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作业:
每日念“阿弥陀佛”,名号不少于1000声。读《地藏经》至少一品,持日行一善,每天静坐30分钟。
十斋日吃素,不可沾荤腥。
十斋日:
农历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十天应该吃素放生,诵经念佛,功德无量。
(连续完成三十天,即可申请加入同修微信群,想入群请主动留言申请)
药师佛心咒:
喋雅他,嗡,贝堪则,贝堪则,玛哈贝堪则,喇杂萨目,嘎喋梭哈。(每日1080遍)
至诚祈愿:
佛力加持,护佑众生消灾解难,远离一切疾病困扰。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回向文:
愿以此诵咒功德,回向给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愿他们平安。以及全天下的人们,愿他们能远离疾病,不染瘟疫,都能平安。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于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
现在连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于是中间的一个结论。这个题目当时取的是福智无比,就是福报与智慧,这两个是等称,平等的清福。就是说要证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这两样本钱,在佛学的名辞就是资粮;是资本与粮食两个观念,也称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
现在这一品,再三重复的提出来这个观念。
这同一问题,为什么又重新出现在这里呢?
因为上一品讲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要想悟道,不是随便打个坐,研究个公案,拜拜菩萨,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须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行。诸恶莫作是消极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要积极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达开悟,证得大彻大悟的境界。
廿三品最后,还以法身实相般若本体来解说,“所谓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
”简单的说,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执著,执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执著才是菩萨道。
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没有特殊之处,是做一个人义所当为,是本份的事。
现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结论:
01、修资粮
须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诸须弥山王。
如是等七宝聚。
有人持用布施。
他告诉须菩提说,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个娑婆世界的南赡部洲,中间有一个须弥山,勉强用喜马拉雅山比作须弥山;究竟喜马拉雅山是不是须弥山,老实讲到现在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能够贸然断定。
把佛经上说的须弥山解释为喜马拉雅山,是近几十年研究佛学的假设肯定,这个假设的肯定很有问题,不能随便相信。
打一个比喻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山,称它为须弥山,其它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一个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须弥山。“如是等七宝聚”,这个“等”不要认为是把七宝布施了,把须弥山也布施了;须弥山布施给人没有用,房子里装不下来,这个“等”是作比喻,等于须弥山那么大的财富,七宝,珍珠,钻石,集起来布施,这是一个譬喻。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
为他人说。
于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
拿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当然这个人的福报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经讲过,这里又重复强调法施的重要。
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
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钱,得大利益,首先必须要行一切善。
现在说这个人很行善,拿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了,纵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报也很大,这是一定的,这个问题就不要说了。
现在他拿这个譬喻来强调,他说假定有一个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因为般若波罗密的经典很多,《大般若波罗密经》,就是《大般若经》,另外还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
这种波罗密,那种波罗密,走的路线不同,都是讲智慧成就。
现在本经上讲“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一本经。
假使有人以这本经的道理,不论是全部的意义,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那个福报比须弥山一样多的七宝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本段摘自:
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
咨询电话:400-628-9889
17313770360(8:30-18:00)
助理微信:suanhu002
助理QQ:33312016
关注公众号:李双林、李双林易学
预约咨询平台: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