名乘客(其中以色列籍 83 人)和 12 名机组成员为人质,胁迫以色列政府释放羁押在以色列、西德、肯尼亚、瑞士和法国的 53 名在押人员。 7 1 日下午 1 ,劫机者释放了大部分人质,将 94 名乘客(其中大多数为以色列人)和机组成员扣留。至此,这起劫机事件针对以色列已经非常明朗了。

劫机事件发生后,以色列就做了 A B 两套方案,其中 B 方案就是采取军事行动,动用特种部队,强行解救被扣人质。然而,对于以色列特种部队来说,解救人质面临着重重困难:时间紧迫、人质数量众多、劫机者得到了乌干达总统阿明及其武装部队的支持等等,而最严重的难题是——以色列距离乌干达恩德培机场有 4000 多公里,并且沿途经过的大多是敌视以色列的国家,特种部队要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由乌干达武装部队守卫的恩德培机场,几乎是天方夜谭。

机型选择。以色列特种部队设想了多套远程投放方案:使用 C-130 “大力神”军用运输机机降突击分队;突击分队搭乘直升机进行夜袭;突击分队搭乘运输机在恩德培机场上空伞降。方案一个个提出,又被一个个否定。恩德培机场可供降落的跑道只有 200 多米, C-130 正常的起飞滑跑距离是 1091 ,着陆距离是 1478 ,在如此短的距离上完成降落滑跑是难以想象的。以色列当时装备的 CH-53A 运输直升机,虽然能够空中加油飞行,但最大速度不到 300 公里 / 小时,以这个速度对 4000 多公里外的目标发动突袭,显然是太慢了。使用 C-130 伞降突击分队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部队降落后,需要一段时间收拢集结,很难达到奇袭的效果。

行动未开始,便几乎陷入了绝境。经过特战专家的再三考虑,最终决定:使用 C-130 运输机在恩德培机场强行降落。这个计划看起来有些疯狂,然而它却是三个方案中唯一有一线希望的,直升机夜袭和伞降突击分队两个方案的缺点都是无法弥补的。

以色列装备的 C-130E/H 可以加挂副油箱,航程较远,并且可以空中加油。 C-130 的货舱十分宽大,战斗中需要用作战场机动和火力突击的无后坐力炮吉普车、装甲输送车、伪装成阿明总统坐车的奔驰轿车等装备,都可以装下。飞机着陆后,作战车辆可以从机尾舱门踏板迅速驶出,投入战斗。不过,恩德培机场可用跑道距离不足却非常棘手。以军飞行员模拟恩德培机场的跑道,进行了强化训练。为了在尽可能短的距离内飞起来,飞行员把副翼全部放下,将四台发动机开到最大,同时打开机尾两侧的八个火箭助推器,然后突然松开刹车,使飞机如同直升机一般冲向天空。降落更加疯狂。飞行员关闭了三台发动机,驾驶着这个 70 多吨重的庞然大物,单发大角度砸向跑道。从地面看,机翼弯曲得几乎要折断了,不过飞机竟然神话般的在 210 处停了下来,而且由于降落时只使用一台发动机, C-130 的降落噪音大大降低。整个强行起降的过程非常刺激,以至以色列军队参谋长古尔都感到提心吊胆。以色列官兵不无自豪:“敢这么干,要么是疯子,要么是我们以色列飞行员!”

人员遴选。参与这次行动的突击队员,主要来自第 35 空降旅和“戈兰尼”旅。作为以色列特种部队的队员,这些战士的军事素质和强烈的求战欲望毋庸置疑,而从奔袭的角度考虑,重点在于突击部队的规模和任务分组。

突击分队的宗旨是精悍强干。确定突击部队规模,首先要确保其兵力能够完成任务。行动中,突击部队必须同时完成三项任务:突击候机楼,控制劫机者并解救人质;压制乌干达守备部队,摧毁机场的雷达和米格歼击机,以防后患;同时,还必须抽出一部分队员守卫座机,准备接应前两批部队。

从机型方面考虑,在不需要伞降的情况下,一架 C-130 可以搭乘 92 名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员。情报显示,当时被劫机者扣押的人质共有 106 名,而在返程途中,突击队员和人质很可能出现伤员,因此要在空间上打出一些富裕量。此外,突击分队的车辆装备也要纳入机上空间的计算。

从以色列奔袭乌干达,毕竟要飞行 4000 多公里,并且考虑到恩德培机场的实际情况,运输机群不宜过大,突击分队人数不能太多。最终,综合几方面因素,以色列特种部队确定这样的方案:突击分队分为 4 组,分乘 4 C-130 。其中第一组突击候机楼,营救人质;第二组压制乌干达部队,运送人质;第三组摧毁机场雷达和乌干达歼击机;第四组作预备队, 4 号机运载整个编队的补充燃油。由于运输机载力有限,被任命为营救分队指挥官的内塔尼亚胡中校优中选优,挑选了 280 名突击队员,很多未被选中的特战队员甚至失声痛哭。

支援分队则准备了两架波音 707 和两架 C-130 。空军司令佩莱德乘坐 1 号波音在空中统管全局, 2 号波音和一架 C-130 停留在内罗毕机场,分别作为重伤员抢救室和备用加油机,另一架 C-130 用作突击分队与以色列特拉维夫作战室的无线电联络中转机。此外,以色列空军还准备了 8 架配备单独加油机的 F-4E 歼击机为整个飞行编队护航。

