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是这几年来我国发展最快的一个市场,目前挂牌公司数量已超过9000家,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忽视。不过,新三板的流动性也一直受人诟病,由于交易清淡,导致股份难以真正实现市场化定价,不仅影响其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也对这一风险投资退出渠道设置了障碍。
分层办法自实施以来,做市指数和成分指数继续低迷,日均成交金额徘徊在10亿以下。近一段时间来更落到了只有6亿元左右,绝大多数挂牌股份有行无市,有的甚至自挂牌以来就不曾有过一笔交易。这种状况,使得新三板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下降。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挂牌以后就一心图谋转到中小板或创业板去,而投资者也从过去对新三板趋之若鹜变为现在的态度冷漠。优质挂牌资源的流失与投资者的离去,已经成为当前新三板发展中的最大挑战。
正如很多市场人士所指出的那样,问题的关键是出在流动性上。由于新三板属于场外市场,习惯上是非大众参与的,因此从市场的结构安排上来说,就不是以组织交易为首要目的,新三板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这样做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对此过多强调,那么必然会导致对流动性的进一步抑制,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毕竟,流动性是一个市场维持正常运转的生命线,流动性泛滥固然不好,但如果流动性太匮乏了,则会扼杀市场活力。眼下新三板就是遇到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只有真正予以解决,新三板才能正常地发展起来,发挥好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重要一员的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提高新三板的流动性,只要降低投资者门槛,允许竞价交易就可以了。换言之,也就是按照主板市场的模式来组织交易,流动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许,仅从操作层面上来说,的确是这么一回事。但如果真这样做了,那新三板还成其为新三板么?之所以要对投资者设置门槛,正是因为新三板挂牌公司大都还处于初创期,不那么成熟,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不适合中小投资者介入。当然,投资者门槛是否设在500万是可以讨论的。但问题的核心还是要能适当降低新三板的投资风险,这倒并非是要提高新三板的挂牌股市门槛,而在于强化新三板的信息披露,提高规范化要求。因为按照“买者自负”的原则,由于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控制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制度性风险,也就为降低投资者门槛提供了某种可能。换言之,提高流动性的前提,是要新三板市场本身具有容纳适度流动性,为具有一定风险辨别与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入市创造相应的条件。
同样,现在新三板的交易制度也引起较多争议,主要是不够便利。但作为场外市场,简单照搬主板市场那种连续竞价模式显然也很不适当,因为很容易导致股价的异动。那么,能不能考虑开发新的交易模式呢?譬如以集合竞价为基础的有限度的连续竞价,这样既能够保证交易较为流畅地进行,也能够对市场操纵行为构成有效制约。与主板形成差异是新三板的特点,但这种差异不一定就是以泾渭分明为特征,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借鉴,只要有自身的特点,加上风险可控,这样的探索与实践就该积极鼓励并予以推进。
当然,要提高新三板的流动性,不可或缺的还在于严厉打击各种违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限制新三板的流动性,初衷是为了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但如果只有这种形式的保护,未免有点消极。积极的方法是通过打击违规等,事实上降低新三板的风险等级,使之处于基本可控的状态,这样投资者才会大胆入市,流动性的提高也就有了基础。
市场各方也都注意到了,近一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加强了对新三板的监管,处罚了一些违规行为,新三板公司中的“奇葩”现象开始减少,任意操纵市场的行为基本得到了遏制,这也就为今后采取措施提高流动性提供了保证。应该说,只有多管齐下,从源头着手化解制约新三板流动性的深层问题,比如坚持独立的场内公开市场地位,审慎推行转板机制,以适度竞争来建立与主板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联系等等。如此,新三板才会真正拥有与之地位相适应的流动性,这个市场的发展才会是平稳、健康、有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