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魔都折叠
比你关注过的其他房产公众号更有"读"(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我一直和泼妇说。 ... ·  6 小时前  
财宝宝  ·  不是虹虹,没有,不是,别乱说!!!-2025 ... ·  16 小时前  
财宝宝  ·  为什么徽徽简称白完?皖。 ... ·  15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魔都折叠

荐读丨回到三十年前,你真的会买房吗?

魔都折叠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17-10-16 13:29

正文

今天推荐一篇友号住在SH的原创文章

魔都折叠授权转载


如果有时光机,你最想做什么?很多人都表示要回到过去买房。


更有人常常表示对“错过时机”的不理解,为什么父母当年宁愿全款/存钱,也不愿意贷款/买房?


最近,草草去了一次古巴。


有很多个瞬间,都会让我觉得那里就是一个“三十年前中国”的活化石。


对于在轻工业相对发达的上海长大的大多数“85后”来说,可能从小到大都不会真正体验到那种物资奇缺的身心困苦。


在只能保证不饿、而限制你有更多选择的地方住上几天……


你会感觉到,用当代的经验去judge过去处境下的行为选择,可能相当无知无礼。


1


#对私产保护的不信任#

1960年10月,也就是卡斯特罗政府接管哈瓦那后一年,古巴颁布了《城市改革法案》,允许租房者可以直接成为他们所住房屋的主人。


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我国,上海那原本体面的老洋房里是如何挤进72家房客的?


1982年修宪才正式明确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房地产地根垄断的最基本依据也正是源于此。


如果你是一个曾经亲眼目睹自己的资产被他人占为己有的业主,你应该也不敢买房吧,够住就行了,租掉不是做慈善嘛?(甚至惹祸上身。)


古巴当时还将原美国人的银行、糖厂等等私有企业的财产都收归了国有。


讽刺的是,这个曾经的“世界糖罐”国家(蔗糖产量全球第一),现在的蔗糖产量一方面被其他国家赶超。


另一方面因为需要出口用来换外汇,对内依然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等原因。


实际上你会发现在这里的餐馆里大多不提供甜品,古巴广场上的很多孩子都习惯了问游客讨要糖果,因为平时根本吃不到这些。


知名经济学教授吴敬琏一度曾认为“市场”对经济增长最重要,人称“吴市场”,现在的他越来越认可“法制”和“文化”可能更重要


对于不动产的交易和所有来说,更是如此。很难想象其实2007年中国人大才通过《物权法》,对私产的认定和认知其实都是逐步建立的。


只是我们这代人对于相对更早的历史没有更深刻的体会罢了。



2


#穷困让你以本能替代思考#


物资太紧缺了,作为人类最基础的需求,日常温饱和安全感长期未满足,有了钱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本能地、报复性地囤货、存钱,长期的物资匮乏会改变思维模式。


买房这种更高阶、更长远考虑的需求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存在的。


这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凭票购物的老照片,以及古巴周末商店外排队的人群。在哈瓦那的路上,有人问我们讨要肥皂,因为她已经没肥皂了(也有朋友说听到说是没肥皂的配额了)、无法洗澡。


80年代刚放开供给时,有多少人家里恐慌性囤了肥皂?恐怕就是类似的情形。在古巴待了三天,飞到墨西哥城的当晚,看到便利店满架的商品,我和朋友买了好多平时都不会买的薯片、酸奶、巧克力、水,第二天吃早餐,两个人都吃到撑才停……


只是因为在古巴过了几天买不到好吃东西的“苦”日子(吃饱还是可以的,毕竟我们花的是外汇券cuc)。


很难想象这种物资极度匮乏的生活过个二三十年,怎么可能不会在稍微有钱之后,不去恐慌性囤货、存钱。


没钱那么久了,投资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囤货存钱才是真实的幸福。也更理解和体谅了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长辈们为什么大多都很节约、看重钱、爱储蓄,为什么他们不能理解你说的“贷款是占国家的便宜”等等等等。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老照片


2017年10月拍到的古巴哈瓦那商店外


哈瓦那革命博物馆(城市最好的展示面之一的地方了),cafeteria小店里的冷柜只有这点东西。其中雀巢的那款雪糕,品质口味比墨西哥差很多。


你在三步一个全家、五步一个罗森的上海还能想象有人会这么摆商品吗?一个柜子里只有单一商品摆满(这还是哈瓦那机场内,普通商店里薯片是不存在的。)在上海看着超市那么多东西,但是年轻人可能为了减肥而克制不买的情景,跟什么都买不到、没有选择的情况绝对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3


#什么都以“集体主义”之名#


为了“支持国家赚外汇搞建设”,广场上摆摊的小商户每月要交给国家150cuc。


上网电信费用,2cuc/小时,古巴当地人也来涉外酒店买同样价格的上网卡。出租车司机、涉外airbnb都是要交不少cuc的,以支援国家、集体的名义。(类似于外汇券,与美元汇率几乎1:1。)


古巴普通人一个月收入约20cuc,这……简直是以“集体主义”之名行…之实啊,印证着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那句话:


“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个人主义伦理学看来是对于所有道德的否定。但那在集体主义的伦理学里却成为了最高的原则。” 


此处图文无关,不过切格瓦拉同志会觉得现在这样是正义的么?


这种程度的“集体主义”之下,存不下钱且很难有真正的激励吧。


古巴的涉外酒店早餐,吃到了发白的西瓜、发酸的菠萝,要知道这是禀赋极其好的拉美、是加勒比海上的明珠古巴啊,不夸张地说感觉那里是随便种种都能产出极好的果实的富饶大地。


非常漂亮的历史建筑,保护得太随意,城市街道上有不少裸露的垃圾,毕竟人人都在集体里,就没有人需要具体来负责了吧。


可能又是#集体主义#出了问题吧。


真的不敢相信竟然用垃圾袋套吊灯,还有这壁画的保护状态,看着也让人心疼……2017年10月拍摄于哈瓦那革命博物馆


作为对比,这是2017年10月拍摄的墨西哥城美术博物馆的壁画。如果说哈瓦那刚经历了飓风所以还在紧急状态的话,那墨西哥城更是一个月3次地震,只要开放,就该让这个城市最骄傲的一部分保持体面啊。


4


最后提一下,希望回到三十年前等分房:个别人只看到“不出钱”三字就颇为向往,还因此怀念计划经济,其实这里存在几个误解。


首先,福利分房是80年代的事情,也是拜改革开放所赐。


其次,参建房屋的分配是个大有玄妙,除了极短困难户之外,其余都给厂长书记及其亲信们瓜分了。


第三,参建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还不是全体职工(从厂长到门卫)创造的利润然而享受的只是头头及其亲信们罢了……或冠冕堂皇的、或蝇营狗苟的,什么都是以“集体主义”之名。


所以,经历过那样的大背景的人,回到三十年前的中国,可能真的依然不敢买房。


有人说“现在买房太辛苦了,如果放到几年前,肯定容易多了”。


人生没有“如果”,无法交换人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宿命和幸运。对任何时候来说,下决心买房都不轻松。


甚至可能对以前来说是“更可怕的冒险”。赚钱永远要承担或心理、或生理上的痛苦压力,躺着赚钱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存在的。


短暂的古巴之行,最大的感触还是,感谢小平同志!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腾飞的三十年。深化改革会继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潜力,坚决拥护改革!但凡有人想着倒退,那不是傻、就是希望以集体主义之名,为自己疯狂谋利吧。祝福祖国!:)



敬请扫码关注《魔都折叠》

及时取收魔都楼市资讯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