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几乎是我们小时候家长向左邻右舍炫耀一番的话题。“谁谁家的宝宝多聪明,这么小就能从一数到十。如果放在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淘淘就是别人眼里的聪明孩子。她在一岁半只会简单说两到三个字的时候,就会数10以内的数字了。
然而会单纯的数数,却没有真正明白数字的含义,这样的数数有意义吗?答案是有。它教孩子慢慢学会了等待。早晨淘淘有喝牛奶的习惯,爸爸泡牛奶需要时间,而此时饥肠辘辘的她往往亟不可待的带着哭腔不停地要牛奶。这时,我就会跟她说,我们来数数,数到10,爸爸就来了。她就会安静下来,嘴里念念有词:”1、2、3、4、、、、10“爸爸来了,牛奶来了!
然而若是从数学启蒙本身来讲,我却觉得我们确实走进了一个误区。
宝宝从出生时就具有数学方面的潜力。从孩子慢慢挪步时期就开始有的简单的数学概念。然而只是单纯让宝宝“背诵式“地数数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完全没有形成数字的概念。长久下去,孩子会对数学甚至会出现厌烦的情绪。谁都不喜欢枯燥,填鸭式的背诵。
一岁多会走之后,宝宝开始更多地参与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引起他的好奇心,从而使孩子对数字感兴趣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游戏来让孩子更有效地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也不只是片面的单纯数数,那其实考验的是一个宝宝的记忆力。跟数学概念并无太大关联。真正的数理能力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理解大小和数量
第一阶段是积累”大小“”多少“这些概念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把所有的东西全都模糊的认为是大小和多少,对量和数的概念不明确,把数和量混为一谈。比如淘淘虽然会数到10,见到桌子上放着的三只苹果,我会问她“淘淘,桌子上有几个苹果呀?“她的反应就是从一数到十。所以她对数字其实完全没有概念。事实上,2岁的宝宝基本只能明白数字1和2的概念,3岁之后才能真正明白每个数字代表的真正数量。
这个时期,可以多让孩子看图片或者绘本,反复地学习”大小“”多少“的概念。
这个阶段可以让宝宝数一些简单的数字。三岁左右的宝宝在物与数字能一一对应的情况下能数到5就达标了。可以借助宝宝喜欢的玩具,点心等来教孩子数数。
比如,在给宝宝吃葡萄时,就可以玩”你一个,我一个“的游戏,让宝宝可以更好的理解物与数一一对应的方式。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家长有意识地让宝宝觉得数数是件有趣的游戏,宝宝自然也会乐意去数周围见到的所有能数的东西。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引起孩子的兴趣。
宝宝对数数有了兴趣后,接下来就是教他认”1、2、3、4、5“的数字,让孩子知道每个数字长什么样子,怎么念以及相互间有什么关系等。这起码是幼儿园小朋友要做的事了。可以指着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数字让孩子读。比如乘电梯时让他自己按要去的楼层,从而自然而然的熟悉这些数字。
过了数数这个阶段,孩子自然会产生比较的意识。这时候我们可以不必局限于”大小“”多少‘这样基础的比较概念。可以教一些更为具体的比较概念。比如我和淘淘每天晚上几乎都会在被子里玩的躲猫猫游戏,可以让她理解“里”和“外”的概念。“宝宝躲被子里面,妈妈在外面就看不到淘淘了,我来找你喽!”
玩磁力片时,几个小三角再加上几片正方形就成了一个小房子,淘淘会把木质的小毛毛虫放在小房间里,嘴里还念叨着“晚安,毛毛虫,睡觉”,此时,我就会说,“毛毛虫躺在房间里面睡着了”。把毛毛虫插在三角屋顶上,我会告诉淘淘:“毛毛虫醒来了,它正站在屋顶上看风景呢”淘淘空间感的建立就在我们平时潜移默化的亲子游戏中建立起来了。
所以培养孩子的数字概念的途径非常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就连日常做家务都可以让孩子熟悉数字。比如我们在叠袜子时,可以一边叠袜子,一边说“妈妈的袜子大,宝宝的袜子小”等等
走楼梯时,我们可以一边扶着宝宝上台阶,一边数着数,让宝宝在上下台阶的过程中也能理解数字。
等宝宝大一些可以帮忙一起做家务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宝宝输入一些空间概念。比如“把鞋子帮妈妈放进鞋柜里”, “不能在墙面上画画,可以画在纸上”。”把洗好的草莓放到碗里“这些日常的对话都是在帮助孩子建立空间感。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琐碎却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这里的一切都足以吸引他们去探索和感知。
一岁之后宝宝可以认识不同的形状,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积木是孩子一岁后必不可少的玩具之一。堆积木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空间概念的好游戏,孩子理解了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概念后,会更快地理解图形和数字。
另外一个是几何拼版。几何拼版是宝宝玩拼图的雏形,淘淘第一次接触几何拼版是在她所在的早教班上。“每个形状都有自己的家,淘淘要把不同的形状送回家哦”这是淘爸第一次陪她一起玩时的引导话语。几何拼版让孩子自己思考每个形状要放到具体形状的凹槽里,怎样放?放不进去怎么办?需要调整方向吗?这是她自己需要思考的。这些简单的游戏,不但能够使孩子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有一定帮助,还有助于他们专注力的培养同时给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如果没有这些玩具,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也是宝宝认识形状的好玩具。比如圆圆的脸盆,方形的巧克力和饼干,方形的书,圆锥似的甜筒,三角形的梯子等等。平时大人有意识地将这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分类,宝宝在大脑中存储的形状才会足够丰富。
在早教的运动课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课程,叫彩虹伞教具—利用头顶上上升下落的彩虹伞让宝宝感知空间变化。
其实在家和宝宝玩躲猫猫游戏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很好的空间感。淘淘之前是很怕自己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的。比如早教课中的小帐篷,比如儿童乐园里大型的滑梯隧道。每次我都能看得到她的恐惧。后来通过一本绘本《嘘,别说话》使她知道原来躲猫猫游戏并不只是在窗帘后面和门后面玩的,还可以躲到被子里让爸爸妈妈来找。于是乎,在被子里玩躲猫猫游戏成了我们家睡前必玩的游戏之一。偶然的一次上早教课的时候,我发现她竟然非常乐意在帐篷里钻进钻出了。她不再惧怕黑暗、以及空间受限的狭小空间了。
幼儿期的孩子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到处摸摸碰碰,所以空间能力会比数字能力发展的更快一些。这时候越多的生活体验越是有利于宝宝的大脑发育。不要给孩子设限,给孩子更多自由的发挥空间无疑是给孩子最大的帮助。
现在的小学习题中,总会有一些分类推理题。与其培养一个被动的刷题党,不如从小培养他的分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孩子分类基础上的。首先孩子要对大小,颜色,形状有一定认知后,才可以做分类游戏。
一岁多以后,宝宝可以听懂我们的很多简单指令。一起玩积木时,可以和宝宝协同合作。可以请宝宝把相同形状的积木拿给你。把模样、颜色一样的衣服放一块儿或者同样颜色的蔬菜放一起。把特征相同的事物归为一类放在一起,可以让孩子了解到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且理解分类的概念。
写到最后,我越发体会到,最好的教育是无形地暗含在我们的日常点滴中。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往往比”培养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的先深刻体会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自己先做一个有趣的人。适当的时间,回归童真,跟孩子一起做她感兴趣的事,也许就是给她最好的生活启蒙!
参考来源:《科学育儿大百科》