航线选择。由于肯尼亚与以色列相距遥远,并且沿途均为敌对国家,因此航线的选择尤为重要。由于肯尼亚对以色列采取了合作的态度,以色列特种部队最终制订了本节开头介绍的那条迂回曲折的空中航线。为了隐蔽,编队起飞后严格沿民航路线飞行。进入红海后,为躲避阿拉伯国家巡逻艇的雷达,编队采取惊险的超低空飞行。在编队接近恩德培机场时,又遭遇了大片的积雨云,闪电就在飞机四周劈开,能见度极差。 C-130 编队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成功地将突击分队投送到恩德培机场的,沿途所有国家的雷达,无一发现。至今,以色列特种部队往返 8000 公里 奔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仍然是特种部队远程投放最成功的战例。

多机种混编奔袭战俘营

毋庸置疑,特种作战注定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领域,因而美军特种部队奇袭越南山西战俘营只能算一个失败的战例。但是,美军的这次行动绝非一无是处,从远程奔袭的角度看,这次行动也堪称经典:参与行动的运输机、强击机、歼击机和直升机,从不同基地出发,完成了一次混合机型协同奔袭。

奔袭背景。越南战争期间,越军地面部队捕获了大批跳伞逃生的美军飞行员,这些人构成了越军羁押美俘的主体。美军空中技术侦察获悉,从 1968 5 月开始,越南山西战俘营关押的美军俘虏日益增多。他们利用晾衣服的机会,在战俘营院内的地面上摆出了一个“ K ”字,这是美军的联络暗号,意为“请求前来援救”。

美国当局也正为战俘事件苦恼。 1970 5 月,尼克松总统面对国内反战游行的队伍,承诺进行归还俘虏的谈判,并接见了俘虏们的妻子。在巴黎和谈中,越南的态度鲜明:只有美军全部撤出越南,美国战俘才能得到释放。这时,如果特种部队能发动一次突袭,将被越南关押的美军战俘抢回来,那将是美国从总统到平民都希望看到的。事有凑巧,就在 1970 5 月初,一直关注山西战俘营的美国空军特种部队——第 1127 部队,从国防情报局送来的 SR-71 高空侦察照片上看到了一个特殊的记号。美军情报人员分析,好像有 6 名美军战俘正在酝酿一个越狱计划,他们请求在山西西南 13 公里 处的巴纬山西侧山脚下进行营救。美军情报人员判断,这些人可能是被派外出砍柴的美军俘虏。这些迹象引起了美军高层的关注,并最终决定:奇袭山西战俘营,营救美军战俘。

机型选择。山西战俘营,位于河内以西 37 公里 处。从侦察照片上可以看出,战俘营位于红河东岸。战俘营的院子并不大,呈长方形,长 57 ,宽仅 42 ,四周是架着铁丝网的高墙。从特种作战战术角度考虑,直升机无疑是这次营救的最佳选择。但在机型的选择上,有些人建议使用 UH-1H ,有些人则坚持使用 HH-3

UH-1H 是一型单发的小型直升机,旋翼直径 14.63 。小巧的机身可以让 UH-1H 轻松地在战俘营院内降落。但 UH-1H 载员数有限,并且不具备空中加油能力。更要命的是, UH-1H 性能数据标称的最大平飞速度也只有 204 公里,在美军后来的试验中,它跟不上用来领航的 C-130 。于是,支持 HH-3 的意见占了上风。 HH-3 绰号“乔利绿巨人”,是 H-3 的救援搜索型。它可以进行空中加油,尽管与 C-130 编队飞行对于 HH-3 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但经过强化训练,它最终可以跟上领队的 C-130 HH-3 面临的问题是,过长的旋翼直径使它很难在战俘营院内降落。战俘营院内的空场上,种有一些高大的树木, HH-3 的旋翼无法躲开,降落极其困难。经过权衡,美军最终选择了 HH-3 。即便 HH-3 在战俘营院内降落可能要损毁旋翼,但必须这么干了。这种玩儿命的降落还被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损毁性降落。在后来的实战中, HH-3 的降落比预想的还要困难,直升机无法绕开战俘营院内的大树。强行下落的过程中, HH-3 的旋翼打到了树,翼片被撞飞,直升机跌落到地上,机上人员被重重地摔倒在机舱里。最终,这架 HH-3 无法随队返航,被突击队员炸毁在战俘营。 HH-53 重型运输直升机是这次营救突击的主力机型,其 31 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和搭载 55 名士兵的运载力,非常符合行动的需求,并且该机也可以进行空中加油,能够跟得上编队领航的 C-130

美军奔袭战俘营的亮点,就是采用固定翼飞机与执行突击任务的直升机混合编队飞行。为搭载突击分队的直升机编队领航的是一架 C-130 。由于 HH-3 HH-53 的巡航速度在 200 公里 / 小时,因此 C-130 要想与其同步,就必须把时速降到 200 公里 左右。这是一次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飞行。 C-130 200 公里 的时速飞行,意味着与失速只差 20 公里 ,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并且由于速度过低, C-130 的多普勒雷达不能正常工作。为此, C-130 加装了前视红外系统和地面应答 / 询问信标来导航。

支援分队选择 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