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oodaily每日食品  ·  32岁霸王茶姬老板,追着星巴克打 ·  昨天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10日 全国各地区鸡蛋报价! ·  昨天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19岁的杨天真,瞒着父母把留学的钱,在北京买 ... ·  2 天前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故事:低到尘埃中的她,还被丈夫踩上了一脚 ·  2 天前  
湛江日报  ·  湛江哪个海域的鱼更好吃?南海?北部湾? ·  3 天前  
湛江日报  ·  湛江哪个海域的鱼更好吃?南海?北部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这个春节,机器人很忙? | 新闻眼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公众号  ·  · 2025-02-05 16:39

正文

今日 新闻眼


这个春节,机器人很忙?

爆满的后备箱里,有父母的硬核柔情

分段式过年,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节后综合征”需要“双向化解”

过高质量的春节,从减少剩菜剩饭开始



1

这个春节,机器人很忙?


今年春晚的舞台上,一群身着小红袄的机器人吸睛无数。它们踏着鼓点扭出东北秧歌,挥舞着红绸在空中划出精准的弧线。这场传统民俗与智能科技的碰撞,让大众印象里冰冷机械模样的机器人,化身为充满活力的“舞者”。


微评

与此同时,全国各大景区内,机器狗作揖拜年、机器人舞狮迎客、AI导游讲解民俗等都深受欢迎,科技元素与传统文化正交织出独特的“赛博年味”。智能技术的进步不仅令人欣喜, 也为人们提供了对未来智能创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想象。


过去人们对机器人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科技替代重复劳动”的层面。而这次春节的机器人应用潮,则展现出技术应用的更高维度。 机器人正在突破工具的单面属性,通过科技和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 实现从“流水线上的加工者”到文化体验的传递者,甚至是价值创造的协同者这些多重身份的蜕变。


机器人走红的背后,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厚积薄发的缩影。 无论如何进化,技术的终极使命始终清晰,正如春晚舞台上那些随着音乐节奏扭动秧歌的机器人,它们最动人的瞬间,不是展现步伐背后的算法有多精密,而 是让亿万观众在钢铁与代码中,触摸到独属东方特色的文化印记。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2

爆满的后备箱里

有父母的硬核柔情


每年的春节返程大潮中,都会上演一年一度的“后备箱大赛”。合不上的行李箱,爆满的后备箱,似乎已成为返程前的“仪式”。


微评

有一种爱,叫做恨不得把全世界塞进你的行李箱。 天南海北,虽然装的东西有差异,但特点都一样——就是满!为了这一场离别前的“馈赠”,父母们往往提前好多天就忙活开了。 这些看似普通的后备箱,实则承载着父母沉甸甸的爱, 这是属于2025年这个春节的记忆,是年迈父母跨越山水的牵挂,无声却滚烫。


交通落后的古代,儿女出远门,常常“岭外音书绝”,父母自然牵肠挂肚。可在交通通讯发达的当下,依然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在繁华都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 但父母给予的远不止是物质,那是他们对孩子独自在外打拼生活的担忧, 是怕孩子吃不好、用不好的拳拳之心。


这一后备箱现象,无疑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式父母独特的表达爱的方式—— 不善言辞,却用行动在诉说牵挂。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请读懂中国式父母的这份硬核柔情,好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3

分段式过年

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今年过年,“分段式过年”成了新玩法。不少人把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先和家人热热闹闹团聚,再去景区看一下不一样的风景;或者先踏上旅途尽情游览,回来再和亲人团圆过年。


微评

今年春节原本就有8天假期,灵活的休假方式让很多人将今年的春节假期划分为多个时间段,选择不同的目的地和行程安排。时代在发展,过年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演变。 人们既想传承传统的过年习俗,又渴望将个人的期待与梦想融入其中。


“分段式过年”正是人们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新尝试, 它让人们在过年期间能够更具性价比地完成多个不同主题的活动——既可以与家人、亲朋好友相聚畅谈,又能享受充满个性与自由的旅游休闲时光。 大大扩展了人们的选择余地,也为目的地和市场主体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 创造了更为确定的可能性。


分段式过年”作为一种新事物和新表现,其对文化旅游发展的启示和推动或许才刚刚开始。 各方有必要积极应对,共同探索,通过更好地满足“分段式过年”需求, 探索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4

“节后综合征”

需要“双向化解”


春节假期,人们走亲访友、聚会娱乐,尽情放松。但假期即将结束,不少人却陷入了情绪低落、疲惫焦虑的状态,这就是“节后综合征”。


微评

每年春节长假之后,不少人都会受到“节后综合征”、分离焦虑症的困扰。 对故乡、对家人恋恋不舍,一时难以进入工作状态。这样的现象实属正常。对此,需要人们能够调整心态,对“节后综合征”,要能自我克服, 将身体与心理尽快调整到积极工作状态,让自己能够迅速回归正轨。


而容易让人忽视的是,相比于返回城市的“打工人”, 那些留守故乡的老人与儿童们,更容易患上“节后综合征”。 对于容易被遗忘的留守群体,需要亲人、相关部门、媒体及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与帮助。春节过后,又踏上了返程的路,也要记得多和父母打打电话, 多与家中老人们交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


“节后综合征”并非单向存在,并非外出务工人员的专属,而是“双向存在”, 要进行“双向化解”,综合施策。需要每个人能够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也需要用亲人的爱、社会温暖、制度温暖来抚慰这一年一度的精神“阵痛”。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