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  ·  治疗头晕,「氟桂利嗪 + ... ·  16 小时前  
医学界  ·  突发交通意外,知名三甲主任医师去世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冯骏:颈内动脉串联性病变治疗理念的进展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8-05-17 19:25

正文

由颈内动脉(ICA)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于急性重度ICA闭塞患者,支架植入术前患者的死亡率高达16%~55%,40%~60%的患者伴随严重神经障碍,只有2%~12% 的患者获得功能性的恢复。 而对于颈内动脉串联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来说,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面临巨大挑战。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的冯骏教授在2018 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论坛(VEC 2018)会议上,就颈内动脉串联性病变治疗理念的进展进行了精彩发言。

ICA串联病变

由于颈动脉狭窄病因大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特点为全身多节段同时受累。因此,部分患者颈动脉病变表现为串联病变。除了常见的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外,在其近段(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和远端也可发现病变。虽然串联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治疗难度大,风险高,并且在同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中,很难明确界定串联血管病变中的责任灶。

ICA串联病变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ICA狭窄的常见病因,血管受损后脂质堆积,炎性介质浸润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引起管腔狭窄、闭塞。破裂的斑块更易引起不同部位血管的血栓和栓塞。

颈动脉夹层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由ICA颅外段夹层引起的同侧MCA急性串联闭塞性病变常引起严重的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重残率。

ICA夹层使血管内壁形成血肿。造成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和栓塞、夹层动脉瘤等病理学改变。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动脉自身病变、外伤、感染等有关。

ICA串联病变的治疗理念

目前关于ICA串联病变,尤其是闭塞性ICA狭窄引起的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治疗,报道相对较少,样本量小,治疗方法各异,缺乏随机对照实验,所以尚未达成共识。由于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缺血卒中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上通常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狭窄造成低灌注: 当狭窄程度较高时,侧支循环不能代偿,远端血流降低,此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使血管反射性扩张,同时脑实质也会主动增加从血液中的摄氧量,以维持脑正常代谢功能。一旦这种代偿不能维持脑代谢需求,就会发生卒中。这类患者非常适合接受介入治疗。

斑块破裂引起狭窄部位血栓形成: 原位的斑块破裂后,粗糙的斑块内面、脂质核心等都是形成血栓的促进因素。这类患者可接受抗血栓、调脂等治疗,急性发病者可行溶栓治疗。

斑块部位栓子脱落造成远端栓塞: 破裂斑块内容物或斑块表面的血栓都可脱落成为栓子栓塞远端血管。这类患者发病急,可接受溶栓取栓治疗。

斑块部位小的穿支动脉闭塞: Willis环附近发出许多中央支动脉供应脑深部结构,如丘脑、基底核等,基底动脉也有穿通支供应脑干,穿支动脉起始部位病变很容易累及其开口处造成闭塞。这类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前也需要仔细检查,以免治疗后闭塞穿支动脉开口。

总 结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经典治疗方法是ASA (抗血小板+降压+他汀)治疗,但仍有较高的卒中率(10%~24%)。对于颈动脉串联病变而言,血管成形术疗效更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严格、细致的术前评估非常重要,术前评估主要包括责任动脉的狭窄程度、狭窄对侧动脉的病变程度、侧支循环状况、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或血管的反应性、脑血管的储备能力、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及凝血指标和血压水平等。手术时机选择也非常重要:一般小卒中后3~4周内进行,如果是大卒中则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谨慎选择。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一般选择自膨式支架,颅内段狭窄多选用Wingspan、Apollo支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