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大腿粗,其实是件好事 ·  昨天  
深夜书屋  ·  读完马斯克全新个人传记,一整个热血沸腾! ·  14 小时前  
深夜书屋  ·  这个冬天被莫言新书狠狠地共情到了! ·  17 小时前  
青年文摘  ·  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仪式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王斌:现代人从左到右,是读不懂原始神话的 | 只看冷门书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4-16 15:07

正文


只读冷门书

阅读新坐标


文 王斌


这几天在读一本小书,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与意义》。人类学曾予以过我巨大的思想启蒙,那是发生在1986年的一个夜晚,当时在文化部的一位朋友赠送了我一张票,记得演出场所在政协礼堂,演出者则是来自美国的一个著名的艾尔文·艾利黑人现代芭蕾舞蹈团。


▲ 《神话与意义》中文版


彼时只是好奇,心下自问:何谓现代芭蕾舞?它与古典芭蕾的区别何在?至于古典芭蕾,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是从文革时电影院里反复上映的《列宁在十月》(或是《列宁在1918》?)中见到的,是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小天鹅之舞,第一次见到时,便让懵懂中的我感到了无限惊艳——而且舞者还是黑人。


黑人,彼时在我的印象中是粗笨、愚昧且野蛮的族群。


那个夜晚给予我的震惊至今记忆犹新,甚至可以说,那一次的观赏改变了我的生命观。


舞者一色的黑人,但显然是混血黑人,黧黑、古铜色般的肤色,在灯光的映照下似乎闪烁着金属般的光芒,一个个骨骼清峻挺拔,脸上轮廓分时的线条犹如石雕,其中有一幕好像名曰“灵舞”,是一群精灵一般的黑女人手举灵幡,在沙哑粗粗犷的女高音的伴唱下,在舞台上犹如魂灵出窍般的起舞,男性舞者亦随之灵动地伴舞,惊天地泣鬼神般地洋溢着原始而神秘的气息,从而升华出一种对生命的崇拜和礼赞。


那一刻,我仿若也跟着灵魂出窍了,生命的灵性亦追随着舞者而去,幻觉中,真真觉得舞台上出现的不是人之舞者,而就是燃烧着的一个个灵魂在舞动。(很久以来,我始终在托人在西方世界帮我寻找这个粗豪的歌曲,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此刻,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个直击我灵魂的歌曲)我感受到我生命中某种沉睡的“意识”被唤醒了,热血奔腾,向我呼啸而来,这时的我,犹觉体内那种种意识在狂放的骚动地向我敞开,但却又像一眼望不见底的黑洞,诱惑着我一探究竟。


当代文学彼时还在“寻根文学”的狂啸中,寻我们的“根”,以及在民族的之化之根脉上,去探寻、追踪一个民族心理/精神的由来,乃是当时文学的一股新浪潮,我朦胧中忽觉此与我见之的黑人舞者之“灵舞”,有着某种神秘的不谋而合。这让我感到了兴奋。


很自然的,我开始进入了人类学著作的阅读。那时翻译最多的乃是人类学早期功能学派马林斯基的专著,他以未开化的原始人类的行为功能为导向,作为他持之以恒的研究方法,却没能唤起我太大的兴致,直到有一天读到了三联书店出版的,介绍列维-斯特劳斯之人类学思想与研究方法的小书后,我这才有了一种豁然开朗、遥见天地之强烈触动。


▲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


斯特劳斯是法国结构主义的创始人,其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受启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美洲大陆印地安部落人的亲属关系——家族、宗族、氏族,其中还涉足了印地安人代代口耳相传的部落神话——这是他们族群间创生的神话,在我看来与犹太族之《旧约》乃异曲同工。我对列维-斯特劳斯的方法论:二元对立的结构分析颇感兴趣,因为这对我的思考极富启示性。


当然,后至的德里达、拉康、福柯、罗兰·巴特又引领时代进入了后结构主义,曾几何时一领风骚的结构主义貌似式微了,但我依然对斯特劳斯之研究方法充满敬意,毕竟,他伴随着我走过了一段于我人生至关重要的"启蒙时代"。基于他的理论启发,我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写下了研究当代文学的系列文章:“当代神话”,那也是我跻身文学的“投名状”。


