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记忆承载
本号抱着说相声的态度,专说实话。请带着去德云社的心态来看本号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软科 2024 ... ·  昨天  
中国教育报  ·  不同节气,我们应该读什么书?|精选 ·  4 天前  
认真想  ·  买“谷子”的乐趣在哪里? ·  1 周前  
商业周刊中文版  ·  泰晤士最新世界大学排名出炉,这两所中国高校进 ... ·  5 天前  
商业周刊中文版  ·  泰晤士最新世界大学排名出炉,这两所中国高校进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记忆承载

要让自己的付出横竖有回报,无非大小

记忆承载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10-15 07:32

正文

昨天我提到了孩子教育,很多人留言吐槽。

我在想,是不是我表达的方式,带给别人一种错觉,时间上的错觉。

你比如我讲过,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是必然发生的。

这个逻辑链条是严密的,因为机械才是最好的体力,因为算法才是最好的脑力,人既不是最好的体力,也不是最好的脑力提供者,这个趋势已经确定了。

当这件事是不可逆的时候,人类总不可能自毁文明,回到石器时代,那么最终你就会发现,大家都会参照日本。

美国也会的。

日本现在是260%,美国只有130%,美国也会去260%的,所有发达国家,都会。

等你成了发达国家你也会。

你只能这么做,唯一选。

最终你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机器+算法在生产,人类在消费,消费的钱哪儿来的?

130%,140%,150%,.......,260%,270%,280%.......

懂的都懂。

这是我描述的。

但是这个步骤,是以什么时间为尺度?是日?是周?是月?还是年?

这是影响很多人理解的地方。

如果你理解成以日为尺度,那你就会叫嚷,怎么明天和今天没有什么区别,怎么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理解成以年为尺度,明年的今天你就会发现,哦,坐标系上动了一小格,后年的今天又动了一小格。

就像学生变少了,老师难道是哪一天感受到的?

不,不是的,老师是逐年感受到的,一年一年的感受到,原来我的同行的供应量越来越多,而我的生源越来越少。

以年为尺度去感受。

你停留在一年的时间格子下,你是没感受的,因为都是这一届学生。

教育也是一样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二十多年前,我和我太太都是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那时候我们的社会观价值观是最接近的。

她毕业后就去做了老师,一直做了二十多年。

如果我今天再去和她讨论教育话题,就会发现两个人的分歧非常大。

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不同经历的影响,也是不同屁股的影响。

我的屁股决定了我对人才的看法。

她的屁股决定了她对人才的看法。

假如我是一个加工制造业的工厂主,那么我希望的人才就是听话的,要能吃苦,要能加班,不要嫌钱少,要稳定,就像董大姐说的,一模一样。

因为这就是工厂主面对的真实环境。

我企业的利润率很低,导致了我无法提供高收入;我企业的工作量很大,导致我必须要求对方能吃苦肯加班;我企业培养员工操作熟练是需要成本的,那他就得稳定;而且我是堆人力的模式,那他当然要服从管理。

看到四个要求的来源了吧?

可我不是一个工厂主,我是做日内交易的,所以我眼里的人才,他就不是这个样子。

因为这个样子的人,他解决得了董大姐的问题,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那么同样,换到我太太的视角,她眼里什么是人才?

能考上名校的是人才。

至于这个学生最后到底能不能适应社会,能不能谋生,混得好还是混得背,跟她没关系。

因为她自己也不曾混过社会呀,明白我这句话么?

我太太这个老师,她自己也没有混过一天社会呀。

她二十多年的经历都是围绕着考核,那么她对她的产品,也就是她的学生唯一能教的是什么?

就是如何通过考核。

这不是她故意要这么做,而是她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她看不见呀。

她待在一个黑匣子里,对着黑匣子里的产品,每天打标签,优良中差,优良中差。

她自己也被打着优良中差,这样的重复持续二十多年,换谁都会变成一个模子。

你让她怎么教你思考?她自己也不曾思考过呀。

或者说,她有思考,只是她是在她的模型内思考,因为出了她的模型,那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讲了三种人,如果有360行,那么还有357个类型,对于什么是人才,各有各的看法。

这360种不同的看法,合起来,就叫社会。

我忘了是谁说的,20多年前看到的一句话:不懂农村,你就不懂国内。

这是20多年后,事后去看,最深刻的一句话。

你看白鹿原,里面有这样两个剧情。

一个是白嘉轩种罂粟,卖给城里的药房,村民们纷纷种,挣了钱,开始聚众赌博,搞得原上乌烟瘴气。

另一个是村里遇荒年,白嘉轩组织修祠堂,以工代赈,于是得以度过。

这里面有着非常朴素的道理,并不是小说家编故事,北宋范仲淹曾经围绕着西湖,用过类似的方法。

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是白嘉轩,如果我不想再用修祠堂的方式来拉动消费,如果我想要按人头发钱,又不想让村民赌钱,因为这样不能拉动本村的有效产业。

俗称我想要给村民发钱,又想让他们把钱花在能够拉动我想要扶植的重点行业里,那么,我还有哪些事情,要去做。

这就是当年我在看白鹿原这本小说时想的问题。

我看白鹿原的那一年,是08年,也是我刚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

那时候我就想了很多很多。

我一边异想天开的同时,也在想,阻力在哪里。

那时候非常有意思,08年,人在国内工作,钱在国际市场上运作,同时感受着太平洋两边各自的操作。

还抽时间出来研读白鹿原,去试图理解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社会。

慢慢地,慢慢地,我的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那个时候,我就忽然明白一件事,明白一件我很小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的事儿。

我小时候读报纸,说日本有个松下幸之助,他在进入一个行业之前,动辄要去思考未来几十年。

我当时的小脑袋瓜就在想,这人有毛病吧,几十年后的事情和你当下的商业决策有什么关系。

多年后,我一直到2011年之后,才明白人家为啥那么做。

正好,当我理解了美国的市场,也理解了国内的市场,当我看懂了美国的操作,也看懂了国内的操作,也是我第一次创业,我做高管了,管理着市场部门。

我发现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其实就两点,第一点是你对这个行业的判断对不对。

别回头西天取经,你往北走,被北极熊吃了,都没见到灵山。

这不是笑话,这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场景。

那时候私下聊天,我们管理层里面岁数最大的,我们的CEO开玩笑说,咱们有两个消息,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我们有个竞争对手,比我们还提前出发了一年。

好消息是,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稍得安心。

真要是一个对手都没有,那恐怕我们把方向走错了,西天取经,我们往北走了,所以才一个人都遇不到。

大家都笑。

第二点就是介入的时间,创业这件事,提前一年是先驱,提前三年是先烈。

介入太早,别说市场没看明白,连资本也没看明白,没有后续资金注入,你很容易资金链断裂。

介入太晚,就没你什么事儿了。

这两点你把握对了,也不一定能赢,上市依然是个小概率事件。

但是,至少你的努力不白费。

明白这句话么?

上市就叫赢大的,上不了你也可以把公司卖得掉,这叫赢小的。

横竖你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无非大小。

可是这两点要是看错了,那对不起。到时候你想把公司卖掉都没门。

我今天在讲什么?

我真的在讲白鹿原么?还是在讲教育?亦或者讲创业心得?

不,我讲的仍然是那个话题,仍然是当下的经济分析,以及未来方向话题。

我相信有些人get到了,如果你能联系起那天讲八个军团的话题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