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凤凰周刊
《凤凰周刊》凭借正直媒体人的良知与敏感,忠实记录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以海外视角,详解大陆及两岸三地重要事件,在全球华人圈内广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凤凰周刊

寻找全世界的“中国力”

香港凤凰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28 17: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此处 2017年让我们陪您走下去】


21世纪以来,全世界的中国城都在悄然变换形象。


中国城广泛分布于五大洲,普遍存在于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因此,没有一组官方数据可以尽数涵盖这种变化。不过,在工业文明和商业逻辑的包围中,它很可能和中国小镇青年眼中“沦陷的故乡”(城乡二元对立的产物)一样,变得面目全非。



格兰特大道是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地区最古老的街道。摄影/Eric MARTIN-DragonImage



现今,在古巴中国城已很少看到华人的身影,居住在这里的大部分是古巴当地人,有一些是华人的混血后代。摄影/陈阳


中国城,最早叫作唐人街。1046年,当范仲淹登上岳阳楼,抒发“去国怀乡”之情时,他眼中的家国,还未超出北宋的疆域。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已在日本和东南亚比邻而居。纳兰性德的《渌水亭杂识》说:“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大唐街”即唐人街(街,指从汉代起兴盛的商业街市。前店后坊,商住两用),是中国封建王朝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的象征。



旧金山的中国面孔比比皆是,就连楼房的外立面都画着黑头发、黄皮肤的笑脸。供图/Gaopinimages



马来西亚马六甲唐人街的一家名为“地理学家”的中餐馆。摄影/Eric MARTIN-DragonImage


唐人街变为中国城,发生在近代。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参与淘金和铁路修建的华工们发现,自己的勤勉被视为“黄祸”,遭到白人工会和美国社会的极力排斥。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颁布,华裔移民为逃避迫害被迫躲到城市边缘,从而形成了早期的中国城,英文叫作Chinatown。从此,中国城的表达,有了近现代国家概念的社会组织功能。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到争端仲裁、教育文化、行业协作,应有尽有。



墨尔本唐人街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唐人街,这里中餐馆林立,华文书店、超市、工艺品店应有尽有。供图Gaopinimages



伦敦中国城的电话亭前面,身着中国京剧武生和刀马旦扮相的演员。供图/Gaopinimages


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过四五代移民“新旧交替、东西混乱”的艰难本地化过程,伴随着新技术移民和留学潮的出现,最近20年,华裔群体纷纷离开中国城,以官员、商人、律师、医生、教授和科学家等身份,积极融入所在国的主流社会:马来西亚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拥有百万党员,美国出现首位华人部长赵小兰,加拿大出现首位华裔总督伍冰枝,澳大利亚出现首位华裔市长林丽华。



中国网球名将李娜在备战澳网之际,来到当地的唐人街出席活动。供图/CFP



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国城的迪斯科舞厅俱乐部。供图/Gaopinimag


而今,新一代华人的生活选择更趋多样化。不过,当全球化抹平世界上大部分文明差异,不少人却感到一丝失落,重新追问“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终极问题。



宗教和祭祀是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生活的重点。供图/全景图片



旧金山唐人街的夜景。供图/Gaopinimages


与此同时,中国城——这一浓缩着乡愁和希望的特殊地理空间日渐没落,在全球各地产业升级、商业改造的大潮之中,面临着新移民冲击、人口老龄化、街区商业化和文化多元化等诸多变化。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又因不同的国情而呈现不同的面貌。这些变化,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华人群体的现状,并预见他们的未来。



伦敦中国城到处可以看见作为装饰的中国元素。供图/全景图片


本文综合整理自2017年1月《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6期【特别策划】

新媒体编辑/马茹均

《“第一夫人”的魅力外交》

《中共第一家庭的慈善与公益》

《彭丽媛:“希望我家的烟民能找到更好方法戒烟”》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凤凰周刊》 快速订阅通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