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各地图书馆有很多不同主题的古籍展览推出。
这些展览不但赢得圈内专业人士的肯定,还吸引了许多公众。
其中,最具有全国关注度的,当属“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大展汇集了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300多种珍贵典籍文献,许多业内人士都多次参观,收获极丰。
此次大展的深意,不仅在于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典籍展览中数量、规模、等级最高的一次,也在于它的背后是全国公众对于中国藏书传统的记忆回潮。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传统文化典籍的收藏传统一直在缓慢的复苏中,但2019年所爆发出的公众热度,几乎是空前的。
随着整个公私收藏体系积极地开展相关活动(包括影印出版、展览展示、相关的文化衍生品商业开发等),爱古籍、藏古籍、读古籍、用古籍的参与者数量,也正在大大增加。
根据某拍卖企业的统计,2019年,这家企业古籍会员的网络注册数量接近1万人。
这个数量,大致是10年前的5倍。
这说明,古籍行业的活跃者,仅从人员数量上说,已经大大地扩容,这是市场繁荣的好现象。
要知道,每个活跃的市场参与者至少可影响周围的10个人,这样粗略地估算,古籍行业的全部关注者,可达十万人之多。
在古籍之外,旧书的关注者就更为广泛了。
可以判断,古籍关注者在数量上的扩容,会是一个加速的过程。
有人认为,这种扩容存在“天花板”。
但我认为,古籍和旧书的“分界点”,仅仅是一个认识的界定,从历史规律来看,藏书的年代下限,一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推移。
所以,当藏书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习惯,“天花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而且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收藏古籍旧书,对于现在才刚刚温和地脱离“地板”的古籍旧书收藏,谈“天花板”还是极其遥远的事。
但是,旧书虽然多,转化为古籍却需要较长的时间。
这样,当越来越多的人相对迅速地进入这个市场,当藏书者开始“藏而不出”,可供交易的古籍数量就会变少。
无论是从短期、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古籍都会越来越成为一种更加稀缺的文化资源和商业资源。
这在交易价格上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在2019年的古籍拍卖场上,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有少量老面孔悄然隐去,但也有更多的新面孔在加速地参与进来。这些新进的人士,既有年轻人,也有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中老年人和商界人士。
任何一类艺术品的行情变化,都会集中地体现在拍卖场上。拍卖的基本功能,除了达成交易,更在于价值发现和价格引领。2019年,敏感的藏家可以发现,少量指标性的古籍品种,价格已经开始脱离底部,甚至悄悄地跑向前一波的行情高点。这是一种值得密切跟踪的行情线索。
▍2019中贸圣佳秋拍现场
判断行情的位置,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种思路是看指数。
包括古籍在内的艺术品拍卖交易,即便已经有了市场指数的发布,也很难说这种指数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因为艺术品市场不同于股市,不存在可以连续地显示艺术品行情变化的指数。
如果跟踪艺术品的市场指数,可能要跟踪好几年才能隐约看出市场的长期趋势,但那样便已严重滞后于实际需求了。
另一种思路是看成交价排行榜,即今年的天价成交和往年相比,又多了多少种、多少钱,以此判断行情趋势。
但这种方式不排除某些板块的总体行情变化会推动少量天价成交,天价成交不一定意味着行情总体的好转,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天价成交的背后有哪些无法获知的信息。
所以,这种思路存在误判的可能。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观察中等价位主流品种的行情走向。
因为中等价位的古籍旧书,是成交量和成交额的主体,相对来说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市场状况。
这样,就需要古籍拍卖的参与者,建立各自古籍行情的“主流品种跟踪池”,从而综合判断行情的位置,提供客观标准的参照。
在我个人的“品种跟踪池”中,医书里面我选了《本草纲目》,明代古籍中我选了凌闵套印本,这都是业内藏家熟悉的经典品种,且其行情特点不仅仅体现在某一场拍卖会的某一种标的上,而是在2019年的多场拍卖会上,都呈现出类似特点。
《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中,以清光绪张氏味古斋刻本《本草纲目》为代表。
2018年时,在拍卖场外成交,不足10万元都可以拿到一套。
但是在2019年下半年,某拍卖公司的10月、12月两个古籍专场上,该书同一版本的落槌价分别达到18万元和39万元。
即使是放在前一波行情的高潮期,也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再以明代凌闵套印本为例。
前一轮行情高点时,双色套印的原装无衬本,曾达到每册5至10万元,三色的价格更高一些。
2019年下半年,北京某拍卖会的某件明万历闵氏三色套印本(经现场细查实物,实为三色四次套印本),6册无衬,仅以10万元落槌。
几乎同期,在上海某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凌氏双色套印本,12册无衬,竟以44万元落槌。
这显示出,对于这个板块,市场判断产生明显分歧。
然而,经历过至暗时刻之后,分歧本身也是行情处于底部区域的重要特征之一。
回顾2019全年,无论拍卖场内、场外,总体上说,虽然行情没有出现普遍的启动,但自2011年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调整以来,古籍旧书的价格继续向下的空间已经极小。
这是在总体上的判断。
经典品种之外,个别古籍的价格起伏,永远会有。
▍中贸圣佳拍品:清雍正五年(1727年)
御定子史精华一百六十卷 (清)允禄等奉旨纂
2019年,叠加了网络销售渠道对拍品来源的严重分流等因素,对于各个拍卖公司来说,中低价位古籍旧书的拍品征集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预计2020年,各拍卖公司征集古籍旧书的难度,会比2019年要略小一些,因为一些资金吃紧的大藏家有可能适当地放出部分藏品。
然而,新进入和站在古籍圈的门口跃跃欲试的潜在藏家,从数量上看,有明显增长,这可能推动古籍成为更加稀缺的收藏品种。
2011年以来,古籍旧书的本轮行情下调最悲观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新一轮的市场信心,正在温和凝聚。
当新一轮行情大力度启动之后,总体价格水平可能最终将超越,甚至远远超越2011年左右的前一轮行情高点。
每一轮行情的发展,都会有相似之处,更会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