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领域区域产业集群日益壮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不断增多、实力逐步增强,有力支撑了全国各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赛迪研究院研究显示,我国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占全国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分布省份和行业不断增加,“潜力”型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众多。然而,区域和行业间分化态势显著,不少地区和行业尚无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此,应加强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监测及研判,注重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持续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多元化布局,培育更多万亿级产业集群,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万亿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区域发展
近年来,随着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牵引作用愈发显著,各地纷纷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培育建设万亿级产业集群,以期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新形势下,各地需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发挥产业基础、资源要素、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引导并促进产业集群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产业体系,培育了以能源化工、机械设备、电子信息、钢铁、汽车等为代表的多个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万亿级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促进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各地纷纷将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将产业集群培育形成多个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培育壮大万亿级产业集群过程中,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培育孵化新兴产业,通过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促进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能够科学、全面准确地衡量我国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我们依照行业分类和各地产业分类管理的惯例,将国家统计局41个工业行业合并加总为13个产业集群分类,分别是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造纸、能源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制品、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信息、医药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将细分行业营业收入加总,从而得出各地13个产业集群的总营收规模及发展特征:
(一)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不断增加,占全国工业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全国及各地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各地纷纷将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培育地区工业经济增长极、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区域产业集群得以快速发展,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竞相涌现。总体来看,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数量从2012年的13个增至2022年的19个,增加了6个;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12年的22.5%升至2022年的27.0%,提升了4.5个百分点,数量与营收占比均实现提升,对全国工业发展支撑作用愈发明显。从地区看,各地万亿级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本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多数在30%以上,成为支撑区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2022年,广东(4个)、江苏(4个)、山西(1个)3个省份万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本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8.9%、56.0%、55.2%,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创新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分布省份不断增加,但主要集中在工业大省及部分能源大省,区域分布明显分化
2012—2022年,我国拥有过万亿产业集群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5个增加至10个,除原有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外,又新增了福建、山西、内蒙古、陕西、辽宁,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宽。其中,截至2022年底,广东(4个)、江苏(4个)、浙江(3个)、山东(2个)这4个头部省份共有13个过万亿产业集群,总营收占全国工业的21.0%;拥有6个过两万亿产业集群,总营收占全国工业的14.5%,对全国工业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此外,山西、内蒙古、陕西、辽宁等地依托能源资源禀赋,于2020—2022年陆续形成能源化工领域万亿级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当地工业发展。但也需注意,当前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分布区域分化态势明显,除上述4个头部省份外,其他省(自治区)份万亿级产业集群占全国工业比重仅为6.2%;一些工业大省仍未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河南、湖北、湖南甚至尚未形成8000亿以上产业集群,区域分布明显分化。
(三)万亿级产业集群行业覆盖面和规模均有所扩大,新兴行业占比提升,但行业发展不均衡现象凸显
总体来看,截至2022年底,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涉及能源化工(8个)、机械设备(3个)、电子信息(2个)、钢铁(2个)、纺织服装(2个)、食品(1个)、汽车(1个)7个行业。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设备等行业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合计达到6个,占比为31.6%,成为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规模变化来看,与2012年相比,2022年我国营收超2万亿的产业集群仍集中在能源化工、机械设备和电子信息领域,但数量均有所增长(见表1)。能源化工由1个增至2个(山东、山西),机械设备由1个增至3个(江苏、广东、浙江),电子信息由1个增至2个(广东、江苏)。其中,广东的电子信息(4.67万亿元)、江苏的机械设备(4.18万亿元)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突破4万亿的区域产业集群,展现出强大的增长动力。但整体来看,我国能源化工领域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占比高达42.1%,然而家具、造纸、建材、有色、金属制品、医药6个行业尚未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医药行业尚无省份(自治区、直辖市)营收突破4000亿元,凸显了行业分布的不均衡状况(见表1)。
(四)“潜力”万亿级产业(5000亿-10000亿元)集群达到51个,但短期内可能成长为万亿级集群的仍主要集中在东部工业大省
总体来看,随着各地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已经成型的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之外,我国还有一批未来有“潜力”达到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总体看,2022年,我国规模达到5000亿-10000亿元的区域产业集群为51个,其中机械设备(9个)、电子信息(7个)、能源化工(7个)、食品(7个)行业数量较多(见表2)。分区域来看,51个5000亿-10000亿元的区域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18个省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为26个、15个、8个、2个,中部地区近年来重点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但14个8000亿-10000亿元的区域产业集群只分布在全国10个省份,其中江苏(3个)、广东(2个)、上海(2个)3个省份占比就达到了50%,区域分化比较明显。上海2个(机械设备、汽车)、江苏2个(纺织服装、汽车)、安徽1个(机械设备)、山东1个(机械设备)产业集群更是达到9000亿—10000亿,从相关行业和区域发展潜力看,短期内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可能性较大。
(一)加强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监测与研判,培育壮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潜在万亿级产业集群
一是加强对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潜在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常态化监测分析,重点监测区域万亿级产业和潜在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制约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的堵点、难点问题。
二是强化对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潜力万亿级产业集群运行和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组织各地产业管理部门、龙头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定期召开座谈会,分析研判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做好预警、预案措施,及时制订稳增长保障预案。
三是提前谋划能源化工、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稳增长政策的接续政策,出台支持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潜在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托产业集群推动地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二)持续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间产业集群分级和多元化发展
一是鼓励区域间加强产业合作、技术合作,建立健全区域间政府对话协商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共享补偿机制与合作约束机制,为地区间扩大产业合作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区域间产业合作培育更多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潜力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区域间产业集群均衡发展。
二是树立产业生态发展理念,完善财政、税收、土地、环保等政策,引导相关产业或产业链不同环节在优势区域合理布局,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三是鼓励各地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资源优势,推动一批具有战略性、支撑性的区域产业集群向国家级集群跃升,支持国家级产业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集群迈进。
(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并重,培育更多行业领域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一是充分利用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发展契机,推动钢铁、家具、造纸、建材、有色等传统行业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集群提质扩量。
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培育更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加快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三是加强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促进工作,定期召开新技术、新业态座谈会,加强政策评估,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打造新增长点,培育更多“潜力”万亿级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