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百万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做有趣的人,交有趣的朋友,去有趣的地方,过有趣的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遇事不决读毛选,帮你解决人生99%的困惑 ·  昨天  
深夜书屋  ·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终于等来了,绝版增订重印 ·  3 天前  
深夜书屋  ·  世界百年战争全景回顾 ·  3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年后离婚的人,都是被逼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麦子熟了

真正让你一无所成的不是贫穷,而是心穷!

麦子熟了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9-15 22:44

正文



麦子导读:


贫穷不可怕,但千万别心穷。因为前者只是一阵子,而心穷,或许会持续一辈子。


文 | Juno

来源 | 孤岛(gu_dao2015)



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把很多遗憾、失败归因于穷。


因为穷,所以没有报那个培训班考证,没有考证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擦肩而过;


因为穷,买不起高档的化妆品、衣服、包包,没有钱好好包装自己,所以毕业几年连和别人拉小手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穷,没有闲钱可以出国旅行,别说出国,连出省都很少,所以别人一提到某个地方的旅行见闻的时候就沉默不言。


我们以为等以后工作赚钱了,就能够一切贫穷引起的问题,事实是,你的心理依然感到贫穷、匮乏。


电影《为了N》中女主人公杉下希美,由于小时候经历过贫穷、拮据的环境,所以在成年找到工作之后,依然会习惯性地买一大堆食物储藏在冰箱里。即使明明知道自己吃不完,还是忍不住做一大堆食物,因为只有在看到冰箱里面塞满食物时,才会有安全感。

贫穷可以改善,但是一旦心穷了,就很难再矫正。


1

自我期望降低


上大学的时候,起床起晚了,眼看着早课就要开始了,觉得反正都来不及了,干脆就不去了吧,然后倒头睡去。但是室友却赶紧起床穿衣服,飞奔到教学楼,在铃声响起的那一刻跑进了教室。对,她没有迟到。


周末想去看一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却因为订票时间晚了,所以没有位置了。正当自己决定不去了的时候,朋友却拉着我一起到电影院,说去看看,万一有退票的呢?结果,刚好遇到一对情侣拿着电影票问需不需要。

当一个人心穷的时候,遇到障碍的第一反应不是“我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克服”,而是“算了吧,我应该不行的”。


听起来,前者好像更加折腾,还不一定能够成功,然而,多试几次,说不定,就有一个能够成功。


心穷的人往往对自己拥有较低的期望值。看到一家心仪的公司的招聘时,第一反应是“应该不会要我”、“有些条件我可能达不到”,而不是“我一定要去试试”、“他们很好,我也不差”。


即便真的获得了面试的机会,也不一定能够好好发挥,因为自我应验效应会开始起作用。


当你一旦有了“反正我也选不上”的想法时,面试的时候心理暗示就会做出一些搞砸的行为:突然不知道该怎么介绍,大脑一片空白,或者是面试当天迟到......从而应验了起初对自己的看法。

2

短视行为


在《我在底层的生活》一书中,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


最后作者发现一个事实: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如果你一年有360天以上都卑躬屈膝、弯腰驼背地做这些一再重复的枯燥底薪工作,会不会你的精神也跟肌肉一样,出现因过度重复使用而造成的伤害?”


当一个人心穷的时候,往往没办法高瞻远瞩,并不是说他们缺乏相当的智力,而是,他们往往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为长远却有益的决策做出短暂的牺牲。


“上班那么累,回到家只想洗个澡追个剧,然后睡觉,哪有时间看书、健身?”


“这个月缴了房租、还了信用卡,哪有闲钱报班学日语?”

......


心穷,让我们的视线只能停留在眼前一米的路上,每天就是不断处理当天出现的问题,而无法抬头看见前方一两百米甚至更远的路。


3

延迟满足能力降低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


“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


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那些心穷的人,就像是忍不住把零食吃掉的孩子一样——


明明知道再坚持一会儿,就能得到更多的奖励,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做出了看似对现在有利、实则对未来有害的短视行为。

实验人员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 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


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4

容错度低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 身边那些爱“折腾”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


毕业后不好好找工作,而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合伙创业;


明明获得了国外知名大学的offer,却偏偏不去,而选择休学一两年,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在工作中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偏偏不安生,搞起了其他副业......


马东无疑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屡次转行跳槽,清零重来。明明在澳洲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找了一份高薪工作,偏偏又回国考北京电影学院;明明在央视做得顺风顺水,却又辞职去了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结果还不安心,再次辞职创业,这才有了《奇葩说》......


这些人的人生往往拥有较高的容错度,即便创业失败、休学过后还是迷茫、副业还无法赚钱,但是他们依然乐于尝试、探索成功的其它路径。失败了,没关系,大不了换条路重新来,多试几次,总能找到对的一条路吧?


而说到底,他们敢于试错,是因为他们输得起,而心穷的人,恰恰相反。


他们做选择的时候往往比较保守,不敢冒险,即便知道风险背后的利益,但只要想到失败的可能,还是选择了放弃。


心穷的人输不起,他们的人生似乎不允许有偏差,每一步都循规蹈矩,谨慎小心。因此也丧失了探索其它可能性的机会。


贫穷不可怕,千万别心穷。因为前者只是一阵子,而心穷或许会持续一辈子。


* 作者介绍:Juno,公众号:孤岛(gu_dao2015),如果你是异类,那我们是同类,一个异类收容所。


— THE END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深夜书屋  ·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2 天前
深夜书屋  ·  终于等来了,绝版增订重印
3 天前
深夜书屋  ·  世界百年战争全景回顾
3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年后离婚的人,都是被逼的
3 天前
教你看穿男人的心  ·  为什么女人色一点,更令男人着迷?
8 年前
电影新榜  ·  以假乱真 《蝙超》这特效是是赞!
8 年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拿来主义》(鲁迅)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