列维-斯特劳斯对血缘关系与部落神话的结构分析,在我看来,至今仍具启示性,因为它们皆植根于一种隐约可见的“结构原理”,颇具类同的相似性,比如,原始初民之部落都有图腾崇拜与仪式,尽管所拜之物殊异:有的是猛禽,有的乃是蛇类或植物,但抽象出来,皆具备人类行为/心理结构的相似性,而在那个封闭而又彼此疏离隔绝的年代,他们并无可能存在文化上的交集与融合;再比如,原始社会都奉行"成年礼"——一个年龄已届成年的男孩,经由此一由部落长老、祭师主持的仪式之后,才可以正式进入成人世界议事(部落女性则被排除在外),但成年仪式的“形式”(细节)则“各有千秋”,不一而足,有凿齿、鞭笞、遗弃荒野、忍饥挨饿等等,以示死亡与再生,亦即以“死亡”之象征性行为,喻示着一人通过此一仪式化过程的重生,由此,亦预示着受“仪”者告别了幽暗而浑沌未明的孩子世界,而步入成熟的已被受启的成人世界。


在这里,在这个不无残酷的仪式中,其二元对立模式体现为:旧与新的转换,亦即:死亡与再生。


列维-斯特劳斯探究的原始社会的存在规则,这种散布于人类社会早期的二元对立模式的存在结构,被他认为源始于人类潜存的心智结构,这倒是与康德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之意识中的“先验结构”异曲同工。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原始神话并不能被我们文明人理解---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亦属列维·斯特劳斯探讨的一个核心命题,他个人反对有关“野蛮”的称谓,相反,他以为原始人的心智并不比文明人愚昧---在他看来,神话其实与我们文明人通常所说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乃是“同构”的----它们都在述说创生历史的来龙去脉,只是神话是一种象征性的整体思维的言说方式,而且它的“构成”,不能仅以一则神话单独成篇,而须将不同的神话的情节元素“合并同类项”,如此,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它们以不同的叙事方式叙说着,与历史言说近似的,人类自身创生与成长的故事。


由此,列维-斯特劳斯以乐谱为例,来说明原始思维/心智的特征。


倘若说,一般性的历史读解,是以时间为轴。从左至右,线性地连续性地阅读,那么独以此方式读解神话几近是不可能的。神话的读解近似于“乐谱”的习得,“不能一列一列地读,而必须掌握一整页,并且了解到:这页开头第一列的内容,唯将它视为第二列、第三列等的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它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不只是要从左向右读,同时还得垂直地从头到尾读。(列维-斯特劳斯语)。”这就像极了乐谱中的交响思维,它具有一个主导动机下的主题乐思,有时会以赋格的形式出现,这时呈现的是两个或多个曲调或变奏,在反复缠绕、逃逸,间或与另一中途加入的音调汇合,又溃散、挣脱,继续增殖、扩展,最终殊途同归地回归于主题旋律,然后再度延展、变奏——列维-斯特劳斯由此发现,乐谱思维,其实潜在地模仿和复制着神话思维模式,它是人类与生俱在的一种心智结构。



神话在“未开化”的没有记叙文字的年代,其实无形之中承担了科学与历史的角色,原始初民以这样一种古老的“叙事”方式,来回答或解惑他们所面临的与大自然搏击乃至生存困境等重大问题,它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原始未开化的“迷信”或“蒙昧”,其实隐藏了许许多多未被人类文明思维所揭晓的,人类心智结构中潜存的“密码”,从这个意义说,它并不比文明世界的历史或科学落后、低下,相反,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窥探或检测出人类在迈向文明的途中,究竟遗失了多少弥足珍贵的心智与精神元素。


本文原标题为《神话与意义》:列维-斯特劳斯的启示

题图为艾尔文·艾利黑人现代芭蕾舞蹈团


【作者简介】 

王斌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作家、评论家、编剧。


【精华推荐】

特吕弗的《四百击》,一幅法国的肖像

川端康成笔下哀婉错乱的父子与母女之爱

现场改剧本不等于是戏霸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